中国传统衣饰从具体的功用上看,可以大体上分为头衣、体衣和足衣三个部分。上古头衣各有专名,主要为冠、冕、弁、帻四种。即男子长到20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同时起别名,意味着从此成年,可以外出谋事做官了。当时,贵族男子戴冠是一种礼仪规定,不戴则视为非礼与不敬。冠的主要作用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冕由延、旒、瑱、等部分组成。上衣部分有领、袄、裾、袖、袪、袂之分。清代蟒衣称作“蟒袍”,并正式定为官服。......
2023-08-30
“具有自己的制度和风俗的一定类型的社会,也必然具有自己的思维样式,不同的思维样式将与不同的社会类型相符合。”[123]与中国社会类型相契合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更为关注世界的整体性。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产生、发展相同步,整体思维方式贯穿于传统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整体思维方式就是把全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把每一人的身心,每一个动物,每一个植物,都看作一个整体。[124]因此,先哲们在观察宇宙、社会和人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统观”和“会通”的方式。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气”“道”“理”等哲学范畴是这一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其中,“阴阳”是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气”是宇宙的本原,天、地、人都由气生成;“道”(或“理”)是自然、社会运作的总规律,具有唯一性,所以称为“理一”。另外,各个具体事物之理是这个最高的“理”的体现,所以叫“分殊”。
《周易》认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125]而“一阴一阳之谓道”[126]。“气”的观念出现较早。伯阳夫在论述地震的成因时提出了“天地之气”,并将气分为阴阳二气。《国语·周语》记载:“伯阳夫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庄子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他说:“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肢百体将为尘垢。”[127]又说:“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128]他认为,“气”是万物之本源。“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129],“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130]。“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131]
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132]其中,“道”是“混成”的,是一个整体。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33]
程颢、程颐认为,“天者理也”,用“理”的观念把天下万物统一起来,强调“万物只一理”。朱熹更提出“万物统体一太极”之说,以太极把天地万物统一起来。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文章
中国传统衣饰从具体的功用上看,可以大体上分为头衣、体衣和足衣三个部分。上古头衣各有专名,主要为冠、冕、弁、帻四种。即男子长到20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同时起别名,意味着从此成年,可以外出谋事做官了。当时,贵族男子戴冠是一种礼仪规定,不戴则视为非礼与不敬。冠的主要作用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冕由延、旒、瑱、等部分组成。上衣部分有领、袄、裾、袖、袪、袂之分。清代蟒衣称作“蟒袍”,并正式定为官服。......
2023-08-30
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是认同与传承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和现代价值,是继承和发展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有必要从认同与传承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观照与审视。......
2023-08-30
传统医药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特点,其机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许多传统医药武术功法的动作编排和设计,乃至功理和作用的阐述,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平衡。传统医药武术通过各种保健养生的套路运动,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及时调整人体阴阳,使之保持动态平衡。它们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故称为“五行”。......
2023-08-30
[29]韦政通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征:①独创性;②悠久性;③涵摄性;④统一性;⑤保守性;⑥崇尚和平;⑦乡土情谊;⑧有情的宇宙观;⑨家族本位;⑩重德精神。[31]顾伟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①人文性;②包容性;③伦理型;④和谐型;⑤务实精神。[33]在梳理总结、借鉴吸收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本书将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023-08-30
远古时期之后的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真正的诞生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技术上的成就首推铸铁技术的出现和铁制工具的使用。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已形成自己成熟而独特的体系和研究风格。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精神比较自由,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特殊时期。......
2023-08-30
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的梳理,通常是按照朝代的顺序进行。本书也参照这种传统,按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这些记录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基本要素,被视作中国历史记载的萌芽。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还有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史学出现了重要转折。......
2023-08-30
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相联系,官学和私学共存,产生了选士方面的科举制,这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三)宋辽金元的教育宋代虽然始终处于民族冲突的动荡之中,但该时期的文化却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也基本沿袭前代,使之前发达的教育体制更加细致和完善化,标志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已经发展到最高峰。......
2023-08-30
(一)早期服饰材料及制作工艺中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传统衣服的进化,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材料,二是裁制的方法。(三)汉服与胡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衣饰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在空间上存在着差异,另一方面,在时间上又呈现出彼此影响,相互交融的趋势。右衽传统和左衽传统,成为古代中原人和周边诸族在衣饰文化上的显著区别。上古之际中原的传统服饰为上衣下裳制。......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