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整体思维方式贯穿传统哲学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整体思维方式贯穿传统哲学发展

【摘要】: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产生、发展相同步,整体思维方式贯穿于传统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整体思维方式就是把全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把每一人的身心,每一个动物,每一个植物,都看作一个整体。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气”“道”“理”等哲学范畴是这一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庄子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132]其中,“道”是“混成”的,是一个整体。

“具有自己的制度和风俗的一定类型的社会,也必然具有自己的思维样式,不同的思维样式将与不同的社会类型相符合。”[123]与中国社会类型相契合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更为关注世界的整体性。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产生、发展相同步,整体思维方式贯穿于传统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整体思维方式就是把全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把每一人的身心,每一个动物,每一个植物,都看作一个整体。[124]因此,先哲们在观察宇宙、社会和人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统观”和“会通”的方式。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气”“道”“理”等哲学范畴是这一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其中,“阴阳”是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气”是宇宙的本原,天、地、人都由气生成;“道”(或“理”)是自然、社会运作的总规律,具有唯一性,所以称为“理一”。另外,各个具体事物之理是这个最高的“理”的体现,所以叫“分殊”。

《周易》认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125]而“一阴一阳之谓道”[126]。“气”的观念出现较早。伯阳夫在论述地震的成因时提出了“天地之气”,并将气分为阴阳二气。《国语·周语》记载:“伯阳夫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庄子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他说:“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肢百体将为尘垢。”[127]又说:“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128]他认为,“气”是万物之本源。“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129],“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130]。“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131]

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132]其中,“道”是“混成”的,是一个整体。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33]

程颢程颐认为,“天者理也”,用“理”的观念把天下万物统一起来,强调“万物只一理”。朱熹更提出“万物统体一太极”之说,以太极把天地万物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