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

【摘要】:从中国哲学的主导倾向来说,儒佛道三大传统,大体上肯定: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通贯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哲学家以公正平和的心态,使一切生命、万物在不同的存在领域中各安其位。道家的人生宗旨是“法天贵真”,与道为一,以“真人”人格为向度。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事物的变化中总有些未预料到的因素,人仍有受害的可能。

从中国哲学的主导倾向来说,儒佛道三大传统,大体上肯定: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通贯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这就是人类生命的价值与归宿。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哲学家以公正平和的心态,使一切生命、万物在不同的存在领域中各安其位。人性为天命所授,人在宇宙的万象运化中,领受、秉持了“于穆不已”的创化力,成为宇宙的枢纽。人在本质上,在精神本性上与宇宙同其伟大,宇宙创造精神与人之间,无有间隔,人自可日新其德,登跻善境。[106]

儒家主张以圣贤人格为向度。儒家学者认为,只要通过道德和学问的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107]孔子认为,要想具备圣贤人格,就要坚持仁智统一,亲身践行才能成为圣人,实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08]孔子所谓的“志于学”就是“道”。“朝闻道,夕死可矣。”[109]他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不惑”,说他这时已经成为知者。到此为止,也许只是认识到道德价值。但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于天命。他这时候已认识到超道德价值。而七十岁时就可能从心所欲,其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地正确,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指导,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努力,这就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真善美的统一。

道家的人生宗旨是“法天贵真”,与道为一,以“真人”人格为向度。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为了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是“避”;普通隐者的方法是远离人世,遁迹山林,认为这样可以避开人世的恶。可是即使如此,人世的恶仍不能完全避开。老子认为,人要避害,先要掌握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如果人懂得了这些规律,并且遵循这些规律调整自己的行动,他就能够趋利避害。所以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0]庄子更进一步指出:“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111]“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112]“不离于真,谓之至人。”[113]“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114]然而,即使如此,人生避害也难绝对保证。事物的变化中总有些未预料到的因素,人仍有受害的可能。老子道出其中原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15]因此,老子说,人要全生避害,就要“返朴归真”;而“返朴归真”的唯一途径就是“无己无为”。总之,道家的人生观认为,从“法天贵真”的人生宗旨出发,依赖“无己无为”的道德自觉、“虚极静笃”的智慧涵养和“遗物离人”的意志磨炼,就可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16],“独与天地精神往来”[117]的境界。

佛家历来追求净化超生,向往“涅槃”境界,以“真如佛性”为宗旨。佛家认为,人生的一切痛苦,都起于个人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所以是虚幻的、暂时的,可是无知的个人还是渴求它们,迷恋它们。这种根本无知,就是“无明”,无明生贪嗔痴恋,个人就陷入永恒的生死轮回,万劫不复。要逃脱生死轮回,唯一的希望在于将“无明”换成觉悟,觉悟就是梵语的“菩提”。个人通过修行,对菩提有所贡献,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这种解脱就叫“涅槃”。“涅槃”或者是“真如佛性”,或者是“智与理冥,境与神会”[118],可以说是自我与宇宙的同一。“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泊尔而来,恬淡无为而无不为”[119];并能够“齐天地为一旨,而不乖其实;镜群有以玄通,而物我俱一。”[120]

【知识卡片】5-1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尽管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和人物所追求的精神意境、人格理想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都极力张扬道德人性,使人格充分发展,盈于宇宙天地,即从人所处的现实世界出发而又不断地超越现实世界对人的种种限制,培养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进入人类生命的终极归宿。[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