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针对儒道佛合理气心性论的哲学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针对儒道佛合理气心性论的哲学体系

【摘要】: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融合道、佛两家,建立了包括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哲学理论体系。在宋代,就有人用“理学”来命名该时期的哲学。[57]宋明理学发轫于北宋,创始人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南宋后期的王守仁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融合道、佛两家,建立了包括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哲学理论体系。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义理之学。在宋代,就有人用“理学”来命名该时期的哲学。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一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57]宋明理学发轫于北宋,创始人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到南宋,在朱熹的推动下,该学说逐渐成熟。明代是该学说的兴盛时期,以王守仁为主要代表,建立了心学体系。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58]在朱熹看来,宇宙的本原是“理”或“天理”,世间万物都是由天理而产生的,理充斥于宇宙之中。以此为基础,朱熹在人性论上秉承“性即理也”的思想,认为理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人性,即“性者,人之所得与天理也。”他全面论述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他认为,“有气质之性,无天命之性,亦做人不得;有天命之性,无气质之性,亦做人不得。”[59]朱熹把理气论和心性论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思想体系。这一理论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并对以后的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后期的王守仁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60],“心便是天理”。在他看来,“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集中体现着“心即理”的本体论。同时,王守仁心学体系还包括“知行合一”。他说:“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61]其中,“一念”是指道德意识,“行”是指道德实践。而知和行是相互统一的,不可以分为二。其中,行在认识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王守仁还提出了“致良知”,即扩充良知。他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