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衣饰从具体的功用上看,可以大体上分为头衣、体衣和足衣三个部分。上古头衣各有专名,主要为冠、冕、弁、帻四种。即男子长到20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同时起别名,意味着从此成年,可以外出谋事做官了。当时,贵族男子戴冠是一种礼仪规定,不戴则视为非礼与不敬。冠的主要作用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冕由延、旒、瑱、等部分组成。上衣部分有领、袄、裾、袖、袪、袂之分。清代蟒衣称作“蟒袍”,并正式定为官服。......
2023-08-30
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融合道、佛两家,建立了包括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哲学理论体系。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义理之学。在宋代,就有人用“理学”来命名该时期的哲学。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一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57]宋明理学发轫于北宋,创始人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到南宋,在朱熹的推动下,该学说逐渐成熟。明代是该学说的兴盛时期,以王守仁为主要代表,建立了心学体系。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58]在朱熹看来,宇宙的本原是“理”或“天理”,世间万物都是由天理而产生的,理充斥于宇宙之中。以此为基础,朱熹在人性论上秉承“性即理也”的思想,认为理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人性,即“性者,人之所得与天理也。”他全面论述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他认为,“有气质之性,无天命之性,亦做人不得;有天命之性,无气质之性,亦做人不得。”[59]朱熹把理气论和心性论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思想体系。这一理论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并对以后的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后期的王守仁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60],“心便是天理”。在他看来,“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集中体现着“心即理”的本体论。同时,王守仁心学体系还包括“知行合一”。他说:“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61]其中,“一念”是指道德意识,“行”是指道德实践。而知和行是相互统一的,不可以分为二。其中,行在认识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王守仁还提出了“致良知”,即扩充良知。他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62]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文章
中国传统衣饰从具体的功用上看,可以大体上分为头衣、体衣和足衣三个部分。上古头衣各有专名,主要为冠、冕、弁、帻四种。即男子长到20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同时起别名,意味着从此成年,可以外出谋事做官了。当时,贵族男子戴冠是一种礼仪规定,不戴则视为非礼与不敬。冠的主要作用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冕由延、旒、瑱、等部分组成。上衣部分有领、袄、裾、袖、袪、袂之分。清代蟒衣称作“蟒袍”,并正式定为官服。......
2023-08-30
[29]韦政通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征:①独创性;②悠久性;③涵摄性;④统一性;⑤保守性;⑥崇尚和平;⑦乡土情谊;⑧有情的宇宙观;⑨家族本位;⑩重德精神。[31]顾伟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①人文性;②包容性;③伦理型;④和谐型;⑤务实精神。[33]在梳理总结、借鉴吸收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本书将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023-08-30
中国儒佛道三家都主张直觉体悟。其中,道家的哲学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觉体悟特点。庄子也推崇直觉体悟。佛家也非常推崇直接体悟。方立天先生在《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认为,佛教哲学中直觉思维具有代表性的有僧肇、竺道生、慧能三人。禅宗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特别是倡导“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禅宗的直觉不离弃日常生活,更不抛弃、否定日常生活,这是其与道家和道教的直觉论不同之处。......
2023-08-30
传统医药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特点,其机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许多传统医药武术功法的动作编排和设计,乃至功理和作用的阐述,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平衡。传统医药武术通过各种保健养生的套路运动,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及时调整人体阴阳,使之保持动态平衡。它们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故称为“五行”。......
2023-08-30
通常人们都明确肯定伊川“性即理”的思想,但对于伊川“心”与“性”“理”的关系则缺乏明晰的界定与完整的讨论。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事实上,伊川对此不但没有避而不谈,反而屡次主动谈起并作出“心性天为一”的论断,因此我们决不应将其仅仅视为解经之语和不起决定作用的话而轻易忽略。......
2023-11-20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对道德问题的探讨,中心问题就是“成人”之道,亦即理想人格的塑造。所以从先秦时代起,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建构了自己关于“成人”之道的学说。仁义的理想人格是儒家推崇的人生至道的理想。故孟子认为,“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他们把“兼爱”视为道德上最高的善。墨子讲“兼爱”是不分彼此和远近,在原则上是一律平等的。......
2023-08-30
在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是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加之临川文学的两位代表,即曾巩和王安石,形成了“唐宋八大家”。该时期的唐诗逐渐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的宫廷之风,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属于唐诗的开创期。李白、杜甫也生活在这一时期。与白居易、元稹等新乐府诗人同期,还出现了韩愈、孟郊、贾岛等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在该时期,唐诗逐渐衰微。......
2023-08-30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地理气候条件。中国大陆特定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宗法性和专制性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和政治型范式。......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