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是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四大基础,也是未来创造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中职学生加强修养,培养健康人格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活动,如团体辅导等,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自我概念,改善中职学生的自立意识。研究表明,成败经验是影响中职学生自信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成功经验对个体自信有明显的影响。......
2023-11-07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对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强烈的激励功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巨大作用,能够鼓舞人们前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心理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是唤醒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源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刚健自强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奋发向上、不断前进,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侵略者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孔子时代,刚健自强精神就已经出现。孔子十分重视“刚”的品德。他认为,“刚、毅、木、讷,近仁。”[49]在孔子看来,刚毅和道义是不可分割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也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50]
曾参指出,知识分子要“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51]强调人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庸》中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之道,主张刻苦学习,不甘人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不仅体现了儒家对事物、对学问所采取的“刚毅”进取态度,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易集解》引干宝对“自强不息”的解释说,“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这种自强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积极进取,不断向前,坚持同内部的恶势力和外来的侵略者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具体的例子不胜枚举。
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佳芬提出了“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洋务运动正是打着“自强”的旗号兴起的。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以《易传》的刚健、有为、尚动、通变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把“革命”看成“世界之公理”“天演之公例”。他们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刚健自强精神的激励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努力在现实社会中去实现个体价值。孔子就努力践行了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他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52]就是很好的明证。孔子到70岁时达到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究竟在达到这个境界后还有没有可学的?绝大多数儒者认为,即使孔子再多活一个月,多活一天,他还是要继续学习的。基于儒学的立场看,可以说孔子是一个相当平凡的人,如果再活下去,他还要继续学习下去。这种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同时,在实现个体价值的过程中人格发展是全面的,不是片面的,个体的身心灵魂(包括智力、德育、体力等)各个层面都有所发展。该发展的另一特色是辩证的,是一个动力很大,生命力很强的发展,而不是一个逐渐堕落,自我中心逐渐强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哲学的各学派,虽然价值取向不同,但都重视道德修养。中国历代都有重修养、重气节、重独立人格的志士仁人,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分不开的。儒家学说特别强调主体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高尚情操,成就完善人格。儒家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虽然有忽视物质利益和现实功利的弊端,但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把人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精神追求的人方面,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53]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文章
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是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四大基础,也是未来创造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中职学生加强修养,培养健康人格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活动,如团体辅导等,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自我概念,改善中职学生的自立意识。研究表明,成败经验是影响中职学生自信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成功经验对个体自信有明显的影响。......
2023-11-07
中国传统衣饰从具体的功用上看,可以大体上分为头衣、体衣和足衣三个部分。上古头衣各有专名,主要为冠、冕、弁、帻四种。即男子长到20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同时起别名,意味着从此成年,可以外出谋事做官了。当时,贵族男子戴冠是一种礼仪规定,不戴则视为非礼与不敬。冠的主要作用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冕由延、旒、瑱、等部分组成。上衣部分有领、袄、裾、袖、袪、袂之分。清代蟒衣称作“蟒袍”,并正式定为官服。......
2023-08-30
传统医药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特点,其机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许多传统医药武术功法的动作编排和设计,乃至功理和作用的阐述,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平衡。传统医药武术通过各种保健养生的套路运动,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及时调整人体阴阳,使之保持动态平衡。它们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故称为“五行”。......
2023-08-30
[29]韦政通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征:①独创性;②悠久性;③涵摄性;④统一性;⑤保守性;⑥崇尚和平;⑦乡土情谊;⑧有情的宇宙观;⑨家族本位;⑩重德精神。[31]顾伟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①人文性;②包容性;③伦理型;④和谐型;⑤务实精神。[33]在梳理总结、借鉴吸收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本书将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023-08-30
她建议国家今后继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温家宝接过话头儿说:“中国的职业教育普遍发展了,整个社会就进步了,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就会提高,整个现代化事业就会向前发展。我们需要大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家。”......
2023-10-31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对道德问题的探讨,中心问题就是“成人”之道,亦即理想人格的塑造。所以从先秦时代起,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建构了自己关于“成人”之道的学说。仁义的理想人格是儒家推崇的人生至道的理想。故孟子认为,“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他们把“兼爱”视为道德上最高的善。墨子讲“兼爱”是不分彼此和远近,在原则上是一律平等的。......
2023-08-30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地理气候条件。中国大陆特定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宗法性和专制性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和政治型范式。......
2023-08-30
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相联系,官学和私学共存,产生了选士方面的科举制,这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三)宋辽金元的教育宋代虽然始终处于民族冲突的动荡之中,但该时期的文化却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也基本沿袭前代,使之前发达的教育体制更加细致和完善化,标志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已经发展到最高峰。......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