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岁时节令的由来是多方面的。其次,中国传统节日与月亮的朔望圆缺也有密切关系。由于上古先民有一些数字信仰,数字与数字结合,也产生了一些传统的岁时节日。[2]除上述观察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而产生的传统岁时节日之外,还有一些岁时节日与大山大河、花草树林、飞禽走兽等自然崇拜,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以及人神崇拜有关。......
2023-08-30
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的主导精神。中华文明延续了几千年从未中断过,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屡遭异族入侵而不被征服,靠的就是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精神。中华民族唯有不断地自强,才能永远自立。
(一)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精神解说
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精神。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相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早就存在主静尚柔、涵虚无为的精神,主要以先秦道家学派和宋明理学为代表,但这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精神,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尚书》和《诗经》中,这两部典籍蕴含着勤勉稳健、勇猛深沉的奋进气息。例如,对先王“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18]功业的颂扬;《诗经》中的“公刘”“生民”篇中,描述了周部族诞生之初的创业艰难和不断壮大等。
《周易》对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精神进行了集中概括,不仅明确提出了“刚健”的观念,而且赞扬了刚健精神。例如,“刚健而文明”[19],“刚健,笃实,辉光”[20],“刚健中正,纯粹精也”[21]等。同时,也明确了“自强不息”精神,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2],“天地之大德曰生。”[23]
孔子是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精神的提倡者和实践者。体现在他的生活态度上是“为之不厌”[24],“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结果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25]孔子还特别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6]
儒家学派的后继者们都对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精神做了进一步发展。孟子从人格修养的角度表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7]荀子则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28]的著名论断。这种不畏困苦,坚持不懈,努力进取的毅力,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表现
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对国君、人臣、封建士大夫阶层以及一般民众,都起到了激励作用。该精神已经浸透在国民的肌体和血液中,化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华民族历史创造活动中,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精神发挥着潜在的支配作用,展示了不同社会群体的风采。上古时期,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都塑造了不怕牺牲的开拓者形象,正是该精神的体现。
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身上,同样能看到这种精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9]
在中国历代有作为的封建帝王身上,也体现了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的精神。例如,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30];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31]。
在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时期,士子情怀中总是洋溢着一股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汉唐将士描述戍边的诗文中,俯拾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32]的英雄气概和“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33]的豪迈气势,都表现了该精神。
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以及政权更迭的危机时期,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了顽强英勇的反侵略、反压迫斗争。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戚继光、史可法等,还有流传千载的“十年生聚,十年报仇”“卧薪尝胆”等格言成语。
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精神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积极否定、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也肯定了“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中国历史上为清除积弊而进行了多次著名的变法,例如,先秦时的商鞅变法,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清末的康梁维新等,都是这种革新精神的体现。近代中国的革命先驱者们,更是在该精神的激励下进行改革创新,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精神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例如,“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谚语,不少人以“志刚”“志强”“自强”“健”等作为名字,古今骚人墨客所描绘吟咏的青松、翠竹、红梅、菊花、奔马、苍鹰、猛虎、雄狮、高山和大河等形象,都反映了该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化、普遍化程度。[34]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文章
中国传统岁时节令的由来是多方面的。其次,中国传统节日与月亮的朔望圆缺也有密切关系。由于上古先民有一些数字信仰,数字与数字结合,也产生了一些传统的岁时节日。[2]除上述观察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而产生的传统岁时节日之外,还有一些岁时节日与大山大河、花草树林、飞禽走兽等自然崇拜,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以及人神崇拜有关。......
2023-08-30
(一)文化当代社会,文化是一个热词,举凡婚丧嫁娶、居家礼仪、艺术形态、民族交往、国策政纲、文化教育等莫不与文化二字关联。在世界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海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却面临着失去自我根脉文化的危险。鉴于此,许多学者呼吁中国文化在文化主流传承上要认祖归宗。......
2023-08-20
刚好御史李盛铎也有会合在京应试举人开会的主张,于是由康、李两人为主要发起人,组织保国会。可知保国会是为了“救亡”“保国” 而设。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两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略具政党规模。保国会成立后,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先后成立。......
2023-11-03
传统医药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特点,其机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许多传统医药武术功法的动作编排和设计,乃至功理和作用的阐述,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平衡。传统医药武术通过各种保健养生的套路运动,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及时调整人体阴阳,使之保持动态平衡。它们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故称为“五行”。......
2023-08-30
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起到了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和探索史。自强不息是效法“天行健”这种自然现象和认识、遵循这些运动规律而产生的人文精神。经过历史的发展,自强不息理念逐渐和中华文明史进步相结合,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这就细化了自强不息主体自觉的意义。这可以说是古代国家自强不息的典范。......
2023-09-23
[29]韦政通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征:①独创性;②悠久性;③涵摄性;④统一性;⑤保守性;⑥崇尚和平;⑦乡土情谊;⑧有情的宇宙观;⑨家族本位;⑩重德精神。[31]顾伟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①人文性;②包容性;③伦理型;④和谐型;⑤务实精神。[33]在梳理总结、借鉴吸收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本书将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023-08-30
服饰成了礼治的物化状态之一。这意味着服饰可以作为维护中原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工具。所以,中国不但被称为“礼义之邦”,也被称为“声明文物之邦”,其中的“明”即指光彩、色彩,包括绘画和五彩的服饰。中原的服饰至晚在商代已形成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基本制式,礼祭冠服更是绣绘精美。而所谓“四夷”的服饰与中原差异很大,且难有礼制之说。......
2023-08-30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经历了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史学家称之为“上古时期”。我国古代文献中保存着该时期的历史传说,中国文化孕育和发端于该历史时期。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源头,首先要了解中国人的起源,因为中国文化是中国人创造的。[2]换言之,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中国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先民通过劳动改造自身的同时悄然开始的。......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