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和谐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和谐精神的集中体现

【摘要】:[36]早熟的农业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与天地自然和睦相处,积淀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天人合德”的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上,还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上。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集中体现,认为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整体。再次,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共生,遵循自然法则。

虽然中国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但是幅员辽阔,气候宜人,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成就了中国内陆型的农耕文明。长期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习惯于“顺天”——合规律的四季气候、昼夜寒暑和风调雨顺等对生产和生活的巨大作用,对天地自然怀有和产生了亲切的情感和观念。[36]早熟的农业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与天地自然和睦相处,积淀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天人合德”的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上,还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上。

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集中体现,认为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整体。首先,肯定天地、万物、人是齐同的,同类相通,统一成一个整体。《周易》以“天”“地”“人”为“三才”,并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37],《道德经》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把“人”视为与天地自然相互依存的重要实体。其次,人是“天地之心”[38],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要爱万物。惠施提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39]张载认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无不主张人与自然要亲和友善,宽容厚之。再次,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共生,遵循自然法则。古籍中多有论述,“道法自然”[40],“法天地”[41],“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42],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特征,与西方文化强调人要战胜、驾驭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下倡导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人与人的和谐,体现在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形成的传统处世哲学上,通过人际间的情感交流,达到一种和谐的境地。例如,儒家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恕道”原则,要求每个人的文化实践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3]。也就是说,一事当前要先设身处地地为对方(他人)着想,以对方(他人)为重。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彰显了“仁者爱人”“和为贵”的精神。

人与社会和谐,体现在倡导“不偏不党,王道荡荡”[44]的“中庸”处世态度上,既积极入世,又注重自我约束和个人修养。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中和为上”的致中和原则,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作矛盾的统一体。矛盾表现在个人与社会常有对立冲突。对立的原因是每个个体是血肉之躯,必然会有所欲求。人人有所欲求,而社会不可能满足人的所有欲求,必然会产生冲突。统一表现在个人与社会不可分,个人脱离社会就无法生存,社会没有了个人也就不成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反对偏激,规避法家只重社会而忽略个人利益的极权政治,以及道家只求独善其身,不问天下国家的消极态度。[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