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类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类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但是,河谷型文化是一种单向的发展类型,文化结构的单一化倾向和文化心态的自我优越感,给中国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此外,还有观点认为,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不同的类型。由以上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类型是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特征。

美国现代进化论者斯图尔德于1955年在《文化变异论》一书中对“文化类型”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论述。他所谓的文化类型,是不同的民族文化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各种文化特质相互整合的核心特征丛,不是全部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的总和或集合,而是指那些有代表性的,具有因果联系的特征。这些特征都与文化结构相关,具有功能上和生态上的联系,代表着一个特殊的时间顺序和发展水平,彰显了各民族之间的本质差别。[3]

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关于文化类型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按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该观点认为,任何民族文化的产生、衍变、丰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发生的,在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土壤里完成的。古代中国“负陆面海”,地域广阔,自古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

草原型文化具有流动性和外向性的特征;山岳型文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突出;海洋型文化的开放性和冒险性较强;河谷型文化具有内聚力和容纳性强的特征,是一种以农业为主体的混合型文化,有较大的伸缩性和较强的适宜性,有很强的容纳、吸收和同化其他文化的潜力。

中国文化属于河谷型文化。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不断融合和同化了草原文化、山岳文化和海洋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和充实,并且始终保存着自己的发展基因。但是,河谷型文化是一种单向的发展类型,文化结构的单一化倾向和文化心态的自我优越感,给中国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观点二,按照生计方式和观念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等。

该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孕育诞生在一个农业宗法社会的母体之中。大约在氏族社会后期,中国就进入了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农业社会,农耕经济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干。纵观中国农耕文化从萌芽到发达的历史,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给中国文化以影响。长期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人们安土重迁,追求生活的稳定与安宁,缺乏冒险精神。中国历代统治者视农业为立国之本,认为商业手工业是“困辱游业”,甚至认为“务末”则丧国。

观点三,审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儒家从汉代起取代了法家,备受推崇,以官方意识形态的身份起作用,处于显学地位;而法家、墨家等被统治者所抑制,如法家的“权、术、势”和墨家的“兼济天下”以各种隐蔽的方式起作用,而成为隐学。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雅俗之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也可称为士大夫文化或精英文化;俗文化,也可称为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雅文化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山庙之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山林文化,亦可称为隐逸文化;以儒家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经世思想为核心,以入世为特征的庙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结晶与精髓。

上述分类,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特点的内在联系划分的。由于各特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上划分的类型只是相对的。由以上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类型是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特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