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渤海国的教育渤海重视教育,这可能与统治者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眼界有关。从渤海国建立至灭亡,渤海一直狠抓教育不懈,为渤海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晚到文王时全面唐化之际,渤海逐渐以唐朝教育为模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儒学教育体制,并由“胄子监”主管全国的教育事务。而渤海生徒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就是乌炤度。这既说明渤海宾贡登科者非止一人,也说明了渤海教育水平非同一般。......
2024-06-03
美国现代进化论者斯图尔德于1955年在《文化变异论》一书中对“文化类型”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论述。他所谓的文化类型,是不同的民族文化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各种文化特质相互整合的核心特征丛,不是全部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的总和或集合,而是指那些有代表性的,具有因果联系的特征。这些特征都与文化结构相关,具有功能上和生态上的联系,代表着一个特殊的时间顺序和发展水平,彰显了各民族之间的本质差别。[3]
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关于文化类型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按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该观点认为,任何民族文化的产生、衍变、丰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发生的,在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土壤里完成的。古代中国“负陆面海”,地域广阔,自古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
草原型文化具有流动性和外向性的特征;山岳型文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突出;海洋型文化的开放性和冒险性较强;河谷型文化具有内聚力和容纳性强的特征,是一种以农业为主体的混合型文化,有较大的伸缩性和较强的适宜性,有很强的容纳、吸收和同化其他文化的潜力。
中国文化属于河谷型文化。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不断融合和同化了草原文化、山岳文化和海洋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和充实,并且始终保存着自己的发展基因。但是,河谷型文化是一种单向的发展类型,文化结构的单一化倾向和文化心态的自我优越感,给中国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观点二,按照生计方式和观念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等。
该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孕育诞生在一个农业宗法社会的母体之中。大约在氏族社会后期,中国就进入了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农业社会,农耕经济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干。纵观中国农耕文化从萌芽到发达的历史,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给中国文化以影响。长期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人们安土重迁,追求生活的稳定与安宁,缺乏冒险精神。中国历代统治者视农业为立国之本,认为商业和手工业是“困辱游业”,甚至认为“务末”则丧国。
观点三,审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儒家从汉代起取代了法家,备受推崇,以官方意识形态的身份起作用,处于显学地位;而法家、墨家等被统治者所抑制,如法家的“权、术、势”和墨家的“兼济天下”以各种隐蔽的方式起作用,而成为隐学。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雅俗之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也可称为士大夫文化或精英文化;俗文化,也可称为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雅文化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山庙之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山林文化,亦可称为隐逸文化;以儒家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经世思想为核心,以入世为特征的庙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结晶与精髓。
上述分类,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特点的内在联系划分的。由于各特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上划分的类型只是相对的。由以上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类型是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特征。[4]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文章
32﹒渤海国的教育渤海重视教育,这可能与统治者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眼界有关。从渤海国建立至灭亡,渤海一直狠抓教育不懈,为渤海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晚到文王时全面唐化之际,渤海逐渐以唐朝教育为模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儒学教育体制,并由“胄子监”主管全国的教育事务。而渤海生徒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就是乌炤度。这既说明渤海宾贡登科者非止一人,也说明了渤海教育水平非同一般。......
2024-06-03
有如此这般连续不断的猛烈冲击,再加上其本身存在的一些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渐渐远离了国人的视线。这样,千余年来培养起来的民族自尊心、国家自豪感逐渐丧失,中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信心也出现动摇。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找寻挽救中国的济世良方,既然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严重质疑,所以它也就难以承担起此等使命。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谓不严重。......
2023-11-06
基于人们对风险的普遍理解和风险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风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最后,风险导致的后果不确定。特定自然灾害、人为事故最终将造成多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样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尽管学者们的阐释不尽相同,但他们对于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热情却一致表明,在现代化阶段,风险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事实,并且现代风险呈现出区别于传统风险的显著特征。......
2023-08-11
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血缘、地缘关系,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③对传统的极端尊重。④宗法伦理观念构成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型范式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了政治型范式。思考与探究1.简述中国大陆“负陆面海”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023-08-30
汉字的构造指的是汉字的造字方法。当汉字的创造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就开始有学者从造字方法上进行总结,归纳造字法,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六书”说。从图画说来看,汉字的造字是从图画开始的,所以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指事、会意、形声都是在象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化的。以上四字的这一横笔,都是抽象性的符号,在构字中起指事作用。二是会意造字的要义在“意”上。......
2023-08-30
沟通交流最常见、最主要的形式是语言和言语,因此本书主要根据中国大陆对沟通障碍的分类形式,分别介绍语言障碍和言语障碍的类型。构音障碍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四种。常见的语流障碍包括口吃和速语症两种。速语症的主要特征为:①语速过快;②发音短促;③语音错误;④音节遗漏。存在重度语言障碍的儿童常常在沟通中出现问题,且存在口头语言障碍的儿童可能在阅读和书写上都存在困难。......
2023-07-02
农耕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始终。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民本主义和集权主义共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集权主义相反相成,是由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所决定的。农耕经济对中国人务实品格的影响,还有其他的突出表现。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思想,而不是宗教的原因所在。......
2023-08-30
与具有悠久历史的异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类型突出。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人伦道德为基础和主导的伦理型文化。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其“弃亲舍家”的观念与中国“尽忠尽孝”的伦理要求,发生了冲突。(二)诸学派、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类型的关注和认同先秦时期,奠定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基调。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成为之后两千年中国文化的总纲领。斯宾格勒认为,道德灵魂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