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中国的华夏文化对之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炎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开端。基于炎帝和黄帝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以炎黄时代文化为代表,来分析上古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文”乃文明,“智”乃智慧,“文”“智”二字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端。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自身的努力,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2023-08-30
文化一经在古代中国大陆上产生,就呈多地域分布状态。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中国文明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是该时期最重要的发明,使人类生活由完全依赖自然赐予,过渡到改造自然进行生产,建立了生产型经济。从此,人类结束了因采集和狩猎而需不断迁徙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以种植植物为主。这是人类征服自然、改善自身生活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文化创造上的巨大进步。
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已经发现了7000多处,它们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和统一性,又带有区域性特点,可以分为不同的文化群落。这表明,在古代中国大陆,原始文化出现了多地域分布状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著名的文化遗址有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山东、河南)等;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良渚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湖北)、屈家岭文化遗址等;在以燕山为中心的燕辽地区有红山文化遗址等。随着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斗争和融合,各文化之间也出现了融合。
若加上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内,中国上古文化遗址分布则更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北、西北、华中等地区。旧石器时期的人类为生存与大自然斗争。该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了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这是由猿到人转变的关键,也是原始物质文化的开端。语言的产生、火的使用都是该时期伟大的文化创造。北京猿人已能使用和保存火。这些早期的人类活动已经包含有意识性的内容,它们不仅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而且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始。
除考古发现外,通过神话传说和民俗学研究也能发现我国上古文化分布广泛。到国家形成之前,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主要有三大文化部落——华夏部落、东夷部落和苗蛮部落。三大部落之间连年征战,最终华夏部落获胜,确立了华夏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华夏部落在黄河中游地区活动,起初在渭河流域,后来沿黄河两岸向东发展至今山西、河南、河北一带。华夏部落分为两支:一支为姬姓,其首领是黄帝,号轩辕氏;一支为姜姓,其首领是炎帝,号神农氏。传说中黄帝是一个既能发明创造,又能带兵打仗的神。
东夷部落在黄河下游和江淮流域地区活动,开始在山东省的南部,后来向四周扩展,北到今山东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西到今河南省东部,南到安徽省中部,东到大海。夷人以制造弓矢出名,从“夷”的字形看,就表示一个背着弓的人。蚩尤是夷人中的首领,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与黄帝打仗,最终被黄帝打败。
苗蛮部落在江汉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活动,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伏羲和女娲是部落的首领。相传伏羲制作打猎捕鱼的工具,女娲炼五色石补天。
三大部落在步入文明前夕,发生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先是炎、黄两部联合打败蚩尤,完成了炎黄诸部与蚩尤部落的融合。之后,黄帝又打败了炎帝,黄、炎两部融合,黄帝成了华夏部落的代表。之后华夏部落又击溃了苗蛮部落,统一了中国,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地位得以确立,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文章
一统中国的华夏文化对之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炎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开端。基于炎帝和黄帝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以炎黄时代文化为代表,来分析上古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文”乃文明,“智”乃智慧,“文”“智”二字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端。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自身的努力,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2023-08-30
中国少数民族初婚年龄地域差异小,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部、西南峰期集中,西部、西北年龄分散态。表4-8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初婚年龄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4-6。男性初婚年龄,东部24.13岁,西部23.84岁相差0.29岁;西南23.93岁,西北23.65岁相差0.28岁。两性初婚年龄差异的地域分布呈东低西高、南低北高态:差异≥2.0岁的民族,东部5个占62.5%,西部26个占55.3%;西南15个占48.4%,西北11个占68.8%。......
2023-07-27
传统医药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特点,其机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许多传统医药武术功法的动作编排和设计,乃至功理和作用的阐述,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平衡。传统医药武术通过各种保健养生的套路运动,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及时调整人体阴阳,使之保持动态平衡。它们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故称为“五行”。......
2023-08-30
(一)文化当代社会,文化是一个热词,举凡婚丧嫁娶、居家礼仪、艺术形态、民族交往、国策政纲、文化教育等莫不与文化二字关联。在世界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海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却面临着失去自我根脉文化的危险。鉴于此,许多学者呼吁中国文化在文化主流传承上要认祖归宗。......
2023-08-20
[29]韦政通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征:①独创性;②悠久性;③涵摄性;④统一性;⑤保守性;⑥崇尚和平;⑦乡土情谊;⑧有情的宇宙观;⑨家族本位;⑩重德精神。[31]顾伟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①人文性;②包容性;③伦理型;④和谐型;⑤务实精神。[33]在梳理总结、借鉴吸收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本书将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023-08-30
如果抱着明日何其多的心态,那么就会有一个永远也等不到的明天。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明天再说吧”“明天再做吧”“明天开始看书”,在我们的话语中,“明天”这个字眼出勤率不低,可正是由于有明日的宽慰与解脱,我们为此患上了严重的拖延症,因为明日何其多,所以我生待明日,我们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交给明日,明日身上的压力是何其大而重,于是乎万事成蹉跎。“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2023-10-01
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加强对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的系统了解,并批判地继承,以便清楚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新文化体系,必须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路,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
2023-08-30
唯有将历史梳理与理性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系统、全面、深入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要素是通过非文本的途径,在活态社会生活中传承的,例如,民俗生活、人生礼仪、道德规范等等。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方法是,以科学、辩证的方法审视、选择文化遗产,批判糟粕,继承精华。......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