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韦政通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征:①独创性;②悠久性;③涵摄性;④统一性;⑤保守性;⑥崇尚和平;⑦乡土情谊;⑧有情的宇宙观;⑨家族本位;⑩重德精神。[31]顾伟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①人文性;②包容性;③伦理型;④和谐型;⑤务实精神。[33]在梳理总结、借鉴吸收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本书将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023-08-30
“中国文化”是与“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等其他地域文化相对的概念。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国度性),不同的民族、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的领土上创造出来的让世人瞩目的文化总和。
中国,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是一个地理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步扩展演变的过程。上古时,华夏民族(即古代汉族)定居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相对于定居于周边的夷族——戎、狄、羌、苗、蛮等部族而言),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先秦史籍中有所记载,如《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小雅·六月序》载,“《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庄子·田子方》载,“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均为此义。在夏、商、周等奴隶制国家建国的基础上,秦之后以汉族为主体形成的大一统中央政权,历朝版图时有损益,但基本趋势是不断拓展的。清代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7],包括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和俄罗斯的部分领土。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相继与邻国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等签订边界条约,中国的疆域最终定位。中国文化则是指在此地域范围内所创造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创造中国文化的主体,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华”之名,由来已久。“中”,意为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8]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疆域不断扩大,民族共同体的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和共同文化等逐渐完备,中国境内各族间的联系纽带愈益强化。到了近代,中国境内各族在共同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侵略的过程中,更增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整体意识,形成了自觉的民族观念,有了异乎寻常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就成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称谓。在全世界范围内,“凡遇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9]。
任何文化都发生发展于特定的时空,有其特定的创造主体。中国文化的空间、主体特征如上所述。从时间特征看,中国文化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近代文化以及“五四”以后的新文化。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文章
[29]韦政通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征:①独创性;②悠久性;③涵摄性;④统一性;⑤保守性;⑥崇尚和平;⑦乡土情谊;⑧有情的宇宙观;⑨家族本位;⑩重德精神。[31]顾伟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①人文性;②包容性;③伦理型;④和谐型;⑤务实精神。[33]在梳理总结、借鉴吸收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本书将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023-08-3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人伦道德为基础和主导的伦理型文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也有缺陷和不足。人们只有从总体上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征,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去进一步追溯、探究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及其奥秘所在。......
2023-08-30
一统中国的华夏文化对之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炎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开端。基于炎帝和黄帝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以炎黄时代文化为代表,来分析上古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文”乃文明,“智”乃智慧,“文”“智”二字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端。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自身的努力,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2023-08-30
中国传统衣饰从具体的功用上看,可以大体上分为头衣、体衣和足衣三个部分。上古头衣各有专名,主要为冠、冕、弁、帻四种。即男子长到20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同时起别名,意味着从此成年,可以外出谋事做官了。当时,贵族男子戴冠是一种礼仪规定,不戴则视为非礼与不敬。冠的主要作用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冕由延、旒、瑱、等部分组成。上衣部分有领、袄、裾、袖、袪、袂之分。清代蟒衣称作“蟒袍”,并正式定为官服。......
2023-08-30
讲会制度有利于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推动学术的进步,扩大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体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精神,明代中期最为盛行,一直沿用到清代。书院不仅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又传至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进一步提升了书院的影响力,这些国家至今仍有不少书院。......
2023-08-30
正是以上两个方向、两种风格的无所不食,造成了中国历史食文化民族性的食物原料选取的异常广泛性。饮食不满足于习常,力求丰富变化,是中国历史上上层社会的主要饮食习惯。关键在于,这种量化操作忽略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质的差异。我国疆域辽阔,各地气候、自然地理环境与物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之各区域民族、宗教、习俗等诸多情况的不同,在中国版图内历史上形成了众多风格不尽一致的饮食文化区。......
2023-08-30
(一)文化当代社会,文化是一个热词,举凡婚丧嫁娶、居家礼仪、艺术形态、民族交往、国策政纲、文化教育等莫不与文化二字关联。在世界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海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却面临着失去自我根脉文化的危险。鉴于此,许多学者呼吁中国文化在文化主流传承上要认祖归宗。......
2023-08-20
传统医药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特点,其机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许多传统医药武术功法的动作编排和设计,乃至功理和作用的阐述,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平衡。传统医药武术通过各种保健养生的套路运动,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及时调整人体阴阳,使之保持动态平衡。它们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故称为“五行”。......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