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三层次结构揭示文化的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三层次结构揭示文化的功能

【摘要】:本书采用三层次结构说,即文化的内在逻辑结构包括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精神心理文化位于文化的深层,内化于民族群体的心理,形成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最难发生变化,其核心是对生活意义的体认、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天才的创造,极大地扩大了文化的记录功能。

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其外延的广泛性。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A.Lawrence Lowel)形象的表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它无所不在。”[3]正是因为文化有如此特点而更加扑朔迷离,也越发具有魅力。因此,为了便于更好地把握和阐释文化,研究文化的学者们往往十分注意区分文化的基本结构(或分类)和功能。从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视角看,文化的内在结构决定文化的外在功能。

(一)文化的结构

由以上对“文化”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可知,我们所谈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即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广义的文化包罗万象,因此,我们要对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进行分析。国内外学者在进行文化研究时,对文化内在的逻辑结构层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划分:两层次结构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层次结构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层次结构说——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本书采用三层次结构说,即文化的内在逻辑结构包括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4]

1.物质生产文化

物质生产文化,简称物质文化,是人类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为目标,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改造和利用的程度和结果,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最容易被感知、觉察,变化也最快。

2.制度行为文化

制度行为文化,是人类建立的社会制度和人的行为规范活动及其成果,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了制度行为文化。也就是说,制度行为文化包含两个层面:上层为制度文化,下层为民俗文化(也可称行为文化)。即所谓的“在上为礼,在下为俗”。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社会规范、准则的总和。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类在维持、发展社会关系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处理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并通过一定形式规范成各种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等,以及国家、民族、家族宗教教育科技艺术等组织,从而形成服务于人类活动而又约束人类活动的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式,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的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行为模式。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在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反映。例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人生礼仪民俗有过满月、成年礼、婚礼、丧礼、交际礼仪等;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民歌、对联、灯谜等;民间艺术有剪纸、秧歌、年画、刺绣、皮影、风筝等。《礼记·王制篇》说“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汉书·王吉传》载“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都是对于人类行为文化的明确指认。

3.精神心理文化

精神心理文化,简称精神文化,是人类主体意识的创造活动过程及其成果,体现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提炼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都是精神文化的范畴。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指引着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精神文化又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方面。

社会心理,是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大众心态,包括情绪、愿望和要求等。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心理进行的逻辑整理、理论归纳、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依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可将其划分为基层意识形态(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和高层意识形态(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基层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和法权观念等与社会有较密切的联系,是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其产生、发展要经过社会心理这一中间环节。高层意识形态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是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社会存在要通过一系列中介才能作用于高层意识形态,而社会心理和基层意识形态便是其中介。[6]

在文化结构的诸层次中,位于外层的物质生产文化最为活跃,往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其外在的物质实体也较容易发生变化。位于中层的制度行为文化会随着社会革命和变革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并因统治阶级文化的改变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精神心理文化位于文化的深层,内化于民族群体的心理,形成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最难发生变化,其核心是对生活意义的体认、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例如,对于异文化,人们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是物质文化,即外显的物质实体性文化,对中层的制度行为文化已有很大的选择性,而对于深层的精神心理文化则很难认同和接受。西方人也是如此,他们欣然接受了中国发明的火药鞭炮,却无法认同中国人的鞭炮驱鬼辟邪的传统信念文化差异的关键在于深层文化的不同,是由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所致。

(二)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地域性决定了,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按照各自的方式创造着自己的文化。文化一旦被创造,就成了人们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不同于自然的人造环境,被称之为文化环境。文化一旦产生,不仅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多种需要,还能影响、塑造生活在该文化环境中的人,具有了特定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是强大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记录与认知功能

文化一经被创造出来,就有了记录功能,记录着人类的活动历程,镌刻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几乎都是在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至目前,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依然如此。

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天才的创造,极大地扩大了文化的记录功能。中国的甲骨文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等,都为我们记录了早期的人类社会实践,让我们得以领略远古先民的智慧和能力。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史书典籍、科学著作、报纸杂志、音像媒体等无不发挥着文化的记录功能。凭借文化的记录功能,人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持续开拓新的认知领域,创造出了更加灿烂的文化。

物质文化也具有记录功能。每一件镌刻着历史记忆的器物,无不诉说着彼时彼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沧桑,我们也能感知到彼时彼地人们的精神岁月和实践活动,解读出创造者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例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就让宋代都市繁华喧闹的生活图画历历呈现在眼前。

文化有了记录功能,也就有了认知功能。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类的文化史记录了人类的认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令人神往的故宫、家喻户晓的《红楼梦》等等都是历史的一面面镜子。人类正是通过文化来积累经验、改进思维方式、提高认知能力,从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

人类还能通过文化不断改进物质认识工具,创造出新的物质认识工具,从而使认识能力不断加强。从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从显微镜到CT机,从算盘到电子计算机,等等,都是很好的明证。

人类通过文化认识了不同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昨天和今天,进而去探索它们的明天。摩尔根的一部《古代社会》就让我们认识了印第安人原始社会。由此看来,一部人类文化史既记录了人类成长发展的心路历程和伟大创造,又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人类认识史。

2.传播与传承功能

文化的记录与认知功能决定了它还具有传播与传承的功能。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社会现象,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和发展,在社会交往中得到传播与传承。传播指文化向外的横向扩散,发生在社会群体之间;传承指文化向下一代的纵向传递,发生在社会群体之内。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有时同时发生。

风靡一时的歌曲、款式新颖的时装、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与推广,靠的就是文化的传播功能。文字和语言既是文化现象又是文化的载体,其传播、传承功能巨大。语言能传播、传承,于是一个国家乃至不同国家的人都能说同一种语言,婴儿才会牙牙学语,各种信息才得以交流。文字有了传承功能,二十四史才能为我们承载中国古代社会早已消逝的诸多信息。

实物也可以传播。古代的丝绸之路郑和西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中国和邻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文化传播功能更臻完美。电话、电报、电台、电传、电脑,使天涯若比邻,四海成一家。世界上每个角落发生的事情,通过现代化的文化传播媒体——电台、网络等,我们可以同步知道。1977年,美国发射的宇宙飞船,载着莫扎特乐曲和中国的《二泉映月》,以及许多数学符号飞向茫茫的太空,这是一次人类向宇宙传播人类文化的尝试。文化的传播、传承还可以跨越时空,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

3.教化与凝聚功能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生存、发展对社会的依赖性。正是因为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使得文化的教化功能得以通过文化模式濡化和社会价值观的灌输来实现。人所生活的文化(社会)环境,奉行什么样的文化模式,推广什么样的价值观,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最终表现在行为方式上。

文化对人的教化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的,以期人按照社会的理想和价值标准行事,最大限度地削弱其动物性而成为社会的人,成功地社会化。人从呱呱坠地起就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父母教他学说话、识别器物、与人相处……入学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道德规范等等。社会上的种种规章制度、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都引导他适应社会。

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文化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等都会受影响而发生变化。遵循此规律,历代统治者都把教化百姓当成政治的第一要务。

文化有教化功能,也就有了凝聚功能。文化的教化功能,使得生活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的社会群体,形成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紧紧团结在一起,产生巨大的认同或抗异力量。

文化的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中国赶走日本侵略者,近现代此起彼伏的民族冲突和战争,就是认同或抗异的文化凝聚力量的表现。

中华民族历尽劫难,仍生生不息,中华传统文化的凝聚功能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忠君与爱国。发展到今天,忠君思想已经有了时代局限性,爱国主义仍然是我们高扬的旗帜。爱国主义是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之一,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中的内层文化,凝聚范围大,程度深,最稳固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