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2.3.3双向板塑性分析方法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2.3.3双向板塑性分析方法

【摘要】:双向板按塑性理论计算的方法很多,塑性铰线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将裂缝出现在板底的称为正塑性铰线;裂缝出现在板面的称为负塑性铰线。现以均布荷载作用下四边固定支承的双向板为例,采用塑性铰线法分析双向板的极限承载力。

双向板按塑性理论计算的方法很多,塑性铰线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塑性铰线与塑性铰的概念是相仿的。塑性铰出现在杆系结构中,而板式结构则形成塑性铰线。两者都是因受拉钢筋屈服所致。

一般将裂缝出现在板底的称为正塑性铰线;裂缝出现在板面的称为负塑性铰线。用塑性铰线法计算双向板分两个步骤:首先假定板的破坏机构,即由一些塑性铰线把板分割成由若干个刚性板所构成的破坏机构;然后利用虚功原理,建立荷载与作用在塑性铰线上的弯矩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出各塑性铰线上的弯矩,以此作为各截面的弯矩设计值进行配筋设计。

从理论上讲,塑性铰线法得到的是一个上限解,即板的承载力将小于等于该解。实际上由于穹隆作用等有利因素,试验结果得到的板的破坏荷载都超过按塑性铰线算得的值。

1.塑性铰线法的基本假定

1)沿塑性铰线单位长度上的弯矩为常数,等于相应板配筋的极限弯矩。

2)形成破坏机构时,整块板由若干个刚性板块和若干条塑性铰线组成,忽略各刚性板块的弹性变形和塑性铰线上的剪切变形及扭转变形,即整块板仅考虑塑性铰线上的弯曲转动变形。

2.破坏机构的确定

确定板的破坏机构,就是要确定塑性铰线的位置。判别塑性铰线的位置可以依据以下四个原则进行:

1)对称结构具有对称的塑性铰线分布,如图2-41a中的四边简支正方形板,在两个方向都对称,因而塑性铰线也应该在两个方向对称。

978-7-111-47430-2-Chapter02-85.jpg

图2-41 板的破坏机构

2)正弯矩部位出现正塑性铰线,如图2-41b中的实线所示,负塑性铰线则出现在负弯矩区域,如图2-41b中四边固支板的支座边(虚线)所示。

3)塑性铰线应满足转动要求,每一条塑性铰线都是两相邻刚性板块的公共边界,应能随两相邻板块一起转动,因而塑性铰线必须通过相邻板块转动轴的交点,在图2-41b中,板块Ⅰ和Ⅱ、Ⅱ和Ⅲ、Ⅲ和Ⅳ,以及Ⅳ和Ⅰ的转动轴交点分别在四角,因而塑性铰线1、2、3、4需通过这些点,塑性铰线5与长向支承边(即板块Ⅰ和Ⅲ的转动轴)平行,意味着它们在无穷远处相交。

4)塑性铰线的数量应使整块板成为一个几何可变体系。

有时,破坏机构不止一个,这时需要研究各种破坏机构,求出最小的承载力。当不同的破坏机构可以用若干变量来描述时,可通过承载力对变量求导数的方法得到最小承载力。

3.基本原理

根据虚功原理,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内力所做的内功。设任一条塑性铰线的长度为l,单位长度塑性铰线承受的弯矩为m,塑性铰线的转角为θ

由于除塑性铰线上的塑性转动变形外,其余变形均略去不计,因而内功U等于各条塑性铰线上的弯矩矢量与转角矢量相乘的总和,即

U=∑lm·θ (2-45)

式中∑是指对各条塑性铰线求和。

外力所做的功W等于微元ds上的外力大小与该处竖向位移乘积的积分,设板内各点的竖向位移为w、各点的荷载集度为p,则外功为

W=wpds (2-46)

对于均布荷载,各点的荷载集度相同,p可以提到积分号的外面,而∬wds是板发生位移后倒角锥体体积,用V表示,可利用几何关系求得。于是式(2-46)可写成

W=pV (2-47)

虚功方程可表示为 ∑lm·θ=pV (2-48)

从上式可以得到极限荷载与弯矩的关系。

4.塑性铰线法的基本方程

楼盖中最常见的是四边支承矩形板。现以均布荷载作用下四边固定支承的双向板为例,采用塑性铰线法分析双向板的极限承载力。

978-7-111-47430-2-Chapter02-86.jpg

图2-42 四边固定板的破坏机构

设双向板沿短向(l01)和沿长向(l02)承受正弯矩及负弯矩的配筋均匀配置于板底和板面。根据前面的介绍,可以确定板的破坏机构,如图2-42所示。共有5条正塑性铰线(图中1、2)和4条负塑性铰线(图中3、4、5、6)。这些塑性铰线将板划分为4个板块。短跨(l01)方向跨中总极限承载力(即总极限弯矩)用M1u表示,两支座的总极限承载力用M1uM″1u表示;长跨(l02)方向跨中总极限承载力用M2u表示,两支座的总极限承载力用M2uM″2u表示。于是单位长度正塑性铰线的受弯承载力(极限弯矩)为

m1u=M1u/l02m2u=M2u/l01

单位长度负塑性铰线的受弯承载力(极限弯矩)为

m1u=M1u/l02m″1u=M″1u/l02m2u=M2u/l01m″2u=M″2u/l01

为了简化,近似取斜向塑性铰线与板边的夹角为45°。设图中ef发生单位竖向位移,则各条塑性铰线的转角分量及铰线在xy方向的投影长度为(共4条)

塑性铰线1θ1x=θ1y=2/l01l1x=l1y=l01/2

塑性铰线2θ2x=4/l01θ2y=0,l2x=l02-l01l2y=0

塑性铰线3、4

θ3x=θ4x=2/l01θ3y=θ4y=0,l3x=l4x=l02l3y=l4y=0

塑性铰线5、6

θ5x=θ6x=0,θ5y=θ6y=2/l01l5x=l6x=0,l5y=l6y=l01

于是,内功

978-7-111-47430-2-Chapter02-87.jpg

极限均布荷载pu的外功

978-7-111-47430-2-Chapter02-88.jpg

最后由虚功方程,得到

978-7-111-47430-2-Chapter02-89.jpg

式(2-49)就是四边固定支承双向板按塑性铰线法计算的基本公式,它表明了双向板上的总极限弯矩与板面极限均布荷载pu的关系。

如四边支承板为四边简支时,由于支座处塑性铰线弯矩值为零,根据式(2-49)可以得到四边简支双向板总极限弯矩与极限均布荷载pu的关系

978-7-111-47430-2-Chapter02-90.jpg

5.双向板的塑性设计

(1)单区格双向板计算 双向板设计,通常是已知板面均布荷载设计值p=g+q和跨度l01l02,要求板的弯矩设计值和配筋。利用式(2-49)设计时,pu用均布荷载设计值p代替,各条塑性铰线的总极限弯矩用相应的弯矩设计值代替。但一个方程无法同时确定多个变量,为此需要补充条件。根据弹性分析结果和控制弯矩调幅不宜过大的原则,可先按以下公式选定弯矩设计值之间的比值:

978-7-111-47430-2-Chapter02-91.jpg

978-7-111-47430-2-Chapter02-92.jpg

式中 m1m2——板跨内截面沿l01l02方向单位板宽内的弯矩设计值;

m1m″1m2m2——板支座截面沿l01l02方向单位板宽内的弯矩设计值。于是,式(2-49)可用nαβm1表示,即

M1u=m1l02=nm1l01 (2-53)

M2u=m2l01=αm1l01 (2-54)

M1u=M″1u=m1′l02=nβm1l01 (2-55)

M2u=M2u=m2′l01=αβm1l01 (2-56)

以上各式代入式(2-49),即得

978-7-111-47430-2-Chapter02-93.jpg

m1求得后,其他弯矩设计值均可依据式(2-51)、式(2-52)确定,利用下列公式即可求得钢筋面积

m1=As1fyγsh01 (2-58)

m2=As2fyγsh02 (2-59)

m1=m″1=As1fyγsh01=A″s1fyγsh01 (2-60)

m2=m2=As2fyγsh02=A″s2fyγsh02 (2-61)

式中 As1As2γsh01γsh02——板跨内截面沿l01l02方向单位板宽内的

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及其内力偶臂;

As1A″s1As2、A″s2及γsh01γsh01γsh02γsh02——板支座截面沿l01l02方向单位板宽内的

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及其内力偶臂。

需要注意的是,式(2-57)是在跨中和支座配筋均匀配置于板底和板面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显然过于浪费。为了合理利用钢筋,参考弹性理论的内力分析结果,通常将两个方向的跨中正弯矩钢筋在距支座l01/4处弯起50%,弯起钢筋可以承担部分支座负弯矩(见图2-43)。这样在距支座l01/4以内的正塑性铰线上单位板宽的极限弯矩值分别为m1/2和m2/2,故此时两个方向的跨中总极限弯矩分别为

978-7-111-47430-2-Chapter02-94.jpg

支座上的负弯矩钢筋仍沿全长布置,即各负塑性铰线上的总极限弯矩不变。将式(2-55)、式(2-56)、式(2-62)、式(2-63)代入式(2-49),即得

978-7-111-47430-2-Chapter02-95.jpg

式(2-64)是四边固定双向板在距支座l01/4处将跨中钢筋弯起一半时m1的计算公式。

以上方法是针对四边固定双向板的塑性设计,对于其他边界条件的双向板,可将简支支座的弯矩值取为零,按同样方法可以求出相应板的内力和配筋。

(2)双向板的其他破坏形式 若双向板的跨内钢筋弯起过早或弯起数量过多,可能将使余下的钢筋不能承受该处的正弯矩,以致使该处的钢筋比跨内钢筋先达到屈服而出现塑性铰线,形成图2-43所示的“倒锥台形”破坏机构,并导致双向板极限荷载的降低。验算表明,如跨内钢筋在距支座l01/4处弯起一半,当取n=l02/l01α=m2/m1=(l01/l022β=1.5~2.5时,将不会形成这种破坏机构。

当双向板支座负弯矩钢筋截断过早时,在没有负弯矩钢筋的区域可能形成图2-44所示的“局部倒锥形”破坏机构,将使双向板的极限荷载降低。验算表明,当支座负弯钢筋在距支座边l01/4处切断时,只要调幅后的支座负弯矩取值适当,即β取值不过大,则会防止形成这种破坏机构。但β取值亦不宜过小,否则将导致板的混凝土裂缝开展过大,因此设计时,β值可在1.5~2.5之间选用。

978-7-111-47430-2-Chapter02-96.jpg

图2-43 双向板配筋及“倒锥台形”破坏形式

978-7-111-47430-2-Chapter02-97.jpg

图2-44 双向板“局部倒锥形”破坏形式

对于多区格连续双向板,当永久荷载为满布而活荷载较大且按棋盘式间隔布置时,也可能产生图2-45所示的破坏机构。有活荷载的区格板出现正弯矩塑性铰线而发生“倒锥形”破坏;而没有活荷载的区格板,由于支座负弯矩钢筋在某处过早切断,致使该处钢筋截面突然减小,余下的钢筋不能承受该处负弯矩,因而出现负弯矩塑性铰线,发生“正锥台形”破坏。当双向板采用一般配筋形式,即支座负弯矩钢筋在距支座边l01/4处切断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这种破坏形式;但当活荷载较大时,为防止发生这种破坏情况,应验算支座负弯矩钢筋切断点的位置。

(3)多区格连续双向板计算 在计算连续双向板时,内区格板可按四边固定的单区格板进行计算,边区格或角区格板可按外边界的实际支承情况的单区格板进行计算。计算时,首先从中间区格板开始,将中间区格板计算得出的各支座弯矩值,作为计算相邻区格板支座的已知弯矩值。这样,依次由内向外直至外区格板可一一求解。设计时,需要注意边区格和角区格的极限弯矩的表达。

978-7-111-47430-2-Chapter02-98.jpg

图2-45 多区格连续双向板的破坏模式

1)三边连续、一长边简支。此时简支边的支座弯矩为零,其余支座弯矩和长跨跨中弯矩不变,仍然按式(2-55)、式(2-56)和式(2-63)计算,而短跨因简支边不需要弯起部分跨中钢筋,故跨中弯矩为

978-7-111-47430-2-Chapter02-99.jpg

2)三边连续、一短边简支。此时简支边的支座弯矩为零,其余支座弯矩和短跨跨中弯矩不变,仍然按式(2-55)、式(2-56)和式(2-62)计算,而长跨因简支边不需要弯起部分跨中钢筋,故跨中弯矩为

978-7-111-47430-2-Chapter02-100.jpg

3)两相邻边连续、另两相邻边简支。此时,两个方向的跨中弯矩分别取1)、2)两种情况的弯矩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