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设计-3.2.5技巧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设计-3.2.5技巧

【摘要】: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pH值与碱度、营养配比以及毒物含量等。上向流厌氧污泥床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厌氧反应器,其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容积负荷率NV确定反应器的容积。

1.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兼性菌和厌氧菌分解污水或污泥中的有机物,最终产生沼气的过程。1979年,伯力特(Brant)根据微生物生理种群关系提出厌氧消化三阶段理论,这是当前比较公认的理论模式。

第一阶段为水解发酵阶段。在水解与发酵细菌作用下,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脂肪水解与发酵转化成单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及二氧化碳、氢等。参与厌氧消化第一阶段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通称为水解发酵细菌。这些细菌大多数为专性厌氧菌,也有不少是兼性厌氧菌。根据其代谢功能主要分为:纤维素分解菌、碳水化合物分解菌、蛋白质及脂肪分解菌等。真菌主要有毛霉、根霉、共头霉、曲霉等。原生动物主要有鞭毛虫、纤毛虫和变形虫。

第二阶段为产氢产乙酸阶段。在产氢产乙酸菌的作用下,把第一阶段的产物转化成氢、二氧化碳和乙酸。参与厌氧消化第二阶段的微生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菌种———产氢产乙酸菌以及同型乙酸菌,其中有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第三阶段为产甲烷阶段。在产甲烷菌的作用下,将乙酸转化为甲烷气体。参与厌氧消化第三阶段的菌群是甲烷菌或称为产甲烷菌,是甲烷发酵阶段的主要细菌。

在上述厌氧反应过程中,产甲烷阶段是整个厌氧反应过程的控制阶段。在选择厌氧构筑物设计参数时,应满足第三阶段产甲烷菌的生长条件,才能获得满意的处理效果。

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pH值与碱度、营养配比以及毒物含量等。

(1)温度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根据产甲烷菌的最适温度,厌氧工艺一般分为常温(10~30℃)、中温(30~40℃)、高温(50~60℃)三种。目前,污水厌氧处理常用的设计温度有中温(35±1)℃、高温(53±1)℃。

(2)pH值与碱度产酸细菌最适宜pH值范围较宽,产甲烷菌最适宜的pH值范围较窄,并且各种产甲烷菌要求的适宜pH值各不相同,通常要求pH值在6.8~7.2之间。在厌氧处理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碱度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保持pH值的相对稳定,一般要求碱度大于2000mg/L。

(3)营养配比为了满足厌氧发酵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在工程中主要是控制进入厌氧反应器原料的碳、氮、磷比例,一般保持C∶N∶P=(200~300)∶5∶1为宜。

(4)毒物含量有毒物质会对厌氧微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遭到破坏。厌氧处理过程中,最常见的抑制物质有硫化物、氨氮、重金属、氰化物和某些人工合成有机物。毒物含量应低于毒物对生物的毒阈浓度。

2.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方法及工艺设计

最早的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构筑物是用于处理粪便污水的简易化粪池,之后相继开发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有厌氧生物滤床、厌氧接触池和上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等。表2-3-3为几种厌氧处理方法的比较。

2-3-3 几种厌氧处理方法的比较

978-7-111-46277-4-Part02-53.jpg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不仅适用于有机污泥、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还能够有效处理城市污水这样的低浓度污水。近年相继开发的新型厌氧生物处理设备有:厌氧膨胀床、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厌氧折流反应器、分段厌氧设备等。这些新型厌氧反应器与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相比较,具有一系列明显的优点,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厌氧生物处理法与好氧生物处理法相比较,具有下列优点: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厌氧处理设备负荷低,占地少;污泥产量低,厌氧处理产生的剩余污泥量相当于好氧法的1/10~1/6;厌氧处理过程对营养物的需求量小;应用范围广,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也可处理低浓度污水;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广,厌氧生物处理法在高温(50~60℃)、中温(33~35℃)以及常温下具有较好的处理效率;厌氧污泥在较长时间的停止运行后,仍可保持生物活性。厌氧生物处理法的缺点:出水COD浓度较高,仍需进行好氧处理,以提高出水水质;厌氧反应器初次启动过程缓慢(8~12周),厌氧细菌增殖速度较慢;厌氧微生物对有毒物质较为敏感。

上向流厌氧污泥床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厌氧反应器,其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容积负荷率NV确定反应器的容积。在中温条件下,容积负荷率NV一般取10~20kg(COD)/(m3·d),而在高温条件下,NV一般则可取为20~30kg(COD)/(m3·d);反应器内的相应污泥浓度为20~30kg(VSS)/m3,根据NV可计算出反应器的容积。

三相分离器是上向流厌氧污泥床设计的另一项主要内容,设计时应满足以下几点:混合液进入沉淀区前必须将其中的气泡予以脱出,为此需在沉淀区外另设集气区;沉淀区的表面水力负荷率应小于0.7m3/(m2·h),水流进入沉淀区前通过沉淀槽缝隙的流速不超过2m/h;沉淀槽斜底与水平面的交角不应小于50°,以防止污泥在沉淀后积聚、产气,使之尽快落入反应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