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污水处理设备选择和设计

污水处理设备选择和设计

【摘要】:格栅由一组平行的金属栅条或筛网组成,用以截留去除污水中较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以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处理负荷,并使之正常运行。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1.格栅

污水处理系统或水泵前,必须设置格栅。格栅由一组平行的金属栅条或筛网组成,用以截留去除污水中较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以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处理负荷,并使之正常运行。被截留的物质称为栅渣,栅渣含水率为70%~80%,堆密度约为750kg/m3

格栅栅条间隙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粗格栅:机械清除时宜为16~25mm,人工清除时宜为25~40mm。在特殊情况下,最大间隙可为100mm。

2)细格栅:宜为1.5~10mm。

3)水泵前,应根据水泵要求确定。

格栅的主要设计参数及要求如下:

1)污水过栅流速宜采用0.6~1.0m/s。除转鼓式格栅除污机外,机械清除格栅的安装角度宜为60°~90°。人工清除格栅的安装角度宜为30°~60°。

2)格栅除污机,底部前端距井壁尺寸,钢丝绳牵引除污机或移动悬吊葫芦抓斗式除污机应大于1.5m;链动刮板除污机或回转式固液分离机应大于1.0m。

3)格栅上部必须设置工作平台,其高度应高出格栅前最高设计水位0.5m,工作平台上应有安全和冲洗设施。

4)格栅工作平台两侧边道宽度宜采用0.7~1.0m。工作平台正面过道宽度,采用机械清除时不应小于1.5m,采用人工清除时不应小于1.2m。

5)粗格栅栅渣宜采用带式输送机输送;细格栅栅渣宜采用螺旋输送机输送。

6)格栅除污机、输送机和压榨脱水机的进出料口宜采用密封形式,根据周围环境情况,可设置除臭处理装置。

7)格栅间应设置通风设施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与报警装置。

2.沉砂池

沉砂池的功能是去除污水中密度较大的污泥颗粒,以减轻无机颗粒杂质对水泵、管道的磨损,并可减轻沉淀池负荷及改善污泥处理构筑物的处理条件。污水的沉砂量,可按每立方米污水0.03L计算;合流制污水的沉砂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砂斗容积不应大于2d的沉砂量,采用重力排砂时,砂斗斗壁与水平面的倾角不应小于55°。沉砂池除砂宜采用机械方法,并经砂水分离后贮存或外运。采用人工排砂时,排砂管直径不应小于200mm。排砂管应考虑防堵塞措施。

(1)平流沉砂池平流沉砂池由入流渠、闸板、水流部分及沉砂斗组成,具有截留无机颗粒效果好,工作稳定,构造简单,排砂方便等优点。平流沉砂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最大流速应为0.3m/s,最小流速应为0.15m/s。

2)最高时流量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30s。

3)有效水深不应大于1.2m,每格宽度不宜小于0.6m。

(2)曝气沉砂池曝气沉砂池呈矩形,池底一侧有i=0.1~0.5的坡度,坡向另一侧的集砂槽。曝气装置设在集砂槽侧,空气扩散板距池底0.6~0.9m,池内水作旋流运动,无机颗粒之间相互碰撞与摩擦机会增加,把表面附着的有机物磨去。此外,由于旋流产生的离心力,把相对密度较大的无机物颗粒甩向外层并下沉,相对密度较小的有机物旋至水流的中心部位随水带走。

曝气沉砂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平流速宜为0.1m/s。

2)最高时流量的停留时间应大于2min。

3)有效水深宜为2.0~3.0m,宽深比宜为1.0~1.5。

4)处理每立方米污水的曝气量宜为0.1~0.2m3空气。

5)进水方向应与池中旋流方向一致,出水方向应与进水方向垂直,并宜设置挡板。

(3)旋流沉砂池旋流沉砂池主要利用机械叶轮的旋转,控制进入水流的流速与流态,使砂颗粒在离心力与重力的作用下,沿池壁呈螺旋线加速沉降,同时有机物在水流的作用下,随水流漂走,沉入池底的砂经空气提升后,在砂水分离器中进行分离。

旋流沉砂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最高时流量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30s。

2)设计水力表面负荷宜为150~200m3/(m2·h)。

3)有效水深宜为1.0~2.0m,池径与池深比宜为2.0~2.5。

4)池中应设立式桨叶分离机。

3.沉淀池

沉淀池按照工艺布置的不同,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初次沉淀池处理的对象是悬浮物质,可去除40%~55%,同时可去除20%~30%的BOD。二次沉淀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沉淀去除活性污泥或腐殖污泥,它是生物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中对沉淀池设计的一般规定如下:

1)沉淀池的设计数据宜按表2-3-1的规定取值。

2-3-1 沉淀池设计数据

978-7-111-46277-4-Part02-43.jpg

2)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

3)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为2.0~4.0m。

4)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

5)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除设机械排泥的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外,宜按不大于2d的污泥量计算。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

6)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8)初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2.9L/(s·m);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s·m)。

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沉淀池按照池内的水流方向,可分为平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和竖流式沉淀池。

(1)平流式沉淀池平流式沉淀池由流入装置、流出装置、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及排泥装置等组成。

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格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宜小于4,长度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小于8,池长不宜大于60m。

2)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的行进速度为0.3~1.2m/min。

3)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4)池底纵坡不宜小于0.01。

(2)辐流式沉淀池辐流沉淀池,一般呈圆形或正方形。污水由进水管进入池中心管内,从下向上流动,在中心管上端出水,经中心管周围的穿孔挡板均匀分布流入池内。

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2)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3)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4)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3)竖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可用圆形或正方形。污水由设在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进入池内,管下设伞形挡板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后沿整个过水断面缓慢上升,悬浮物沉降进入池底锥形沉泥斗中,澄清水从池四周沿周边溢流堰流出。

竖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大于3。

2)中心管内流速不宜大于30mm/s。

3)中心管下口应设有喇叭口和反射板,板底面距泥面不宜小于0.3m。

当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潜力或建造沉淀池面积受限制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斜管(板)沉淀池。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板)沉淀池的设计表面水力负荷,一般可按普通沉淀池的设计表面水力负荷的2倍计;但对于二次沉淀池,尚应以固体负荷核算。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板)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斜管孔径(或斜板净距)宜为80~100mm。

2)斜管(板)斜长宜为1.0~1.2m。

3)斜管(板)水平倾角宜为60°。

4)斜管(板)区上部水深宜为0.7~1.0m。

5)斜管(板)区底部缓冲层高度宜为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