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2014年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历年真题详解

2014年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历年真题详解

【摘要】:2L/=7.2m3/,设该组滤池至少为n格,每格面积为f,则有9nf=11(n-1)f,解得n=5.5,取6格。水的密度1000kg/m3,动力黏度1.03×10-3pa·s。A.38.5s-1 B.60.3s-1 C.64.0s-1 D.66.7s-1答案:B。解答过程:设计流量:70000m3/d=0.81m3/s。依据三版秘书处教材给水工程P179,水力搅拌的平均速度梯度为故选B项。

1.平流式理想沉淀池长、宽、深分别为LBH,以下有关其沉淀效果的分析,正确的是哪一项?(2010年专业知识下午,单选题)

A.容积和深度不变,长宽比L/B增大后可以提高沉淀去除率

B.容积和宽度不变,长深比L/H增大后可以提高沉淀去除率

C.平面面积不变,长宽比L/B增大后可以提高沉淀去除率

D.平面面积不变,长深比L/H增大后可以提高沉淀去除率

答案:B。

解析:对于理想沉淀池,可以认为沉淀池的面积不变则沉淀去除率不变,面积提高则去除率提高,面积减小则去除率降低。按此理解,只有B选项正确。

2.单水冲洗截留杂质的砂滤层时,滤层孔隙率水头损失变化的下列观念中,哪项正确?(2011年专业知识下午,单选题)

A.滤层在流态化前,增大冲洗强度,则滤层孔隙率增大,水头损失不变

B.滤层在流态化时,增大冲洗强度,则滤层孔隙率不变,水头损失不变

C.滤层完全膨胀后,增大冲洗强度,则滤层孔隙率不变,水头损失增大

D.滤层完全膨胀后,增大冲洗强度,则滤层孔隙率增大,水头损失不变

答案:D。

解析:依据三版秘书处教材给水工程P214滤池冲洗相关部分:“滤料膨胀前后水头损失线交叉点对应的反冲洗滤速是滤层刚刚处于流态化的冲洗速度临界值,称为最小流态化冲洗速度。当反冲洗流速大于最小流态化流速,滤层将开始膨胀起来,再增加反冲洗强度,托起悬浮滤料层的水头损失基本不变,而增加的能量表现为冲高滤层,增加滤层的膨胀高度和孔隙率。”按此解释,则D选项正确。

3.关于下列混合设施的叙述中,哪几项错误?(2011年专业知识上午,多选题)

A.混合设施应使药剂与水充分混合,一般采用长时间急剧搅拌

B.当处理水量变化大时宜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混合

C.当水厂远离水泵站时宜采用水泵混合

D.机械搅拌混合适用于不同规模的水厂

答案:ABC。

解析:依据教材内容,混合设备的基本要求是药剂与水的混合必须快速均匀,混合时间控制在10~30s,最大不超过2min,因此A选项中采用长时间急剧搅拌不正确,应选为答案。

依据教材内容和《给水工程》(第四版)P276,管式混合器的缺点是水头损失稍大,流量过小时混合效果下降,因此当处理水量变化大时不宜采用,故B项可选为答案。

依据教材内容,当取水泵房距离净水厂较远时,不宜采用水泵混合,因为原水在长距离的输送中,可能过早地在管中形成絮体,一经破碎难于重新聚集,故C项可选为答案。

D项是正确的,机械搅拌不受水流变化的影响,故不能作为答案选项。

4.自来水厂用氯胺消毒时,加氯间、加氨间及其存放仓库设有强制排风设施。下列排风口、进风口位置设计正确的是哪几项?(2010年专业知识上午,多选题)

A.加氯间和液氯存放间通风系统设置高位新鲜空气进口、低位室内空气排至室外高处的排放口

B.加氯间和液氯存放间通风系统设置低位新鲜空气进口、高位室内空气排至室外的排放口

C.加氨间和液氨存放间通风系统设置低位新鲜空气进口、高位室内空气排至室外的排放口

D.加氨间和液氨存放间通风系统设置高位新鲜空气进口、低位室内空气排至室外的排放口

答案:AC。

解析:依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第9.8.18条规定。此题关键是氯气比空气重,应从室内低处排至室外;氨气比空气轻,应从室内高位排至室外。

5.一组单层细砂级配滤料滤池,设计滤速为9m/h,采用单水冲洗并增设固定式表面冲洗,表面冲洗强度2L/(s·m2),如果冲洗时进入该组滤池的过滤水量不变,在一格滤池反冲洗时其他几格滤池强制滤速不大于11m/h,则该组滤池至少应分为几格?(2009年下午,专业案例题)

A.2格 B.5格 C.6格 D.7格

答案:C。

解答过程:

表面冲洗水来自滤后水,而表面扫洗水来自滤前水,因此冲洗时过滤水量不变。

2L/(s·m2)=7.2m3/(h·m2),设该组滤池至少为n格,每格面积为f,则有

9nf=11(n-1)f,解得n=5.5,取6格。

6.设计流量70000m3/d的网格絮凝池,分三段串联,前段絮凝池有效容积150m3,中段200m3,后段350m3,计算得到水头损失前段0.15m,中段0.10m,后段0.08m,则该絮凝池平均速度梯度应为下列何项?水的密度1000kg/m3,动力黏度1.03×10-3pa·s。

A.38.5s-1 B.60.3s-1 C.64.0s-1 D.66.7s-1

答案:B。

解答过程:

设计流量:70000m3/d=0.81m3/s。

通过前、中、后三段的停留时间分别为

T1=150s/0.81=185s,T2=200s/0.81=245s,T3=350s/0.81=432s。

依据三版秘书处教材给水工程P179,水力搅拌的平均速度梯度为

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