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全国工程师考试强化训练答案与解析

全国工程师考试强化训练答案与解析

【摘要】: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7.2.1节,双层滤料通常上层采用密度较小、粒径较大的轻质滤料,下层采用密度较大、粒径较小的重质滤料。当原水含沙量超过设计值期间,应考虑有调整凝聚剂或采取其他措施的可能。解析:《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中第9.3.3条规定,混凝剂的投配宜采用液体投加方式。解析:《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中第9.6.16条规定,除铁、除锰滤池的滤料宜采用天然锰砂或石英砂等。斜管内流速为,弗劳德数。

1.选B。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5.1.1节,对憎水胶体而言,聚集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胶体颗粒表面的动电位,即ξ电位。ξ电位越高,同性电荷斥力越大。可见胶体表面电荷的排斥作用是主要因素。

2.选D。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7.2.1节,双层滤料通常上层采用密度较小、粒径较大的轻质滤料,下层采用密度较大、粒径较小的重质滤料。上层粗滤料有较大的颗粒间空隙,不宜阻塞,截污能力增大,含污能力较单层滤料约高1倍以上。

3.选B。解析:由于Mn2+较Fe2+难于氧化,曝气充氧后,Fe2+首先被氧化,形成的沉淀物被滤层截留;由于Mn2+不易被氧化,在经过高度有限的滤层时,Mn2+氧化可能不充分,致使一些Mn2+穿透滤层。

4.选C。解析:《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中第9.2.5条规定,预沉池一般可按沙峰持续时间内原水日平均含沙量设计。当原水含沙量超过设计值期间,应考虑有调整凝聚剂或采取其他措施的可能。

5.选D。解析:《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中第9.3.3条规定,混凝剂的投配宜采用液体投加方式。当采用液体投加方式时,混凝剂的溶解和稀释应按投加量的大小、混凝剂性质选用水力、机械压缩空气等搅拌和稀释方式。

6.选B。解析:《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中第9.4.25条规定,机械搅拌澄清池搅拌叶轮提升流量可为进水流量的3~5倍,叶轮直径可为第二絮凝室内径的70%~80%,并应设调整叶轮转速和开启度的装置。

7.选B。解析:《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中第9.5.17条水洗滤池的冲洗强度及冲洗时间表规定,采用双层煤、砂级配滤料的冲洗强度q=13~16L/(s·m2),冲洗时间t=6~8min。

8.选A。解析:《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中第9.6.16条规定,除铁、除锰滤池的滤料宜采用天然锰砂或石英砂等。

9.选A。解析:《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中第9.8.8条规定,当采用氯胺消毒时,氯和氨的投加比例应通过试验确定,可采用重量比为6∶1~3∶1。

10.选B。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4.4.2节,完全混合间歇式反应器(CMB)一级反应动力学公式(14-6),978-7-111-46277-4-Part01-83.jpg,设原有细菌密度为C0t时间后尚存活的细菌密度为Ci,则978-7-111-46277-4-Part01-84.jpgCi=0.001C0,代入前式得978-7-111-46277-4-Part01-85.jpg

11.选C。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4.4.2节,完全混合连续式反应器(CSTR)一级反应动力学公式(14-11),组分i的流入浓度C0,第n只反应器的输出物料浓度为Cn978-7-111-46277-4-Part01-86.jpg,单个反应器停留时间t=20÷2min=10min,则978-7-111-46277-4-Part01-87.jpg978-7-111-46277-4-Part01-88.jpg。出水细菌灭活率1-1%=99%。

12.选B。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5.4.2节,投药量折合Al2O3为30mg/L×16%=4.8mg/L;Al2O3相对分子质量为102,投药量相当于4.8÷102mmol/L=0.047mmol/L;原总碱度为11.2mg/L÷56=0.2mmol/L;剩余碱度取0.37mmol/L,[CaO]=(3×0.047-0.2+0.37)mmol/L=0.311mmol/L;Ca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则投加量为0.311×56÷0.5mg/L=34.832mg/L=34.832g/m3;每天投加量为40000×34.832kg=1393.28kg。

13.选D。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5.6.2节,单池流量为1.5万m3/d=10.42m3/min,每级水流体积978-7-111-46277-4-Part01-89.jpg;水温按15℃计,水的动力黏滞系数μ=1.14×10-3Pa·s;每级流体所耗功率P=G2μV,则3级所耗总功率为P=P1+P2+P3=1.14×10-3×69.4×(602+402+202)W=443.05W;电动机消耗功率为978-7-111-46277-4-Part01-90.jpg978-7-111-46277-4-Part01-91.jpgW。

14.选A。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5.3.2节式(15-14),978-7-111-46277-4-Part01-92.jpg,可推出水力停留时间978-7-111-46277-4-Part01-93.jpg;系统流量Q=50000×(1+5%)m3/d=52500m3/d=2187.5m3/h;则絮凝池有效容积=流量×停留时间=2187.5×1.97m3=4309m3

15.选D。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6.6.1节,在雷诺数Re<1.0的范围内,呈层流状态,适用于式(16-7),978-7-111-46277-4-Part01-94.jpg,先将已知数据统一单位,ρ-ρ水=(2.60-1)g/cm3=1.60g/cm3=1.6×103kg/m3g=9.8m/s2d2=0.16mm2=0.16×106m2;代入前式得u=0.140m/s=140mm/s。

16.选A。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5.5.1节式(15-31),W978-7-111-46277-4-Part01-95.jpg,处理水量Q=25000m3/d=1041.67m3/h;混凝剂最大投加量a=20mg/L;溶液含量c=15%;每日调剂次数n=2,代入前式得978-7-111-46277-4-Part01-96.jpg

17.选D。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6.3.2节,设计流量Q=15000×1.05m3/d=15750m3/d=656.25m3/h=0.18m3/s,斜管的水力半径978-7-111-46277-4-Part01-97.jpg978-7-111-46277-4-Part01-98.jpg,斜管沉淀池的液面负荷978-7-111-46277-4-Part01-99.jpg,则清水区面积978-7-111-46277-4-Part01-100.jpg。斜管内流速为978-7-111-46277-4-Part01-101.jpg,弗劳德数978-7-111-46277-4-Part01-102.jpg978-7-111-46277-4-Part01-103.jpg

18.选C。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6.3.2节,斜管的水力半径978-7-111-46277-4-Part01-104.jpg978-7-111-46277-4-Part01-105.jpgm,设计流量Q=10A(用清水区面积A代替A'),斜管内流速为978-7-111-46277-4-Part01-106.jpg978-7-111-46277-4-Part01-107.jpg,弗劳德数978-7-111-46277-4-Part01-108.jpg

19.选B。解析:水厂每天的加氯量=水量×投加量=(105000×1000)×(3×10-6)kg=315kg;加氯机的台数=加氯量÷单台加氯量=(315÷24)÷10台=1.313台,则需要2台;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第9.8.21条规定,加氯、加氨设备及其管道根据具体情况备用。因此,加氯机实际需要数量为(2+1)台=3台。

20.选A。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6.4节,一小孔的面积978-7-111-46277-4-Part01-109.jpg978-7-111-46277-4-Part01-110.jpg,∑f=464f=464×0.00049m2=0.228m2,澄清池总流量Q=400×(1+5%)m3/h=420m3/h=0.1167m3/s;已知流量系数μ=0.62,超载系数β取1.2,孔口总面积978-7-111-46277-4-Part01-111.jpg,则孔口上的水头978-7-111-46277-4-Part01-112.jpg

21.选A。解析:总过滤面积为978-7-111-46277-4-Part01-113.jpg;设单格滤池面积最大为S,滤池格数为n,则有nS=600m2;根据题目条件,考虑系统有一检修池,同时有一格反冲洗,则运行的应为n-2格滤池,检修时滤速978-7-111-46277-4-Part01-114.jpg,取n=5,单格滤池最大面积S=(600÷5)m2=120m2

22.选C。解析:在实际运行时,当同组滤池中有的滤间正在反冲洗或检修而停止进水期间,由于上游来水水量变化,因此正在运行的各滤间进水量将略有增加,水量为正常运行时的978-7-111-46277-4-Part01-115.jpg倍,正常滤速为8m/h,因此978-7-111-46277-4-Part01-116.jpg,故n取整数4。

23.选B。解析:滤池总水量为15000×(1+6%)m3/d=15900m3/d=662.5m3/h=0.184m3/s,滤池单个面积为978-7-111-46277-4-Part01-117.jpg;要达到最大反冲洗强度,就要使反冲洗的流量达到最大,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当滤池内水面降至冲洗排水槽顶端时,反冲洗强度达到最大值,此时其他5格滤池的全部过滤水量都通过集水槽供给被冲洗滤格,也就是说,此时的瞬间反冲洗水量最大应该等于设计流量Q,所以最大瞬间反冲洗强度为978-7-111-46277-4-Part01-118.jpg978-7-111-46277-4-Part01-119.jpg

24.选B。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7.7.1节,设每格滤池面积为A,一格滤池反冲时,其他滤池的平均滤速为V,根据反冲洗前后进入该组滤池过滤水量不变的条件和V形滤池在反洗时,仍有少量进水进行表面横向扫洗的特征,则有4×9A-(1.5×3.6)A=3AV,解得其他滤池的平均滤速为V=10.2m/h。

25.选B。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7.4.3节,孔口总面积978-7-111-46277-4-Part01-120.jpg978-7-111-46277-4-Part01-121.jpg,冲洗流量Q=冲洗强度q×滤池面积F=14×50L/s=700L/s=0.7m3/s;978-7-111-46277-4-Part01-122.jpg;干管入口流速=0.7÷0.7225m/s=0.97m/s;978-7-111-46277-4-Part01-123.jpg;则978-7-111-46277-4-Part01-124.jpg,配水均匀性978-7-111-46277-4-Part01-125.jpg978-7-111-46277-4-Part01-126.jpg

26.选B。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7.4.4节冲洗废水的排除,滤池采用3条排水槽,每槽排水流量978-7-111-46277-4-Part01-127.jpg,冲洗排水槽断面模数x=0.45Q0.4=0.45×0.10.4m=0.18m,已知滤层膨胀度e=40%,滤料层厚度H2=0.7m,排水槽底厚度δ=0.05m,则槽顶距砂面高度为H=eH2+2.5x+δ+0.07=(0.4×0.7+2.5×0.18+0.05+0.07)m=0.85m。

27.选A。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7.4.4节,每条洗砂排水槽担负的反冲洗流量为Q1=qA=15×3×(9-0.8)÷2L/s=184.5L/s=0.1845m3/s,可得洗砂排水槽断面模数x=0.45Q01.4=0.45×0.18450.4m=0.229m,洗砂排水槽上口宽度为2x=0.458m。

28.选C。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9.1.1节,根据化学计量关系,每氧化1mg/L二价铁,理论需氧量为0.14mg/L;每氧化1mg/L二价锰,理论需氧量为0.29mg/L,所以理论需氧量=(10×0.14+2×0.29)mg/L=1.98mg/L,氧气在空气中的百分率是21%,因此理论空气量=1.98÷0.21mg/L=9.4mg/L。

29.选A。解析: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8.1.1节,pH=8时,[H+]=1×10-8mol/L,已知978-7-111-46277-4-Part01-128.jpg,得978-7-111-46277-4-Part01-129.jpg,则OCl-占自由氯的百分率是978-7-111-46277-4-Part01-130.jpg

30.选D。解析:已知C0.86T=1.74,可推出灭菌所需氯量978-7-111-46277-4-Part01-131.jpg,杀灭95%以上细菌的时间约为1.25s,则有978-7-111-46277-4-Part01-132.jpg。完全氧化NH3所需氯量,参见《给水工程》(第四版)第18.1.1节,在Cl2∶NH3≤5∶1,pH值在7~9的范围内,水中氯胺基本上都是一氯胺,pH值为6的情况下,一氯胺仍占优势,氧化1个NH3需1个Cl2;要保持水中余氯为自由性氯,则一氯胺要发生分解反应,1个NH3需0.5个Cl2。NH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Cl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1,则完全氧化NH3所需氯气为978-7-111-46277-4-Part01-133.jpg978-7-111-46277-4-Part01-134.jpg。因此,总投氯量为(1.47+0.63)mg/L=2.10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