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阳几乎同时崛起的有湖寮廖、黄、吴等姓。飨先赡族,赈乏旌贤,对其宗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合,以防范族人参与盗乱。嘉靖三十七年后,与大埔相邻的饶平北部豪强张琏崛起,大埔北部小靖的豪强张公佑、南部木窖豪强萧晚等相继响应,对饶相整顿乡村社会的努力形成严重挑战,饶相积极参与对这些豪强侵扰的防范。促驾旋,独身对贼,谕以利害。......
2023-08-30
据黄挺研究,明代嘉靖以来,岭东地区形成了以潮州、汀州、赣州为中心的闽西南、粤东、赣南经济区域。16世纪以来,西方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各以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和吕宋(今菲律宾吕宋岛)为根据地,将势力扩张到南中国海。欧洲人的东来,刺激了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活动。闽粤赣边经济区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主要表现为以韩江为主要交通干道的潮、梅、汀等行政区,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产品交流活动,各以地区所宜自发实行生产分工,而这种分工反过来又加强了生产商品化程度,促进商品交流,从而形成韩江流域这个自然区域内部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经济关系。这个过程从明代中叶开始,至清代乾隆以后这一经济区域真正形成。[136]
康雍以来,山区开发导致经济发展,市场贸易活跃,相互之间联系紧密。[137]韩江中上游山多林密,盛产木材和铜铁,沿海商人渔民造船,赖之以成。而韩江三角洲和榕、练两江流域,“平原沃野,高下别壤,宜稻宜黍”,居民多从事粮食生产,故揭阳、潮阳、普宁三县“素号产米之区”,不但“潮之饔飨,半取资于兹土”,[138]即如“嘉应、镇平不下三十万户,一岁所受,仅备三月,必仰给于潮州”[139]。两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
另一方面,海外贸易合法化,促进了潮州经济的繁荣。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下令取消海禁,“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140]。雍正五年(1727),又废除对南洋海禁,海外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们描述这一时期对外贸易的盛况是“江海云清,梯航云集”。[141]广东更是“东起潮州,西尽廉隅,南尽琼崖,凡分三路,在在均有出海门户”[142]。潮州府城因而逐渐成为闽粤赣边经济区域的贸易中心城市。乾隆时,“粤东城之大者,除省会外,潮郡为大”。潮州城内,“商旅辅凑,人烟稠密……绣帷画舫,鳞接水次。月夕花朝,鬓影流香,歌声戛玉。繁荣气象,百倍秦淮”[143]。以其繁富名闻岭表,成为仅次于广州的大都会。城内和近郊“不务农业”的居民达十万户。城中商贾辐辏,外地商人来潮贸易,各自建有会馆、乡祠,作为聚散之所。至今旧址尚存者,还有江浙商人所建的“两浙乡祠”、闽西南商人所建的“汀龙会馆”、蕉岭县商人所建的“镇平会馆”等。
韩江下游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贸易繁盛。如位于韩江下游梅溪西侧的庵埠,清初“商贾舟船所聚,兴贩所集”,如“云曼星繁”[144],故清政府在庵埠设海关。至乾隆十四年(1749),“以吴越八闽之舶,时挟资来游,丛聚日众,移通判以驻其地”[145]。由此,庵埠成为韩江西汊上下转运的枢纽。樟林位于韩江三角洲东北部出海口,乾隆七年扩埠时,“人烟稠密”,有商船户七十余家,成为“商渔船只停泊之处,米谷聚积之所”;附近的东陇是“商船停泊之处,为海船出入要隘,木筏、盐船、货物总汇之地”[146]。商贸活动,极为繁荣。[147]
在沿海和山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地处韩江、汀江和九龙江之间的清远河流域,自然也卷入了因海外贸易繁荣而兴起的商业大潮中。随着区域开发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沟通沿海和内地两个市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至清代中叶,随着人文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在清远河流域逐渐形成以白堠墟为中心的贸易网络,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有关白堠乡的故事 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的文章
与茶阳几乎同时崛起的有湖寮廖、黄、吴等姓。飨先赡族,赈乏旌贤,对其宗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合,以防范族人参与盗乱。嘉靖三十七年后,与大埔相邻的饶平北部豪强张琏崛起,大埔北部小靖的豪强张公佑、南部木窖豪强萧晚等相继响应,对饶相整顿乡村社会的努力形成严重挑战,饶相积极参与对这些豪强侵扰的防范。促驾旋,独身对贼,谕以利害。......
2023-08-30
杨之徐等士绅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建构乡村社会的同时,对于整个村落兴盛的社会形象,亦着意进行塑造。在与各地文人互相唱和过程中,不断挖掘当地人文,进而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堠乡十二景”的创造。但白堠杨之徐,在晚年竟创出“堠乡十二景”,并附以诗歌,言之凿凿,使人闻后,无不向往。赋役制度和村民的传统生计亦发生很大变化。......
2023-08-30
白堠人以读书为时尚,村中众多学馆,皆由村人所设,聘请有学识的族人教导家中子弟。如杨之徐之兄贡生杨凤来,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在其所撰《教条》中,明确指出了读书与做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认为“为学”与“为人”,应该是一回事。关于白堠人的在书馆中的读书生活,下以杨清裔所定《馆规》为例:学贵先难,志期向上。规行矩步,不讽佻达之青衿;行表言坊,允称威重之君子。从其所定“馆规”而言,对于学习方法尤为注意。......
2023-08-30
白堠士绅利用乡村资源,从明末开始有意识地经营乡村,建构乡村形象,明末清初的动乱使乡村遭到破坏。康熙初年以后,随着士绅阶层的发展壮大,士绅重新经营乡村,塑造社区认同。至乾隆年间,逐渐建构起“仁乡”的社会形象。因此在家乡村口修建文昌阁,既表达了杨泷对家乡社会的殷切期望,也表达了村人对读书考取科举功名以提高社会地位和影响的渴求。通过全乡人的贡献,并征得村人同意,基本募足了看守僧人的生活费用。......
2023-08-30
各族内部如何完成这份差役,则各显神通,各自采取应对的措施。族绅萧其寀有感于此,捐出每年收租20余石的田产,以每年所入作为五年轮差之费用。此田因而名为“义田”,为当役之专项经费,由专人负责董理。为纾民困,他倡设“安均田”,以每年所收租谷补助应役的正户。特从尝产中划出了113石租谷,作为每年“纳丁粮及公费之需”,成为应役的专项经费。官府文献亦显示,“摊丁入地”后,百姓差费摊派基本解决。......
2023-08-30
传统以来,很多研究者认为自明代中叶以来乡村社会是自治的。实际上明清时期的乡村社会,仍然深受国家政权的影响。其中白堠三社合并为白堠社。白堠一带则由3社变成了1社,可谓变化最大者。而白堠村,也逐渐发展成为白堠地区的行政中心。在康熙年间就已设立的白堠约亭,成为全县登记在册的六个约亭之一。......
2023-08-30
在白堠村口的西山下地方,原有一座“义祠”,专门祭祀“义勇公”,相传建于明末清初。及三路夹攻,五人膺背受敌,众救不及,遂被害。乡民在五人牺牲后,专门设神牌供奉于村中社庙,名曰“义勇公”。“义勇公”形象的确立,塑造了白堠人“义”的品格,从而完全改变了明嘉靖年间“贼巢”的社会形象。......
2023-08-30
对于祖先开基的传说故事,只有置于当地的社会环境中,结合地方历史发展的时间序列,才能理解其社会意义。不过李默对此辩驳甚详,认为取郎名是闽、粤、赣边方言区的一种命名习俗。表明当时社会深受畲瑶风俗的影响,或者说,当时社会受畲瑶族群所控制。闽省凡深山穷谷处,每多此种,错处汀、潮接壤之间。至今流传于民间的许夫人助宋抗元的故事,可以充分反映。......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