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市场发展与地域贸易中心对白堠乡的影响

市场发展与地域贸易中心对白堠乡的影响

【摘要】:据黄挺研究,明代嘉靖以来,岭东地区形成了以潮州、汀州、赣州为中心的闽西南、粤东、赣南经济区域。潮州府城因而逐渐成为闽粤赣边经济区域的贸易中心城市。[147]在沿海和山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地处韩江、汀江和九龙江之间的清远河流域,自然也卷入了因海外贸易繁荣而兴起的商业大潮中。至清代中叶,随着人文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在清远河流域逐渐形成以白堠墟为中心的贸易网络,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据黄挺研究,明代嘉靖以来,岭东地区形成了以潮州、汀州、赣州为中心的闽西南、粤东、赣南经济区域。16世纪以来,西方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各以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和吕宋(今菲律宾吕宋岛)为根据地,将势力扩张到南中国海。欧洲人的东来,刺激了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活动。闽粤赣边经济区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主要表现为以韩江为主要交通干道的潮、梅、汀等行政区,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产品交流活动,各以地区所宜自发实行生产分工,而这种分工反过来又加强了生产商品化程度,促进商品交流,从而形成韩江流域这个自然区域内部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经济关系。这个过程从明代中叶开始,至清代乾隆以后这一经济区域真正形成。[136]

康雍以来,山区开发导致经济发展,市场贸易活跃,相互之间联系紧密。[137]韩江中上游山多林密,盛产木材和铜铁,沿海商人渔民造船,赖之以成。而韩江三角洲和榕、练两江流域,“平原沃野,高下别壤,宜稻宜黍”,居民多从事粮食生产,故揭阳、潮阳、普宁三县“素号产米之区”,不但“潮之饔飨,半取资于兹土”,[138]即如“嘉应、镇平不下三十万户,一岁所受,仅备三月,必仰给于潮州”[139]。两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

另一方面,海外贸易合法化,促进了潮州经济的繁荣。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下令取消海禁,“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140]雍正五年(1727),又废除对南洋海禁,海外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们描述这一时期对外贸易的盛况是“江海云清,梯航云集”。[141]广东更是“东起潮州,西尽廉隅,南尽琼崖,凡分三路,在在均有出海门户”[142]。潮州府城因而逐渐成为闽粤赣边经济区域的贸易中心城市。乾隆时,“粤东城之大者,除省会外,潮郡为大”。潮州城内,“商旅辅凑,人烟稠密……绣帷画舫,鳞接水次。月夕花朝,鬓影流香,歌声戛玉。繁荣气象,百倍秦淮”[143]。以其繁富名闻岭表,成为仅次于广州的大都会。城内和近郊“不务农业”的居民达十万户。城中商贾辐辏,外地商人来潮贸易,各自建有会馆、乡祠,作为聚散之所。至今旧址尚存者,还有江浙商人所建的“两浙乡祠”、闽西南商人所建的“汀龙会馆”、蕉岭县商人所建的“镇平会馆”等。

韩江下游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贸易繁盛。如位于韩江下游梅溪西侧的庵埠,清初“商贾舟船所聚,兴贩所集”,如“云曼星繁”[144],故清政府在庵埠设海关。至乾隆十四年(1749),“以吴越八闽之舶,时挟资来游,丛聚日众,移通判以驻其地”[145]。由此,庵埠成为韩江西汊上下转运的枢纽。樟林位于韩江三角洲东北部出海口,乾隆七年扩埠时,“人烟稠密”,有商船户七十余家,成为“商渔船只停泊之处,米谷聚积之所”;附近的东陇是“商船停泊之处,为海船出入要隘,木筏、盐船、货物总汇之地”[146]。商贸活动,极为繁荣。[147]

在沿海和山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地处韩江、汀江和九龙江之间的清远河流域,自然也卷入了因海外贸易繁荣而兴起的商业大潮中。随着区域开发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沟通沿海和内地两个市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至清代中叶,随着人文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在清远河流域逐渐形成以白堠墟为中心的贸易网络,成为区域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