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杨缵绪与白堠乡:乾隆年间地域中心地位的形成

杨缵绪与白堠乡:乾隆年间地域中心地位的形成

【摘要】:特别是晚年致仕归家后,以其声望和地位,针对出现的社会问题,对宗族进行了有力的整合,对杨氏以及白堠地方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他是这一时期白堠社会变迁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因此本章以杨缵绪为中心,探讨当地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康熙五十六年的乡试中,杨缵绪以第四名的成绩中举。乾隆元年,杨缵绪以知府职被启用。以杨缵绪为首的白堠士绅,为发展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构乡村社会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乾隆年间,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潮州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地处大埔山区的白堠,在康雍年间发展的基础上,人口繁盛,经济繁荣,科举鼎盛,处于全面兴盛时期,逐渐成为清远河流域的地域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杨缵绪为杨之徐第五子,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早年考中科举,为杨氏第一个翰林,长期在外为官,同时非常关注家乡尤其是族中事务。特别是晚年致仕归家后,以其声望和地位,针对出现的社会问题,对宗族进行了有力的整合,对杨氏以及白堠地方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关注地方事务,提升白堠的社会形象。他是这一时期白堠社会变迁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因此本章以杨缵绪为中心,探讨当地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

杨缵绪是杨之徐继室饶氏所生,两岁时其父因“诖误”罢职归家,从此闭门课子,未再外任。杨缵绪“幼承父训”,在父亲调教下,成为一个出色的读书人。据其子杨德基后来所撰行状云,他“生而颖异,过目成诵。先大父授以六经,讲明忠孝大义,领受无违。八岁为文,出语即惊长老,皆以大器期之。初应县府试,辄冠军。未进泮,益奋发自励。康熙五十五年复以县府首拔,补澄海弟子员第一,文名籍籍,澡于潮郡”[1]

杨缵绪自幼聪颖,但以大埔县籍参加考试,居然考不上秀才。后来冒籍澄海,竟以第一名录取,可见当时大埔庠生考试竞争之激烈。随后几年的科考、任职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在康熙五十六年的乡试中,杨缵绪以第四名的成绩中举。在该科同时中举的,还有堂侄杨储英,“同榜双魁”。康熙六十年(1721),杨缵绪考中进士,钦授清书庶吉士。雍正元年(1723)三月,补吏部验封清吏司员外郎。十一月,转浙江道监察御史,协理陕西道事。雍正二年四月,“以焦弘勋案不画题,罢归里”[2]。杨缵绪便在家乡协助其父,教育族中子弟,参与族中活动,颇有成效。雍正九年,其父去世。雍正十一年,应两广总督、广东巡抚的邀请,出任兴办不久的广州粤秀书院山长,为振兴广东科举做出了贡献。

乾隆元年(1736),杨缵绪以知府职被启用。直至二十四年十月,在陕西按察使任上以年老致仕归家。长期在外为官,使他在家乡积累了相当高的声誉和地位。

致仕归家的杨缵绪,“杜门日课子孙,读书作文”[3]。他对于兄弟和子孙的学业进步,科举发展,贡献巨大。在他的指引和带动下,其家成为著名书香门第。其六弟黼时与外甥丘元遂于乾隆元年同中进士,黼时被点为翰林;其七弟演时乾隆十年考中进士,并成为翰林。儿子德基、锡恩,乾隆十二年同举于乡。“孙中迪,乾隆四十五年举人,官福建清流县知县。”[4]

但对乡村社会影响更大的,是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乡村进行了一次有力的整合。首先是重申家训,聚合家人。其次是修族谱,立族戒。再次是整顿乡中公共事务,重塑“仁里”的社会形象。并动用社会关系,为解决山区灾荒做出了贡献。

以杨缵绪为首的白堠士绅,为发展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构乡村社会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