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以来,很多研究者认为自明代中叶以来乡村社会是自治的。实际上明清时期的乡村社会,仍然深受国家政权的影响。其中白堠三社合并为白堠社。白堠一带则由3社变成了1社,可谓变化最大者。而白堠村,也逐渐发展成为白堠地区的行政中心。在康熙年间就已设立的白堠约亭,成为全县登记在册的六个约亭之一。......
2023-08-30
至乾隆年间,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潮州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地处大埔山区的白堠,在康雍年间发展的基础上,人口繁盛,经济繁荣,科举鼎盛,处于全面兴盛时期,逐渐成为清远河流域的地域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杨缵绪为杨之徐第五子,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早年考中科举,为杨氏第一个翰林,长期在外为官,同时非常关注家乡尤其是族中事务。特别是晚年致仕归家后,以其声望和地位,针对出现的社会问题,对宗族进行了有力的整合,对杨氏以及白堠地方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关注地方事务,提升白堠的社会形象。他是这一时期白堠社会变迁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因此本章以杨缵绪为中心,探讨当地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
杨缵绪是杨之徐继室饶氏所生,两岁时其父因“诖误”罢职归家,从此闭门课子,未再外任。杨缵绪“幼承父训”,在父亲调教下,成为一个出色的读书人。据其子杨德基后来所撰行状云,他“生而颖异,过目成诵。先大父授以六经,讲明忠孝大义,领受无违。八岁为文,出语即惊长老,皆以大器期之。初应县府试,辄冠军。未进泮,益奋发自励。康熙五十五年复以县府首拔,补澄海弟子员第一,文名籍籍,澡于潮郡”[1]。
杨缵绪自幼聪颖,但以大埔县籍参加考试,居然考不上秀才。后来冒籍澄海,竟以第一名录取,可见当时大埔庠生考试竞争之激烈。随后几年的科考、任职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在康熙五十六年的乡试中,杨缵绪以第四名的成绩中举。在该科同时中举的,还有堂侄杨储英,“同榜双魁”。康熙六十年(1721),杨缵绪考中进士,钦授清书庶吉士。雍正元年(1723)三月,补吏部验封清吏司员外郎。十一月,转浙江道监察御史,协理陕西道事。雍正二年四月,“以焦弘勋案不画题,罢归里”[2]。杨缵绪便在家乡协助其父,教育族中子弟,参与族中活动,颇有成效。雍正九年,其父去世。雍正十一年,应两广总督、广东巡抚的邀请,出任兴办不久的广州粤秀书院山长,为振兴广东科举做出了贡献。
乾隆元年(1736),杨缵绪以知府职被启用。直至二十四年十月,在陕西按察使任上以年老致仕归家。长期在外为官,使他在家乡积累了相当高的声誉和地位。
致仕归家的杨缵绪,“杜门日课子孙,读书作文”[3]。他对于兄弟和子孙的学业进步,科举发展,贡献巨大。在他的指引和带动下,其家成为著名书香门第。其六弟黼时与外甥丘元遂于乾隆元年同中进士,黼时被点为翰林;其七弟演时乾隆十年考中进士,并成为翰林。儿子德基、锡恩,乾隆十二年同举于乡。“孙中迪,乾隆四十五年举人,官福建清流县知县。”[4]
但对乡村社会影响更大的,是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乡村进行了一次有力的整合。首先是重申家训,聚合家人。其次是修族谱,立族戒。再次是整顿乡中公共事务,重塑“仁里”的社会形象。并动用社会关系,为解决山区灾荒做出了贡献。
以杨缵绪为首的白堠士绅,为发展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构乡村社会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关白堠乡的故事 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的文章
传统以来,很多研究者认为自明代中叶以来乡村社会是自治的。实际上明清时期的乡村社会,仍然深受国家政权的影响。其中白堠三社合并为白堠社。白堠一带则由3社变成了1社,可谓变化最大者。而白堠村,也逐渐发展成为白堠地区的行政中心。在康熙年间就已设立的白堠约亭,成为全县登记在册的六个约亭之一。......
2023-08-30
据调查,其主神即是五显大帝。因而士绅在重新建构传统以来民间所信奉的神明系统时,有意地将其与本地历史结合在一起,使之经历了一个地方化与正统化的过程。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些神明被当作家神来祭祀的现象。据科大卫分析,这可能是为避免被认为是“淫祀”,有意将自己所崇信的神明作为祖宗带来的家神,因而与崇拜祖宗一样具有合法性。[493]无疑,以上传说将神明与地方历史结合在一起,成为士绅将神明正统化的重要依据。......
2023-08-30
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上奏请求“撤藩”,得到皇帝批准。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反”。缵恐官兵至,复移札山冈。五月二日,在县令刘志毅所率各社乡勇、城守朱樑、参将张星高所率官军进攻下,朱缵战败。“朱败走坪砂,官兵擒缵杀之,余党受抚。”及我朝康熙“甲寅之乱”,强暴侵虐尤甚。乙卯,逆党朱缵寇害湖乡。[95]在“三藩之乱”前后,白堠地方社会相当混乱。其堂兄、子侄为保家卫乡,贡献很大。......
2023-08-30
杨氏现为白堠乡村中最大的宗族,有成员5000余人。关于杨氏祖先的传说,以始祖四十一郎、六世祖杨安和八世祖杨淮最多。但实际上,杨淮是明代中后期大埔县清远河流域的一方势豪。本章以杨淮为中心,追溯其始迁祖四十一郎、六世祖杨安,以传说为引子,通过解读传说,揭示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形,展现从宋末到明末地方社会变迁的过程。......
2023-08-30
与茶阳几乎同时崛起的有湖寮廖、黄、吴等姓。飨先赡族,赈乏旌贤,对其宗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合,以防范族人参与盗乱。嘉靖三十七年后,与大埔相邻的饶平北部豪强张琏崛起,大埔北部小靖的豪强张公佑、南部木窖豪强萧晚等相继响应,对饶相整顿乡村社会的努力形成严重挑战,饶相积极参与对这些豪强侵扰的防范。促驾旋,独身对贼,谕以利害。......
2023-08-30
杨之徐等士绅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建构乡村社会的同时,对于整个村落兴盛的社会形象,亦着意进行塑造。在与各地文人互相唱和过程中,不断挖掘当地人文,进而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堠乡十二景”的创造。但白堠杨之徐,在晚年竟创出“堠乡十二景”,并附以诗歌,言之凿凿,使人闻后,无不向往。赋役制度和村民的传统生计亦发生很大变化。......
2023-08-30
各族内部如何完成这份差役,则各显神通,各自采取应对的措施。族绅萧其寀有感于此,捐出每年收租20余石的田产,以每年所入作为五年轮差之费用。此田因而名为“义田”,为当役之专项经费,由专人负责董理。为纾民困,他倡设“安均田”,以每年所收租谷补助应役的正户。特从尝产中划出了113石租谷,作为每年“纳丁粮及公费之需”,成为应役的专项经费。官府文献亦显示,“摊丁入地”后,百姓差费摊派基本解决。......
2023-08-30
在白堠村口的西山下地方,原有一座“义祠”,专门祭祀“义勇公”,相传建于明末清初。及三路夹攻,五人膺背受敌,众救不及,遂被害。乡民在五人牺牲后,专门设神牌供奉于村中社庙,名曰“义勇公”。“义勇公”形象的确立,塑造了白堠人“义”的品格,从而完全改变了明嘉靖年间“贼巢”的社会形象。......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