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康熙二十二年以来,白堠乡的墟市经济快速发展

康熙二十二年以来,白堠乡的墟市经济快速发展

【摘要】:康熙二十二年收复台湾开放“海禁”以来,尤其是海外贸易合法化后,整个韩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白堠由于人口的较快发展,周边山区逐渐被开发,商品性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墟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大埔因山多田少,地处山海之间,有韩江、汀江之利,在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商业贸易繁盛的社会背景下[313],县人在建县前后就已有经商的习俗。“洲之民多力本,清远之民多逐末。”[314]白堠墟的兴起直接与其自然地理因素有关,其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则是缘于区域之间的商品流通和商业贸易。白堠地处清远河流域下游,水陆交通便利,同时又处于大埔东南部地区的要冲、枢纽之地,地理位置优越,因而具有发展墟市的良好条件(详见第一章第三节)。

1.白堠墟的出现

随着大埔山区的开发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商品互通有无提供交换场所的墟市在明代开始出现。在建县之初,全县有墟市5个,其中清远河流域被官府认可的墟市仅有梅子潭市。梅子潭市之所以能成市,主要是因梅子硿的阻挡。“梅子潭……下有大小硿、镰刀曲。虽险,舟可挽放。自此上至牛牯石间,有五硿,则至险而舟不能通矣。”[315]下游货运只能通航到这里,因此商民停聚于此,渐成墟市。“在清远河腰之下,商民货物,船止于此。都民日用、饮食皆仰给之。”[316]梅子潭市因此成为整个清远河流域的集市贸易中心。

随着地区的开发和人口的增长,墟市不断增多,分布越来越密集。至明末,大埔县墟市增至15个,其中清远河流域有梅子潭市、赤石岩市、中军营墟、白堠墟、枫朗墟4个。白堠墟“路通漳泉”[317],是由韩江流域通往福建漳州、泉州的主要通道和捷径。

田野调查过程中,当地人传说在500多年前的明代中叶,白堠就有墟市。在堠北下村的大坝、背头坪地方,沿河边曾是大街和市场,这是白堠地方最早的墟市,后来被大水冲毁。[318]现在的白堠墟,相传最早位于堠南中村,至今当地仍有市窠坪、百子墟等古地名,以前都曾作过墟场,后来才逐渐移至现在的清远河边。[319]考诸文献,明万历四年(1576)春知县李汝极因公务路过白堠时,见到山民争着渡船过河赶集。“遇集期,则山间担炭薪、竹木、器物者,蜂拥至,故此渡舟易坏。”[320]说明明末墟市已在堠南的清远河边了。

白堠等地出产炭薪、竹木、器物等,而沿海出产盐、渔等海产品,相互之间有明显的互补性,商品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因而清远河流域的货运相当繁忙,不断有货物挑过梅子硿而转驳于清远河的船只,运往清远河上游地区。如万历年间刻于湖寮硿子头的《告示》碑刻,表明当时货运已有相当完备之组织。

硿子头位于湖寮河头村西下约五里许的梅子硿,该河段有三处乱石险滩(硿),尤以二硿“跌马硿”河道狭窄,落差最大,水流湍急,最为险恶。两岸悬崖壁立如削,若经鬼斧神工。这里是赣、湘、粤等地客、货由平和入福建漳州、厦门、泉州等地的必经之道。由三河乘船溯清远河而上,在硿子头下游卸客、货上岸,客商步行,货物由人夫搬运过硿,俗称“盘硿”。至河头村旁再续乘船至白堠、枫朗,上至与福建省交界的赤石岩圩,才止舟上岸,经平和再往漳州、厦门、泉州。

由于来往于这条水道的客、货繁多,为统一交通运输秩序,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三月初一日,大埔县知县伍凤章(福建晋江人)命人镌刻《告示》于硿子头古道旁的磐石之上。《告示》刻于坐北朝南倾斜度约40度的巨大磐石的左下角,宽75厘米,高1.65米。每个字宽、高各10厘米,字体刚劲雄浑,虽历经400余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告示全文如下:

大埔县知县伍示

仰硿子头船户:今后载货至赤石岩,每船陆担,每担百斤,脚银伍分,顺水叁分。其过矶挑夫,每货百斤,银壹分贰厘,不许额外多交多科,刁难停泊。如遭(违),请报人楷(指)名告究。

万历叁拾叁年叁月初一日立[321]

从碑文可知,湖寮梅子硿至福建平和赤石岩之间,经营货客运输的船只很多,来往相当繁忙,主客之间出现诸多运价纠纷,以致要规范运输市场,由知县出面制定价格规则,规定上下货运的具体价格。位于梅子硿与赤石岩之间的白堠墟市的贸易情况,大致可以推知。

2.墟市经济的发展

康熙初年潮州沿海地区“迁海”,大埔地区没有受到影响,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台湾开放“海禁”以来,尤其是海外贸易合法化后,整个韩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白堠由于人口的较快发展,周边山区逐渐被开发,商品性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墟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清远河的货运,显得更为繁忙。为加强管理,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埠头负责调度,将载客货的船户登记为上班和下班,轮流装载,秩序井然。但至康熙中期,由于人多地少,经商者日多,货船增至100多条,尤其是当地豪强也插手管理船务,以“本班”的名义强载客货,造成船运秩序混乱,影响到船户生活。康熙三十九年(1700),因船户之请,县令周际春下令革除陋弊。四十年十月,乡保将县令革除陋弊之公文《奉县永禁陋弊碑记》立石刻碑于硿头:

潮州府大埔县正堂周 为蒙天革弊,恐久弊生,恳恩准敕碑以垂永久事。本年三月拾陆日,据船户萧爰敦、吴士镇、李一、张云梯、萧爰千、危宗传、萧宁、丘惟扬、刘德坤等具呈前事,内称:切清远一河,上通赤石,下抵硿头,设埠发货,船户轮流装载,历古至今,从无越混。迩年以来,人繁土窄,互商撑船者众,计百有余只矣。次序轮流,始以难周。间有伯船户,遂生计较。便绅衿包荫,不上班簿轮流,名曰本班。客货至,不由埠头开发,强抢装载,强者饱,弱者饥,苦乐无均。恐陋弊积渐成久,且兼班簿无名,倘有不究,未免有推累之虞。于去岁佥名匍呈,蒙恩准炤示,革本班陋弊。恳乞天召施再造之弘恩,准勅勒碑,垂百世不而之良规,遗万年无朽之阴泽,商民共载高厚靡尽矣。连名呈赴作主,万历年沾恩等情到县。据此,为炤埠市生理,庶民便,原不容豪棍把持,律例昭然。查硿头一埠,先有豪强借称名色,抢货装载,殊干法纪,业经示禁在案。今据前情,合行给示,勒碑示论。梅子硿埠头通河船户人等知悉,嗣后船户列埠装载货物,该埠头务宜从公,依班序轮流,不得恃强,借称本班名色,抢货装载。如蹈前辙者,埠头、船户禀报,以凭拿究。如埠头通同射利,亏损穷民,查出责革。各户尊,特示。

同仁乡约蓝士杏保正罗子宠 康熙四十年十月二十九日立[322]

在繁忙的清远河运输中,很多白堠人参与其中。如船户萧爰敦、萧爰千、危宗传、萧宁等,经查访得知都是白堠人。[323]只是其个人资料阙如,因而无法得知其经营的具体情况。乡约蓝士杏(1655—1737)为湖寮乡约正,是当地首领。“少而岐嶷,博览经史,通晓世务。值康熙甲乙之变,逆藩蠢动,受聘戎幕,指画多中。回家历任邑侯俱稔其才,委任乡约,邑中巨务,尝延访之。兼创业成家,光前裕后。”[324]在乡约蓝士杏、保正罗子宠的介入和干预下,清远河运输有章可循,恢复正常。

能够与白堠墟相抗衡的湖寮太平墟,清初因大族的争夺而使发展颇受影响。湖寮的中军营墟虽于明末形成,当地有吴、黄、蓝、罗、邬等大姓,利益所在,成为各宗族争夺的对象。因此在地方势豪不断插手和干涉下,聚散无常,时开时关,至康熙十三年(1674)以后才固定下来。“好事者遂集为垄断之场,后以民情不附,亦聚散不常。迄今康熙丁未年(六年)已报罢矣。”后又重开。至康熙十三年,原饶平镇总兵海阳通判府人吴六奇被康熙赐葬于同仁,将墟市做了坟场。墟市于是迁于五虎山麓靠河边的刘氏祖尝田之内,刘氏宗族取得了墟市的控制权,向铺户收取地租。对于此事,《大埔同仁刘氏族谱》载曰:“本乡太平市原设于中军营(即今大埔剧院附近地段)。至康熙十三年甲寅,吴六奇奉旨御葬,拆旧墟,建亭堂、御碑牌坊。将墟移设于祖粮山田园内(即今老街背靠近五虎山麓一带地方),锄山砍木,并迁坟多穴。虽奉准收各铺地租,不敷完粮,实受无穷之害……俾我族人才知当时收太平市店铺地租之原因也。”[325]因墟市建在刘姓人尝田内,在墟市上的经营者也就多为刘姓人,因而有“半街刘”的说法。[326]

位于清远河边的白堠墟,同样也受到大族的控制。但士绅对于墟市社会秩序的维护,颇为重视。如康熙五十年正月因大火而重建白堠墟时,发生纠纷,进士杨之徐亲自出面进行调处,使重建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墟铺毁于火。豪强起兼并之思,混争铺地,几致蚁斗。府君(即杨之徐)出而力止之,亲行丈量,通乡帖然。”[327]墟市因而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至康熙后期,墟市商铺达100余间,[328]成为仅次于县城茶阳、三河坝市的第三大墟市,白堠墟市经济相当兴旺。

白堠墟虽建在杨姓地盘上,由杨姓人控制,但其经营活动并非完全由杨氏所垄断。堠北萧氏在墟市中经商致富者亦不少,如萧其宽、萧其寀等人。萧氏对于联系两岸、勾通墟市的渡口、渡船的经营,多有捐助,体现了萧氏宗族与墟市的紧密联系。

由于墟市经济的发展,导致白堠人传统农耕生计的变化。传统以来,当地流传的俗语称:“杨姓人吃街场,萧姓人吃田洋,池姓人吃鱼塘。”虽然所言各姓生计各不相同,但不论耕种,还是养鱼,还是经商,都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而杨姓控制着市场。可见墟市对当地人,尤其是对人多田少的杨姓,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