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埔差役制度变迁及白堠乡社会构成

大埔差役制度变迁及白堠乡社会构成

【摘要】:据嘉靖三十六年知县吴立思所编《大埔县志》来看,大埔的差役制度,已实行了“均平法”“均徭法”。具体到村落,则因各地传统的不同而又有所差别。[276]大埔建县以来,白堠人户分为正户、余户两类,相传在嘉靖五年修建大埔县城时,清远都的里排正户因出力尤多,因此正户获得免服力役的优待,地方差役由余户承担。而在东南地区,清军与台湾的郑军之间一直在福建和广东沿海进行激烈的争夺。在白堠达尊公子孙,共为一户,曰士捷。

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吴立思所编《大埔县志》来看,大埔的差役制度,已实行了“均平法”“均徭法”。正役中的均平,杂役中的驿传、民壮、均徭,已实行定额化,折成了银两。全县共20图,每图里长10名,“以粮米多者充之,每年每图见役一名,俗谓之‘日生’,余皆谓之‘排年’。以次待发,每十年一周”。每年全县正役里长20名,里长须到衙门“点卯”值日,名曰“日生”,不轮值的里长叫“排年”。每个里长班下的甲户,即甲首,“约以十户为率,不拘粮甲、丁甲,俱派银与里长供役”[275]。也就是说,甲首户只需交差银子给里长支用应差,而不必直接去衙门应差。

具体到村落,则因各地传统的不同而又有所差别。如白堠村,承担赋役的人户有着正户与余户之别:

力役之征,与粟米叠用,自古已然。稽汉制,平民赋役,职在亭长。沼及近代,仿轨里连乡之法,编甲供赋,曰里排。按地出役,曰地方。夫率土皆臣也,其急公往役,固宜。吾埔建自嘉靖五年,白堠都隶清远,环溪南北,错居烟户以千数。至地方当役,专在余户,凡正户出里排者免,例与州异。故老言因开县时,清都里排有功城池云。公例已分,清都地方,群然贴服。其好义终事之诚,历百余年无异。[276]

大埔建县以来,白堠人户分为正户、余户两类,相传在嘉靖五年修建大埔县城时,清远都的里排正户因出力尤多,因此正户获得免服力役的优待,地方差役由余户承担。

清初社会动荡,清政府对东南沿海及西南地区的军事征战一直延续不断,军费开支浩大。而在东南地区,清军与台湾的郑军之间一直在福建和广东沿海进行激烈的争夺。尤其是康熙“甲寅之变”“三藩之乱”,潮州总兵刘进忠响应,政府军与反政府军往来于大埔各地,粮饷差役等均由地方承担,而地方官员考成又严格,各项差役必须完成,并增加了军役等,从而使大埔县民的赋役负担大为加重,成为里甲户的一项沉重负担。杨氏甚至典卖族产以缴纳:

克昌公……生三子,长曰达尊公,次曰悫庵公,三曰尚德公。其悫庵公子孙,移居梁坪。在白堠达尊公子孙,共为一户,曰士捷。五房,拆五值办,曰士茂、士荣、芝瑞、士元、士永。尚德公子孙,共为一户,曰孙盛;分一拆办,曰世昌。丁口蕃衍,久托先灵矣。向来克昌公祀田七十一石,岁时奉祀,罔有怨恫。因康熙己酉年(八年,1669)户值大役,中有不肖子孙,逋役召祸,累及通户,不得已典卖祀田,时祀遂缺。[277]

康熙八年杨氏承值大役时,因族人拖欠,不得已将族产70余石租谷全部典卖以缴纳,导致祭祖活动无法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