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与反清势力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征战,各地相继陷入战火。同时正朔不明,国法家法难行,地方割据势力纷纷崛起,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因击败叶阿婆等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有功,被明政府委以官职,“当事嘉其能,委守丰顺营”。明亡后,先后归附南明隆武政权朱聿健、永历政权朱由榔,被授为总兵官,“明亡,附桂王为总兵”,以“舟师驻南澳”。至明末清初,多次成为势豪的勒索对象。......
2023-08-30
据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吴立思所编《大埔县志》来看,大埔的差役制度,已实行了“均平法”“均徭法”。正役中的均平,杂役中的驿传、民壮、均徭,已实行定额化,折成了银两。全县共20图,每图里长10名,“以粮米多者充之,每年每图见役一名,俗谓之‘日生’,余皆谓之‘排年’。以次待发,每十年一周”。每年全县正役里长20名,里长须到衙门“点卯”值日,名曰“日生”,不轮值的里长叫“排年”。每个里长班下的甲户,即甲首,“约以十户为率,不拘粮甲、丁甲,俱派银与里长供役”[275]。也就是说,甲首户只需交差银子给里长支用应差,而不必直接去衙门应差。
具体到村落,则因各地传统的不同而又有所差别。如白堠村,承担赋役的人户有着正户与余户之别:
力役之征,与粟米叠用,自古已然。稽汉制,平民赋役,职在亭长。沼及近代,仿轨里连乡之法,编甲供赋,曰里排。按地出役,曰地方。夫率土皆臣也,其急公往役,固宜。吾埔建自嘉靖五年,白堠都隶清远,环溪南北,错居烟户以千数。至地方当役,专在余户,凡正户出里排者免,例与州异。故老言因开县时,清都里排有功城池云。公例已分,清都地方,群然贴服。其好义终事之诚,历百余年无异。[276]
大埔建县以来,白堠人户分为正户、余户两类,相传在嘉靖五年修建大埔县城时,清远都的里排正户因出力尤多,因此正户获得免服力役的优待,地方差役由余户承担。
清初社会动荡,清政府对东南沿海及西南地区的军事征战一直延续不断,军费开支浩大。而在东南地区,清军与台湾的郑军之间一直在福建和广东沿海进行激烈的争夺。尤其是康熙“甲寅之变”“三藩之乱”,潮州总兵刘进忠响应,政府军与反政府军往来于大埔各地,粮饷差役等均由地方承担,而地方官员考成又严格,各项差役必须完成,并增加了军役等,从而使大埔县民的赋役负担大为加重,成为里甲户的一项沉重负担。杨氏甚至典卖族产以缴纳:
克昌公……生三子,长曰达尊公,次曰悫庵公,三曰尚德公。其悫庵公子孙,移居梁坪。在白堠达尊公子孙,共为一户,曰士捷。五房,拆五值办,曰士茂、士荣、芝瑞、士元、士永。尚德公子孙,共为一户,曰孙盛;分一拆办,曰世昌。丁口蕃衍,久托先灵矣。向来克昌公祀田七十一石,岁时奉祀,罔有怨恫。因康熙己酉年(八年,1669)户值大役,中有不肖子孙,逋役召祸,累及通户,不得已典卖祀田,时祀遂缺。[277]
康熙八年杨氏承值大役时,因族人拖欠,不得已将族产70余石租谷全部典卖以缴纳,导致祭祖活动无法举行。
有关白堠乡的故事 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的文章
清与反清势力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征战,各地相继陷入战火。同时正朔不明,国法家法难行,地方割据势力纷纷崛起,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因击败叶阿婆等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有功,被明政府委以官职,“当事嘉其能,委守丰顺营”。明亡后,先后归附南明隆武政权朱聿健、永历政权朱由榔,被授为总兵官,“明亡,附桂王为总兵”,以“舟师驻南澳”。至明末清初,多次成为势豪的勒索对象。......
2023-08-30
[436]为祖先找风水,往往成为子孙在现实生活中所利用的一种策略。白堠人崇信风水现象,似乎正是出于这种策略的考虑。因此寻求好风水葬祖先成为人们追求富贵的手段,崇尚风水成为社会的习俗。这些表明25岁的举人杨之徐对风水的本质和危害有深刻的认识,是非常反对风水的,并以此对信奉风水的三兄杨凤来作过劝告。......
2023-08-30
并谋求均当之计,以“五分均当”之法以应之:迨康熙甲寅,时际沧桑。乡绅衿依念曲从,因议堠甲里族正余户,酌量五分均当。[280]白堠的“五分均当”,实在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宋嗣京实行“编图出甲之令”之前就出现了。据民国时期大埔著名学者温廷敬研究,白堠“五分均当”,始于康熙初年。吾父乃与萧右溪舅父、池石麟侍翁谋为均当之策。二十五年丙寅,应轮值杨姓。......
2023-08-30
自明末白堠科举崛起后,经过长期积累,尤其是科举的鼎盛,白堠渐渐超越湖寮、茶阳,而发展成为清远河流域乃至粤东地区的文化中心。在文人互相唱和过程中,不断挖掘当地人文,进而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杨之徐《堠乡十二景》的创造。各地文人,和之者众多。士绅之间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地方文化交流,提高了白堠的文化地位。其中不少很有成就,对推动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08-30
杨之徐等士绅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建构乡村社会的同时,对于整个村落兴盛的社会形象,亦着意进行塑造。在与各地文人互相唱和过程中,不断挖掘当地人文,进而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堠乡十二景”的创造。但白堠杨之徐,在晚年竟创出“堠乡十二景”,并附以诗歌,言之凿凿,使人闻后,无不向往。赋役制度和村民的传统生计亦发生很大变化。......
2023-08-30
在白堠村口的西山下地方,原有一座“义祠”,专门祭祀“义勇公”,相传建于明末清初。及三路夹攻,五人膺背受敌,众救不及,遂被害。乡民在五人牺牲后,专门设神牌供奉于村中社庙,名曰“义勇公”。“义勇公”形象的确立,塑造了白堠人“义”的品格,从而完全改变了明嘉靖年间“贼巢”的社会形象。......
2023-08-30
与茶阳几乎同时崛起的有湖寮廖、黄、吴等姓。飨先赡族,赈乏旌贤,对其宗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合,以防范族人参与盗乱。嘉靖三十七年后,与大埔相邻的饶平北部豪强张琏崛起,大埔北部小靖的豪强张公佑、南部木窖豪强萧晚等相继响应,对饶相整顿乡村社会的努力形成严重挑战,饶相积极参与对这些豪强侵扰的防范。促驾旋,独身对贼,谕以利害。......
2023-08-30
白堠科举的成功,既是传统的继承,也有社区激烈竞争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各种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他们多以“一经课子”、“一门共为师友”的方式相传授,并以书香门第相尚,因而比较容易取得成功。[21]一门世代以读书科举为业,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不与公务,不听是非,不接宾客,不赴酒筵,不阅会文,不书扇面。[34]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其子孙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35]从读书到用功再到科举,提出了系统性的指导原则。......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