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与反清势力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征战,各地相继陷入战火。同时正朔不明,国法家法难行,地方割据势力纷纷崛起,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因击败叶阿婆等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有功,被明政府委以官职,“当事嘉其能,委守丰顺营”。明亡后,先后归附南明隆武政权朱聿健、永历政权朱由榔,被授为总兵官,“明亡,附桂王为总兵”,以“舟师驻南澳”。至明末清初,多次成为势豪的勒索对象。......
2023-08-30
康熙以来,白堠人金榜题名不断,科举获得相当成功。但另外一面,成功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是也是难以想象的。不仅付出时间、精力,而且付出金钱,乃至生命。
科举功名的取得,虽有如杨之徐等少年得志者,但更多的是付出长期努力的代价。如萧宸捷(1661—1724),22岁考中庠生后,“奈数奇,屡困乡场”。直至50岁才考中举人,57岁考中进士,“选词林。辛丑升编修,充省方盛典纂修官”。[83]总算功成名就。杨煌,“幼颖悟,下笔动中理解,不烦绳削而自合”,24岁成为廪生。但“屡蹈棘闱”,直至54岁才考中举人,其间努力了30年。后又几次参加会试,于乾隆元年(1736)59岁时才被挑选为明通进士,以教职用。[84]功名总算有所成就。
而更多的人在考中秀才后,多次参加考试后仍难以上升,甚至在考举人过程中就去世了。
如贡生萧永章之子萧允中,生而颖敏,8岁能文。“刻志勤修,一切经史百文及外书,悉览识。著述若林,诗赋文词,脍炙人口,咸以大成卜,乃屡困乡闱。”[85]无果而终,族人为之惋惜。
杨之徐六弟杨之豫更是连考十多次,延续时间长达40年。“壮年游泮,为诸生四十年,鏖战文场十余许,厄于数而不得售。顾屡蹶屡奋,膏油继晷,手不停披,盖真老而益壮者。兹卒,赍志以没。”[86]
而更让族人惋惜的是,不少举人在去北京考进士过程中,因不适合北方水土而染病去世。至雍正末年,竟占了相当一部分。
如杨润时,中举人后,“六上公车,数奇不偶,而志不少挫。雍正癸卯恩科,八月会试后得病,次年春,卒于京师。文章憎命达,士论惜之。”[87]
杨储英,“(康熙)丁酉中第四十名举人,与叔缵绪同榜。庚子公车北上,中途冒风雪遭疾,就医江北严处士家。”不久,“赍志以没,族党惜之”。[88]
杨树敏,雍正元年(1723)恩科与叔父时宪同中举人。“八月会试,以叔吏部紫川公,分校礼闱,例应回避。迟至腊月补试,隆冬洹寒,两手皴裂,草草完场事。既不售,因留京。时雨城公同寓,于辈为叔行,又业师也,场后沾恙,树敏亲为调护。迄没,经纪棺殓,纤悉周备。体素弱,不服北地水土。留七月,疾作,郁郁南旋。又误服补剂,成虚热症。”不久病死。[89]
这种非自然死亡,使白堠人在发展科举的过程中,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成为白堠人科举事业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一系列制度化措施的支持和鼓励下,白堠科举在康雍年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正如康熙五十五年(1716)杨之徐二兄杨沧腾编成《杨氏族谱》时,杨之徐赋诗所言:“祖德垂千载,关西盛此乡;龟山不可作,石壁散余香(吾祖始迁自宁化石壁村)。霭霭诗书泽,森森昭穆行;勋名驰帝阙,冠笏满朝堂。”[90]认为白堠杨氏读书风行,考取功名、为官于朝者众多,岭南杨氏,以白堠杨最为兴盛。
随着科举人才的崛起,这批士绅在乡居过程中,以正统儒家理念重新整合清初以来的地方社会,从而对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关白堠乡的故事 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的文章
清与反清势力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征战,各地相继陷入战火。同时正朔不明,国法家法难行,地方割据势力纷纷崛起,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因击败叶阿婆等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有功,被明政府委以官职,“当事嘉其能,委守丰顺营”。明亡后,先后归附南明隆武政权朱聿健、永历政权朱由榔,被授为总兵官,“明亡,附桂王为总兵”,以“舟师驻南澳”。至明末清初,多次成为势豪的勒索对象。......
2023-08-30
[436]为祖先找风水,往往成为子孙在现实生活中所利用的一种策略。白堠人崇信风水现象,似乎正是出于这种策略的考虑。因此寻求好风水葬祖先成为人们追求富贵的手段,崇尚风水成为社会的习俗。这些表明25岁的举人杨之徐对风水的本质和危害有深刻的认识,是非常反对风水的,并以此对信奉风水的三兄杨凤来作过劝告。......
2023-08-30
在白堠村口的西山下地方,原有一座“义祠”,专门祭祀“义勇公”,相传建于明末清初。及三路夹攻,五人膺背受敌,众救不及,遂被害。乡民在五人牺牲后,专门设神牌供奉于村中社庙,名曰“义勇公”。“义勇公”形象的确立,塑造了白堠人“义”的品格,从而完全改变了明嘉靖年间“贼巢”的社会形象。......
2023-08-30
自明末崇祯年间杨廷纪、丘大复考中举人后,白堠科举开始兴起。白堠科举的兴起,使乡村形成了一个士绅阶层,为重建乡村社会奠定了基础。白堠科举的崛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自身的传统。自“杨舜事件”杨淮重视读书科举以来,白堠开始形成重视文教的传统,逐渐积累至深厚的家学渊源。在清朝大埔县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中,白堠就有人考中了举人和秀才,从而为科举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3-08-30
自明末白堠科举崛起后,经过长期积累,尤其是科举的鼎盛,白堠渐渐超越湖寮、茶阳,而发展成为清远河流域乃至粤东地区的文化中心。在文人互相唱和过程中,不断挖掘当地人文,进而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杨之徐《堠乡十二景》的创造。各地文人,和之者众多。士绅之间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地方文化交流,提高了白堠的文化地位。其中不少很有成就,对推动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08-30
杨之徐等士绅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建构乡村社会的同时,对于整个村落兴盛的社会形象,亦着意进行塑造。在与各地文人互相唱和过程中,不断挖掘当地人文,进而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堠乡十二景”的创造。但白堠杨之徐,在晚年竟创出“堠乡十二景”,并附以诗歌,言之凿凿,使人闻后,无不向往。赋役制度和村民的传统生计亦发生很大变化。......
2023-08-30
关于杨淮和“杨李”的故事,民间一直有各种版本流传,至今仍为村民津津乐道。山寇张琏为乱,新泉公被本乡李某杀死。敦义公困顿讼狱者数年,卒之获解脱于理刑某公,而李氏凶首伏法诛。经过一番曲折后,终于将“凶手”绳之以法,只是一般案件,而并非什么“惊天”大案。遂大噪,拔刀杀人,害同姓住下村者近百人。时新泉公病,乘舆而行,为贼所及,遂殒命。......
2023-08-30
各族内部如何完成这份差役,则各显神通,各自采取应对的措施。族绅萧其寀有感于此,捐出每年收租20余石的田产,以每年所入作为五年轮差之费用。此田因而名为“义田”,为当役之专项经费,由专人负责董理。为纾民困,他倡设“安均田”,以每年所收租谷补助应役的正户。特从尝产中划出了113石租谷,作为每年“纳丁粮及公费之需”,成为应役的专项经费。官府文献亦显示,“摊丁入地”后,百姓差费摊派基本解决。......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