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与反清势力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征战,各地相继陷入战火。同时正朔不明,国法家法难行,地方割据势力纷纷崛起,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因击败叶阿婆等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有功,被明政府委以官职,“当事嘉其能,委守丰顺营”。明亡后,先后归附南明隆武政权朱聿健、永历政权朱由榔,被授为总兵官,“明亡,附桂王为总兵”,以“舟师驻南澳”。至明末清初,多次成为势豪的勒索对象。......
2023-08-30
明末清初长达数十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社会局势稳定,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新政,注意兴修水利,鼓励垦荒,推迟起科年限;推广种植双季稻,增加粮食产量。同时通过蠲免钱粮、赈济灾荒的形式,增强平民百姓的生存能力。改革赋役制度,康熙五十一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制,[1]将丁银定额化,为雍正年间的“摊丁入地”创造了条件。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的实施,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康熙二十二年台湾收复后,粤东地方社会稳定。“海禁”开放,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从而为地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政府扶持建构宗族的政策鼓励下,地方宗族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地方社会的主要社会组织。
康雍年间,白堠经济发展,科举兴盛,但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生存资源短缺,地方社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士绅针对社会问题,利用国家政策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从而使基层社会经历了一次深远意义的变革,乡村社会因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杨之徐为首的地方士绅,对乡村社会变革起了推动作用。本章讨论,以杨之徐为中心展开。
杨之徐(1659—1731),字沛若,号慎斋,杨士薰第四子。顺治十六年(1659)出生于一大家族中,其父士薰有五兄弟,而之徐有十兄弟。杨之徐自小聪明好学,素有家学渊源。其堂祖杨廷纪为崇祯六年(1633)举人,其父为拔贡,居家教子,一门共为师友。之徐在其父调教下,14岁时“三试冠军”,考中县里的第一名秀才。17岁参加乡试,成为该科最年轻的举人。30岁时考中康熙戊辰(二十七年,1688)科进士,成为大埔县继隔河相对的堠北萧翱材后的第二个进士。至康熙三十四年37岁时,被任命为河南汝宁府光山县知县。任内捐俸办义学,修县志,革除编审累民之弊,颇有惠政。但据说因不善巴结上司,两年后“计典”失官,被革职回籍。
归田后的杨之徐,除偶尔出外拜访在各地为官的同年和设教于附近各地外,一直生活在白堠村里。“治国”的愿望实现不了,“修身齐家”成为其人生的主要目标。既是进士,又任过县令,回到家乡的杨之徐自然地成为宗族的首领。同时其长兄之冀为庠生,二兄鲲云于康熙二十六年考中副榜,三兄凤来为康熙三十二年岁贡,六弟之豫为郡庠生,成为白堠地方最显赫的科举之家,为其经营宗族和乡村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其一生的经历,正如他自己所总结的,“前三十年供子道,后十年履臣道,又后三十年备历处宗族乡党之道”[2]。后半生一方面闭门读书,一经课子,希望子孙能够继续出人头地;另一方面则担任族长,承担起了整合和建设宗族和地方社会的重任。
此时杨氏正处于上升时期,人口急剧增加,造成生存资源非常紧张,纠纷不断。为了团聚族人,杨之徐回乡担任宗族领袖后,以儒家伦理“名教”为标准处理族中事务。先后倡建祠堂、立族产、修族谱、定族规、置义田,建构了宗族社会。其大致经历,正如他在雍正五年(1727)所撰的《四代福庆图记》中所言:“族人质成,排难解纷,不遗余力。列祖尝祀,提纲挈领,俾有成规。三十年来如临如履,战战兢兢,唯恐大德逾闲,以获戾名教,此则余之存心也。”[3]并办族学,以族产奖励子孙读书上进。同时以地方士绅的身份,参与地方事务的处置。“遇有关桑梓利害者,则力除之。”[4]
在以杨之徐为首的士绅的引领下,康雍年间白堠的科举、宗族组织、经济、社会习俗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整体性的社会变迁。
有关白堠乡的故事 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的文章
清与反清势力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征战,各地相继陷入战火。同时正朔不明,国法家法难行,地方割据势力纷纷崛起,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因击败叶阿婆等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有功,被明政府委以官职,“当事嘉其能,委守丰顺营”。明亡后,先后归附南明隆武政权朱聿健、永历政权朱由榔,被授为总兵官,“明亡,附桂王为总兵”,以“舟师驻南澳”。至明末清初,多次成为势豪的勒索对象。......
2023-08-30
[17]白堠人能在这有限的名额中,过关斩将,屡占前茅,足见其在科举方面确有过人之处。白堠以一乡之地,考中科举人数占全县总数近半,可谓相当兴盛。同科中举,一向视为科举佳话。康熙五十年,白堠的萧宸捷、杨润时、杨辉玉第一次三人同科中举,引起轰动。[20]以自己家族为例,非常具体地描述了白堠被时人视为“邹鲁乡”的文化之盛。白堠科举成就的取得,与明末清初以来自身的传统以及一系列宗族性的制度化建设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2023-08-30
[436]为祖先找风水,往往成为子孙在现实生活中所利用的一种策略。白堠人崇信风水现象,似乎正是出于这种策略的考虑。因此寻求好风水葬祖先成为人们追求富贵的手段,崇尚风水成为社会的习俗。这些表明25岁的举人杨之徐对风水的本质和危害有深刻的认识,是非常反对风水的,并以此对信奉风水的三兄杨凤来作过劝告。......
2023-08-30
在白堠村口的西山下地方,原有一座“义祠”,专门祭祀“义勇公”,相传建于明末清初。及三路夹攻,五人膺背受敌,众救不及,遂被害。乡民在五人牺牲后,专门设神牌供奉于村中社庙,名曰“义勇公”。“义勇公”形象的确立,塑造了白堠人“义”的品格,从而完全改变了明嘉靖年间“贼巢”的社会形象。......
2023-08-30
自明末白堠科举崛起后,经过长期积累,尤其是科举的鼎盛,白堠渐渐超越湖寮、茶阳,而发展成为清远河流域乃至粤东地区的文化中心。在文人互相唱和过程中,不断挖掘当地人文,进而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杨之徐《堠乡十二景》的创造。各地文人,和之者众多。士绅之间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地方文化交流,提高了白堠的文化地位。其中不少很有成就,对推动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08-30
杨之徐等士绅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建构乡村社会的同时,对于整个村落兴盛的社会形象,亦着意进行塑造。在与各地文人互相唱和过程中,不断挖掘当地人文,进而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堠乡十二景”的创造。但白堠杨之徐,在晚年竟创出“堠乡十二景”,并附以诗歌,言之凿凿,使人闻后,无不向往。赋役制度和村民的传统生计亦发生很大变化。......
2023-08-30
关于杨淮和“杨李”的故事,民间一直有各种版本流传,至今仍为村民津津乐道。山寇张琏为乱,新泉公被本乡李某杀死。敦义公困顿讼狱者数年,卒之获解脱于理刑某公,而李氏凶首伏法诛。经过一番曲折后,终于将“凶手”绳之以法,只是一般案件,而并非什么“惊天”大案。遂大噪,拔刀杀人,害同姓住下村者近百人。时新泉公病,乘舆而行,为贼所及,遂殒命。......
2023-08-30
各族内部如何完成这份差役,则各显神通,各自采取应对的措施。族绅萧其寀有感于此,捐出每年收租20余石的田产,以每年所入作为五年轮差之费用。此田因而名为“义田”,为当役之专项经费,由专人负责董理。为纾民困,他倡设“安均田”,以每年所收租谷补助应役的正户。特从尝产中划出了113石租谷,作为每年“纳丁粮及公费之需”,成为应役的专项经费。官府文献亦显示,“摊丁入地”后,百姓差费摊派基本解决。......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