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白堠乡的故事:在清初重建乡村秩序

白堠乡的故事:在清初重建乡村秩序

【摘要】:在清初的社会动荡中,重新建构社会伦理,确立新的社会价值观,稳定社会秩序,是官府和地方士绅重建社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在吴六奇的支持下,大埔县令重建了学宫、官庙等,确立了社会秩序。其中最典型的是通过提倡女节,确立妇女伦理观,以建构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以杨士薰、萧翱材为首的白堠士绅,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应对社会变革,重建乡村社会秩序,对建构白堠乡村社会,发挥了关键性的影响。

在清初的社会动荡中,重新建构社会伦理,确立新的社会价值观,稳定社会秩序,是官府和地方士绅重建社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在吴六奇的支持下,大埔县令重建了学宫、官庙等,确立了社会秩序。[172]而士绅则以儒家伦理为指导,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和社会影响,提倡符合儒家伦理的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其中最典型的是通过提倡女节,确立妇女伦理观,以建构乡村社会生活秩序。

湖寮贡生蓝澄之女蓝氏,被贡生吴瀛聘为其次子吴伯棂之妻。吴瀛之曾祖为进士吴与言,祖父为举人吴墀,是大埔著名的世家大族。在蓝氏十五岁那年,“未嫁而夫殒。欲往吴守志,亲难之,辄痛哭不欲生。值夫大祥,泣告父母往视除服。至则抚棺悲号,一恸几绝。遂不复归母家,仍服丧三年。宗族重之,为立嗣事”[173]

白堠进士萧翱材的祖母为湖寮邬氏,其女于康熙七年(1668)又嫁给了湖寮蓝氏,因而对湖寮地方社会相当熟悉。他为蓝氏未嫁而奔丧守节、从一而终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是教育社会、确立社会伦理观的好范例,因而高度重视这一“贞节”的示范作用,于康熙二十一年特意作《蓝氏贞节歌》。

在萧翱材笔下,蓝氏早识礼教,与未婚夫是理想的一对。“窈窕十五龄,女戒早娴已;夫婿一年长,燕婉诚良匹。”当听说未婚夫去世,蓝氏表示:“女无二适文,大礼昭日月;窃愿奔夫丧,礼教庶无越。”虽被父以“在家从父”的理由所止,但从一而终的态度非常坚决,“辗转肠欲绝,怅念柏舟篇”。终于在夫死三年大祥除服的前一天,探明路途,拜别父母,来到夫家,守孝三年。“鸾车不及驾,传姆道尘袜;不闻环佩声,但见衣如雪。行道共咨嗟,邻妇多呜咽;吴家寝庙开,宗人咸在列。老姑倚杖立,灵几旁未撤;帷幕保肃肃,俟庭魂仿佛。仓遽新妇至,满堂人惕怵;老姑最惨凄,交颐泪迸血。良久引妇入,空房转萧瑟;床帏不施彩,孤灯半明灭。新妇坐不寐,手自纫衰绖;越日是大祥,比三年乃阙。”萧翱材认为她“独异待年姝,慕义如饥渴”。虽未年长,却倾慕节孝忠义,忠贞守节,因而难得,以致叹为古今奇节。“生未睹夫面,恩深胶心骨;婺精降自天,振古一奇节。”认为以此作为教化乡中妇孺的典范,则良好的妇德风气将会维持长久。“以兹扶阴教,坤维奠如屹;他年轩下,采风应首拔。”[174]

也许正是受萧翱材《蓝氏贞节歌》的鼓励,蓝氏上事舅姑,下抚嗣儿,一直守节至90岁去世。因蓝氏的行为符合朝廷提倡的伦理道德,故屡受官府表彰,死后被建坊纪念,还被祀于县城节孝祠内。“事两代重慈,以孝闻。动遵礼法,足不逾闺阁。一廉女红,虽娣姒罕见其面。其父兄弟侄往省,出立厅事屏内,数语寒暄外,即退返内室。年逾六旬,始与至亲宴筵,归侯母家。卒年九十岁。屡受历代邑侯旌奖。乾隆二年(1737)举报孝节,题允建坊,祀节孝祠。”[175]

在萧翱材作《蓝氏贞节歌》表彰湖寮蓝氏的第二年,杨士薰之子杨之徐也作《熊妇贞烈传》,表彰乡中节烈之妇熊氏。从该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白堠的社会风气和一般平民的乡村社会生活情形,以及乡村士绅提倡儒家伦理道德的努力。

吾乡有熊氏妇者,其所生之父母,一野人俗子焉。其所适之翁姑,一娼优盗贼焉耳。既适门,翁有新台志,妇不从,胁诱无日已。其夫疑之,遂弃其妇,而一听其妇之所为。翁姑鞭笞无状,妇惟吞受在心。卒洁其身,而亦不以告于人,如此者凡四五年。翁知其终不可夺也,而子又弃之,遂谋改嫁焉。妇志不听,翁亦弗之顾,卒招客而受聘。[176]

作为村女的熊氏,父母是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野人俗子”,而所嫁的夫家更是“娼优盗贼”,为社会的下层。尤其是其家翁企图占有她,而丈夫又远走他乡弃她而去。其家翁胁诱不成,进而责打,如是者四五年。最后实在无法迫其就范,就将其改嫁。而在其家翁胁诱责打过程中,其家婆竟然参与其中。不论杨之徐在表达上是否为强调熊氏的节烈而有意加以渲染,但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来看,在普通百姓生活中,男女关系并无严格“大防”。

斯时也,翁姑于妇,情义绝矣。夫之于妇,情义亦绝矣。即他嫁,容有非之者。妇曰:“吾夫在而改嫁乎,吾何以为人?!”不得已,思为投水计。又恐其翁知之,而禁不获,遂阳为往嫁状,令不彼疑。于嫁之前一日,托辞姑娣,行而投渊而殁。[177]

丈夫离家出走后,妻子却被家翁做主,嫁给他人,犹如处理家中财产一般。熊氏此时与夫家情义已绝,但却不愿出嫁,因而假装答应,在出嫁前一日投水而死。杨之徐将其行为归纳为儒家的仁、勇、知“三德”,并予以高度评价:

夫其吞受而不以告人,不肯他嫁者,仁也。始终克洁其身以死者,勇也。其阳为改嫁状者,知也。三德备矣,虽古圣贤,何以加兹。[178]

杨之徐认为,白堠乡出了一个这样具有“三德”的女子,如果不传播于天下而使之湮没无闻,“则独非吾之责也乎”!当然,杨之徐之所以要表彰熊氏,可能是有感而发,主要针对当时对朝廷、对礼义不贞的社会风气:

夫士君子读诗书,明礼义,平居慷慨,忠义形于言色,措之语言。一旦出事,君父患害,及身屈而易节者,文饬而为之辞者,甚至朝秦暮楚,面面而不知耻者,比比而是也,而况于巾帼之伦乎哉!若熊妇者,可以风矣。[179]

在不久前的明清易革之际,以及“三藩”变乱之时,臣子士绅,朝秦暮楚,忠义不分。以熊氏较之,可谓高尚,因而在社会中倡导熊氏之德行。

同时,杨氏表彰熊氏,还有另一层意义。即熊氏虽出身社会下层,却能行高尚之义,说明凡夫俗子,皆可成孔孟。他的理由是:“孔子曰:‘人之生也,直。’诗曰:‘民之秉懿,好是懿德。’然则忠孝节烈之事,无问男女,人人同好而同能之。”[180]他依孔孟儒家之言,认为忠孝节烈之事,人人可为。野人俗子,娼优盗贼之家,也可以出现节烈之事。因此表彰熊氏妇,就是以儒家礼教为指导,在乡村社会中提倡从一而终的节烈观,改变不符合儒家伦理的传统“陋习”。

明清变革之际,地处闽粤交界之区的白堠地方社会动荡不居。以杨士薰、萧翱材为首的白堠士绅,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应对社会变革,重建乡村社会秩序,对建构白堠乡村社会,发挥了关键性的影响。杨士薰的贡献,宗族的另一首领庠生杨行可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我族自四一公肇基后,代有幽德。会甲申之变,庙宇烬于兵燹,祀田耗于强食矣。族虽繁,先灵保无恫乎?翁于课业之暇,日与二三兄弟,广为积箸之谋,迄今而轮奂志美,春秋无缺。以至祖茔之无者筑,圯者修,致使族之人得共识木本水源之义,而敦雍睦之爱者,皆翁之赐也。”[181]其儿女亲家吴羔也评价说:“族里中每事,辄倚公为重。凡建祖祠,营祖墓,无一不领袖族人,而自尽奉先思孝之意。”[182]对于乡村的社会贡献,乡人评价说,“时直(值)乡人事,必扶弱抑强,秉理不少纵,此家修然也。”[183]从而使乡里秩序井然。

【注释】

[1]有关清初潮州的政局与战乱,参见康熙《潮州府志》卷7,《兵事部》,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影印,2000年,第169~181页;饶宗颐:《潮州志·大事志》,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影印,2005年,第272~328页;《清史稿》卷234,《尚可喜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230~1232页。

[2]陈春声:《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明清论丛》第2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3]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284~296页。

[4]蔺:乾隆《大埔县志》卷9,《人物志·儒行》,第30页。

[5]杨之翼等:《皇清待赠恩拔进士候选邑佐六十六寿先考南麓府君行述》,杨之徐《编年录》上编,第60页。

[6]饶伟新:《明清时期华南地区乡村聚落的宗族化与军事化——以赣南乡村围寨为中心》,《史学月刊》2003年12期。

[7]宋嗣京:康熙《埔阳志》卷6,《外纪》,第17~21页。

[8]庐兆鳌:嘉庆《平远县志》卷2,《兵防》,嘉庆二十五年刻本,1934年重刊本,第55~56页。

[9]饶墱:《白堠乡义勇公歼寇记》,温廷敬民国《大埔县志》卷36,《金石志》,第37页。

[10]饶墱:《白堠乡义勇公歼寇记》,温廷敬:民国《大埔县志》卷36,《金石志》,第37~39页。

[11]宋嗣京:康熙《埔阳志》卷6,《外纪·寇盗》,第17页。

[12]宋嗣京:康熙《埔阳志》卷6,《外纪·寇盗》,第18页。

[13]同上。

[14]王相:康熙《平和县志》卷12,《杂览》,第22~23页。

[15]宋嗣京:康熙《埔阳志》卷6,《外纪·寇盗》,第18页。

[16]蔺:乾隆《大埔县志》卷9,《人物志·闾巷》,第42~43页。

[17]2006年10月12日,对侯南村杨冠钦的访问。杨冠钦,侯南村人,60多岁,对村中历史有相当的兴趣和了解。

[18]温廷敬:民国《大埔县志》卷36,《金石志》,第39页。

[19]佚名:《义和福报赛秋福疏文》,杨兆和藏《杨子源遗书》,1951年抄本,第8页。

[20]肖文评:《大埔县湖寮广福宫的传统庙会》,《客家研究辑刊》2005年第2期。

[21]洪先焘:嘉庆《大埔县志》卷9,《兵防志》,第14~15页。

[22]蔺:乾隆《大埔县志》卷9,《人物志·闾巷》,第42~43页。

[23]李介丞:《明季岭东山砦记》卷2,《湖寮砦关》,1936年稿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24]饶宗颐:《潮州志》,《大事志·明》,第43~45页。

[25]温廷敬:《大埔县志》卷37,《大事记上》,1943年,第12页。

[26]康熙《潮州府志》卷7,《兵事部》,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影印,2000年,第169~181页;饶宗颐:《潮州志·大事志》,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影印,2005年,第272~328页。

[27]杨国安:《社会动荡与清代湖北乡村中的寨堡》,《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5期。

[28]萧翱材:《松存轩文集》卷下,雍正年间刻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第51~53页。

[29]刘熙祚:崇祯《兴宁县志》卷1,《地纪》,第35页;李介丞:《明季岭东山砦记》,1936年稿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30]吴钦擢:《重修承事公世祠记》(康熙二十九年),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0,1935年稿本,第88~89页。

[31]池昭世:《抄录祖上遗簿并合议》咸丰五年,白堠《池氏族谱》,同治七年抄本。

[32]池榘:《季房笃轩公佑锡堂记》,白堠《池氏族谱》,同治七年抄本。

[33]王相:康熙《平和县志》卷12,《杂览》,第21页。

[34]郑际泰:《皇清待赠文林郎南麓杨公暨元配萧孺人合葬墓志铭》,杨之徐《编年录》上编,第97页。

[35]何寿朋:《家传·十八世而安公传》,民国《崧里何氏族史》,1917年,第10页。

[36]萧翙材:《鸣凤楼记》,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1,1935年稿本,第78~79页。

[37]萧锡熙:《萧氏雁塘房谱》,1993年手抄本。

[38]李介丞:《明季岭东山砦记》卷2,《白堠堡》,1936年稿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39]萧翱材:《祭杨葵日公文》,《松存轩文集》卷下,第51~53页。雍正年间版,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40]郑际泰:《皇清待赠文林郎南麓杨公暨元配萧孺人合葬墓志铭》,杨之徐《编年录》上编,第97页。

[41]萧翙材:《鸣凤楼记》,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1,1935年稿本,第78页。

[42]李介丞:《明季岭东山砦记》卷5,1936年稿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43]杨之徐:《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67~70页。

[44]郑际泰:《皇清待赠文林郎南麓杨公暨元配萧孺人合葬墓志铭》,杨之徐《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97页。

[45]杨之徐:《先考南麓府君行述》,杨之徐《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61页。

[46]佚名:《十三世鲲云》,乾隆《杨氏族谱》,《谱传备考》卷2,第23页。

[47]杨麟书:《仲裔十一世寅宾公行状纪略》,乾隆《杨氏族谱》,《附录备考》卷6,第20~21页。

[48]萧翙材:《鸣凤楼记》,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1,1935年稿本,第78页。

[49]温仪集:《古梅温氏族谱》,康熙五十年稿本,第26页。

[50]黄钊:《石窟一征》卷1,《征抚》,光绪二十五年本,第19页。

[51]林锦祥:《明清粤东七大传奇人物》,大埔诗社,2003年。

[52]陈光烈:民国《饶平县志补订》卷9,《名宦·吴六奇传》,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稿本,第44页。

[53]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2编,《军事·陆军》,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747页。

[54]嘉庆重修《一统志》,《潮州·人物》。

[55]陈光烈:民国《饶平县志补订》卷9,《名宦·吴六奇传》,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手稿,第44页。

[56]温廷敬:《大埔县志》卷19,《人物志》,1943年,第31页。

[57]同①。

[58]洪先焘:嘉庆《大埔县志》卷17,《义行》,第3页。

[59]杨行可:《八世祖直斋公烝尝起祭序》(康熙三十六年),乾隆《杨氏族谱》,《祀田备考》卷4,第29~30页。

[60]杨麟书:《十一世恪裕公尝簿序》,乾隆《杨氏族谱》,《祀田备考》卷4,第61页。

[61]同⑤。

[62]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0,1935年稿本,第26页。

[63]2004年5月4日,在百侯东山村对萧庆云的访谈。萧庆云,侯东东山村人,70多岁,萧国荣的八世孙。

[64]李兰汀:《八世天培》,道光《李氏族谱》,1919年李桂臣抄本。

[65]蓝海文:《大埔蓝氏族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第257页。

[66]同①,第253页。

[67]同①,第257页。

[68]同①,第212页。

[69]同①,第257页。

[70]同①,第257页。

[71]同①,第257页。

[72]蓝海文:《大埔蓝氏族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第264页。

[73]《丰顺汤田吴氏敦伦堂族谱》,1942年刊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第20页。

[74]2004年9月24日,在沐教村对黄保伦的访谈。黄保伦,60多岁,枫朗沐教人,退休教师。

[75]2003年8月19日,在侯南村对杨兆和的访谈。杨兆和,70多岁,侯南村人,退休中学教师,杨襄哉的八世孙。

[76]陈其文:《盘湖庵创建佛殿并置僧田记略》,温廷敬:民国《大埔县志》卷36,《金石志》,第40~41页。

[77]蔺:乾《大埔县志》卷12,第49~51页;《百侯杨氏文萃》卷中,1929年,第82~83页。

[78]蔺:乾隆《大埔县志》卷9,第16页。

[79]葛曙:乾隆《丰顺县志》卷6,《贤品》,第11页。

[80]同①,第12页。

[81]2004年9月24日,在沐教村对黄保伦的访谈。

[82]张广哲:《吴钩剿沐教》,载余耀南主编《大埔县民间故事传说笑话集》,大埔乡讯社出版,1999年,第170页。

[83]黄南光:《木窖黄氏渊源》,2002年,第350页。

[84]曾楚楠:《吴六奇与凤凰山太平寺——兼论“狂僧告六奇事”》,《潮学研究》第9辑,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62~73页。

[85]饶宗颐:《潮州志·大事志·清》,1949年,第17页。

[86]宋嗣京:康熙《埔阳志》卷6,《外纪》,第21页。

[87]江日升著,吴德铎校:《台湾外志》,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83页。民国《潮州志·大事记》亦记有此事。

[88]张允格:《平南王元功垂范》(续编),乾隆三十年刻本,第345页。

[89]宋嗣京:康熙《埔阳志》卷6,《外纪》,第21页。

[90]蔺:乾隆《大埔县志》卷10,《盗寇》,第41~42页。

[91]洪先焘:嘉庆《大埔县志》卷9,《兵防志》,第17页。

[92]萧翱材:《寿吴立源副总戎序》,《松存轩文集》,雍正年间刻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第41页。

[93]周硕勋:乾隆《潮州府志》卷38,《征抚·朱缵》,第68页。

[94]蔺:乾隆《大埔县志》卷9,《闾巷》,第44页。

[95]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0,1935年稿本,第32页。

[96]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0,1935年稿本,第31页。

[97]洪先焘:嘉庆《大埔县志》卷17,《人物志·耆德》,第6页。

[98]张鸿恩:同治《大埔县志》卷16,《武职》,第24页。

[99]李兰汀:《八世天培》,道光《李氏族谱》,1919年李桂臣抄本。

[100]李介丞:《明季岭东山砦记》卷2,1936年稿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101]赵世瑜:《社会动荡与地方士绅——以明末清初的山西阳城陈氏为例》,《小历史与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284~296页。

[102]周硕勋:乾隆《潮州府志》卷29,《人物志·义行》,第71页。

[103]李介丞:《明季岭东山砦记》卷2,1936年稿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104]杨之冀等:《皇清待赠恩拔进士候选邑佐六十六寿先考南麓府君行述》,杨之徐《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62页。

[105]池石麟:《本乡池丘萧陈各姓诔草》,杨之徐《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88页。

[106]郑际泰:《皇清待赠文林郎南麓杨公暨元配萧孺人合葬墓志铭》,杨之徐《编年录》上编,第97页。

[107]蔺:乾隆《大埔县志》卷9,《人物志·硕德》,第40页。

[108]周硕勋:乾隆《潮州府志》卷29,《人物志·义行》,第71页。

[109]曾华盖:《河源学教谕璞园公墓志铭》,大埔茶阳乾隆《饶氏族谱》第8册,光绪三十二年重刊本,第48页。

[110]江日升著,吴德铎校:《台湾外志》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90~291页。

[111]周硕勋:乾隆《潮州府志》卷5,《兵事》,第63页。

[112]徐元龙:民国《永定县志》卷1,《大事记》,1940年,第6页。

[113]李介丞:《明季岭东山砦记》卷2,1936年稿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114]李兰汀:《九世寅四》,道光《李氏族谱》,1919年李桂臣抄本。

[115]林杭学:康熙《潮州府志》卷7,《选举》,第57页。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影印,2000年。

[116]温廷敬:民国《大埔县志》卷19,第29~30页;《明季潮州忠逸传》卷1,汕头华侨印务公司,1933年,第33页。

[117]陈春声:《乡村故事与客家历史记忆的重新塑造——以〈明季岭东山赀记〉的研究为中心》,载《两岸客家“历史·文化·社区”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苗栗县文化局”,2003年。

[118]2004年11月8日,在侯南村安敦堂对杨干标的访谈。杨干标,70多岁,原村委书记,杨士蔚九世孙,2008年去世。

[119]杨稿:《杨氏历代祖宗传记》,第32页,1995年手抄本。

[120]2004年11月14日,在侯南村对杨剑芳、杨稿的访谈。杨剑芳,侯南通议第人,60多岁,退休工人;杨稿,侯南文明毓秀人,70多岁,退休干部。

[121]杨之徐:《恩拔公行述》,《编年录》下编,1924年,第19页。

[122]杨之徐:《父命名谕》,《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1页。

[123]江日升著,吴德铎校:《台湾外志》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94页。

[124]池石麟:《祭杨母李文》,萧翱材《松存轩文集》,雍正年间刻本,第54页。

[125]杨之徐:《仲裔十二世考恩拔公烝尝序》,乾隆《杨氏族谱》,《祀业备考》卷4,第67页。

[126]萧翱材:《寿吴立源副总戎序》,《松存轩文集》,雍正年间刻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第41页。

[127]杨之徐:《编年录》下编,《附录》,1924年,第2页。

[128]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0,《十三世其寀》,1935年稿本,第39页。

[129]宋嗣京:《埔阳志》卷6,《外纪》,第21页。

[130]饶宗颐:《潮州志·大事记·清》,1949年,第21页。

[131]林杭学:康熙《潮州府志》卷5,《兵事》,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影印,2000年,第64页。

[132]杨之徐:《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17页。

[133]杨士旐:《奠胞兄恩拔公诔草》,杨朝珍《百侯杨氏文萃》卷中,1929年,第124页。

[134]《程乡李士淳与翱材弟翙材书》,萧济川《椒远堂诗钞》附录1,广州蔚兴印刷场,1934年。

[135]温廷敬:《民国大埔县志》卷28,《人物志》,1943年,第1页。

[136]杨之徐:《先妣端懿萧孺人行略》,杨之徐《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68页。

[137]丘建猷:《七世祖洪正公行述》,丘玉辉《百侯丘氏族谱》,2004年,第66~67页。

[138]杨麟书:《恪裕公尝簿序》,乾隆《杨氏族谱》,《祀田备考》卷4,第60页。

[139]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0,1935年稿本,第36页。

[140]杨行可:《(杨士薰)宗族诔章》,杨之徐《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75页。

[141]杨士旐:《牧人五叔诔草》,杨之徐《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71页。

[142]杨之冀等:《皇清待赠恩拔进士候选邑佐六十六寿先考南麓府君行述》,《编年录》上编,第63页。

[143]蔺:乾隆《大埔县志》卷2,《营建志·约亭》。

[144]杨缵绪:《续修杨氏族谱序》,乾隆白堠《杨氏族谱》序。

[145]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历史研究》2003年1期。

[146]《礼记·祭统第二十五》,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472页。

[147]萧宸捷:《始二三世尝田碑记》。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1,1935年稿本,第74~76页。

[148]科大卫:《祠堂与家庙——从宋末到明中叶宗族礼仪的演变》,《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2期(2003年10月),第1页。

[149]吴永章:《客家传统宗族社会论略》,《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5期。

[150]萧元傅:《大小宗祠堂记》,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0,1935年稿本,第85页。

[151]萧元傅:《大小宗祠堂记》,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0,1935年稿本,第85页。

[152]萧翱材:《哀亡室词》,《松存轩文集》卷下,第39页。

[153]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0,《十世日宁》,1935年稿本,第24页。

[154]蔺:乾隆《大埔县志》卷9,《人物志·闺壶》,第51~52页。

[155]杨之徐:《四世祖清隐公烝尝序》(康熙三十三年),《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132~133页。

[156]《礼记·曲礼下》,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157]蔺:乾隆《大埔县志》卷9,《人物志·儒行》,第29页。

[158]杨缵绪:乾隆《杨氏族谱》,《谱传备考》卷2,第11页。

[159]陈春声:《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明清论丛》第2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160]杨曦升:《孝祀堂记》,乾隆《杨氏族谱》,《祠堂备考》卷3,第1页。

[161]杨之徐:《代沧腾兄作大书斋思孝堂祠堂记》,《编年录》下编,1924年,第32页。

[162]李士淳:《小宗祠堂记》,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0,1935年稿本,第83~84页。

[163]萧元傅:《大小宗祠堂记》,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0,1935年稿本,第85页。

[164]萧梦鸣:《书祠堂记后》,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0,1935年稿本,第85页。

[165]杨之冀:《皇清待赠恩拔进士候选邑佐六十六寿先考南麓府君行述》,杨之徐《编年录》上编,第60~61页。

[166]杨之徐:《四世祖清隐公烝尝序》(康熙三十三年),《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131~135页。

[167]杨之徐:《父命作四世祖祭簿跋》(康熙二十二年),《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39页。

[168]郑振满:《宋以后福建的祭祖习俗与宗族组织》,《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增刊。

[169]谢元瀛:《肇基祖墓志铭》,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1,1935年稿本,第103~104页。

[170]萧其宽:《始二三世烝尝田迹粮米碑记》,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1,1935年稿本,第76~78页。

[171]谢元瀛:《肇基祖墓志铭》,萧惠南大埔《萧氏族谱》卷21,1935年稿本,第103~104页。

[172]相关研究参见马楚坚:《试析吴六奇之保土捍民及其对明郑集团的打击》,《潮学研究》第2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06~158页;张景云:《盗贼·士绅·商人——明清之际三河的地方社会变迁》,中山大学历史系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未刊)。

[173]蔺:乾隆《大埔县志》卷9,《人物志·闺壶》,第56页。

[174]宋嗣京:康熙《大埔县志》卷5,《文纪》,第68~70页;杨之徐《编年录》上编,第27~28页。

[175]蔺:乾隆《大埔县志》卷9,《人物志·闺壶》,第56页。

[176]杨之徐:《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36页。

[177]同②,第36~37页。

[178]杨之徐:《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37页。

[179]同①。

[180]同①,第35页。

[181]杨行可:《宗族诔章》,杨之徐《编年录》上编,1924年,第75~76页。

[182]吴羔:《南麓杨公传》,杨之徐《编年录》下编,1924年,第21页。

[183]同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