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与反清势力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征战,各地相继陷入战火。同时正朔不明,国法家法难行,地方割据势力纷纷崛起,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因击败叶阿婆等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有功,被明政府委以官职,“当事嘉其能,委守丰顺营”。明亡后,先后归附南明隆武政权朱聿健、永历政权朱由榔,被授为总兵官,“明亡,附桂王为总兵”,以“舟师驻南澳”。至明末清初,多次成为势豪的勒索对象。......
2023-08-30
自明末崇祯年间杨廷纪、丘大复考中举人后,白堠科举开始兴起。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过程中,白堠人依附地方豪强吴六奇集团,后又随吴六奇站在清政府一边。虽然社会局势动荡不已,但白堠人顺应时代潮流,科举仍得到发展。在顺治八年(1651)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任大埔县令上任后,白堠人即纷纷参加科举考试。其中堠南杨士薰与弟弟杨士旐考中秀才,[133]堠北萧翱材在乡试中更是考中第二名举人,引起世人注目。三年后乡人池安国也考中举人,杨士薰、杨联珠被选为拔贡。顺治十五年萧翱材考中进士,再次名震粤东。
小小白堠地方,居然有人接二连三考中举人和进士,粤东人士,为之侧目。特别是萧翱材,因是入清后粤东地方考中的第一个进士,故获得了相当高的社会评价。当时粤东著名乡绅程乡县李士淳在得知其弟子萧翱材考中进士后,特意写信给其弟翙材说:“潮郡十数年,世运沧桑,人情风鹤,哀鸿未集,灵凤不鸣,文明之象,黯然弗扬。今科联翩四人,又得令兄高才邃养,为之首唱,山城生色,梓里生辉。阖邑绅士,相逢手额。知己弹冠之庆,又自不必言矣。闻报之日,掀髯起舞,不独以目前一第为荣,实欲为将来千秋树帜也。”[134]认为白堠萧翱材为粤东地方社会赢得了社会声誉,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熙十四年(1675),杨士薰的儿子杨之徐考中举人,成为全县的第七个举人,全村的第三个举人。此外,这一时期村中先后获得贡生功名的有杨绍震(顺治十七年,1660)、杨士隽(康熙九年,1670)、杨士萼(康熙十二年)、杨士标(康熙二十一年)、池延宗(康熙二十三年),另有庠生一批。白堠科举的兴起,使乡村形成了一个士绅阶层,为重建乡村社会奠定了基础。
白堠科举的崛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自身的传统。自“杨舜事件”杨淮重视读书科举以来,白堠开始形成重视文教的传统,逐渐积累至深厚的家学渊源。如白堠的第一个贡生杨善,嘉靖年间“家居教子,甚有义方”。其子世承、世亨,孙绍霖、绍震,曾孙联珠,先后于明末清初“俱以岁荐,世其业”[135]。
即使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过程中,仍攻书不已。如杨士薰,“申酉之季,四方鼎沸,干戈蜂起,避居围寨,东西迄无宁宇。父(即士薰)攻书,昼夜不息”[136]。秀才丘宗文对儿子们说:“今天下丧乱,汝弟读书以待天时,可也。”并因此“绝意仕进,惟课子孙,授以经义”[137]。杨廷章在鼎革之际,除留下子孙的口粮田外,将大部分田地贱价出售,并以所得“力购古书,延名师,以敦训儿曹”。“厥后子孙,列庠序者十余辈,选贡登科第,亦不乏人。”[138]而堠北的萧钟宥,更是还在动乱中就放下刀剑,开始读书经商。“生当明末干戈扰攘之际。国朝定鼎后至康熙初,公始弱冠,其时能卖刀买犊、投兵刃而事毛锥者鲜矣。公独乐亩亩而勤诵习,兼蠡湖居积之计。修甘旨,大诒燕,仰事府育,裕如也。由强而壮,称富有矣。”[139]从而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正是这些有识之士的提倡和身体力行,白堠即使在社会动乱中,读书科举仍然成为社会风气。“迨至亲党之后生小子,闻风而发愤,考德而问业,因之胶庠鹊起,斯文蔚兴。”[140]也正是这种在动乱中对社会稳定的肯定判断,于社会动乱中反其道而行,在乱世中读书,不断积累,一旦局势稳定,国家开科取士,则占得先机,从而取得成功。在清朝大埔县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中,白堠就有人考中了举人和秀才,从而为科举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二十七年(1688)杨士薰去世,其弟庠生杨士旐以回忆的角度提到这一段历史:
父诞余兄弟五人,兄行四,弟居五焉。兄长弟二岁。犹忆就傅时,兄颖悟绝伦。及绍龄,藉藉有文声。每会课,立就数艺。人咸贺吾父曰:“此宁馨儿。”嗣以苍桑,未及展。迨辛卯定鼎,携弟往试,偕游泮。兄随食饩。甲午,擢恩拔进士矣。[141]
杨士薰兄弟参加清朝第一次在大埔举行的科举考试中,都考中了秀才。他们甚至在乱世中,还参加科举考试。康熙十四年,潮州总兵刘进忠依附台湾的郑经,在惠潮一带与清军作战,形势扑朔迷离,从大埔到广州的道路也不通畅,常人唯恐避之不及,但杨士薰根据自己对形势的判断,毅然命令儿子杨之徐上路去广州参加乡试。结果17岁的杨之徐考中举人,成为该科年龄最小者。杨之徐曾回忆道:“乙卯(1675)秋闱,正值潮变(时刘进忠作乱),羽书旁午,人有惧志。父独毅然命之徐就道,期成大业。既而获登贤书,人咸服吾父果有卓见也。”[142]
科举的成功,为白堠地方社会造就了一批士绅,使他们有足够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与各种社会势力打交道,尽可能实现乡村“自保”。同时他们针对社会的混乱现象,以儒家伦理为指导,为重建社会秩序,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有关白堠乡的故事 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的文章
清与反清势力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征战,各地相继陷入战火。同时正朔不明,国法家法难行,地方割据势力纷纷崛起,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因击败叶阿婆等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有功,被明政府委以官职,“当事嘉其能,委守丰顺营”。明亡后,先后归附南明隆武政权朱聿健、永历政权朱由榔,被授为总兵官,“明亡,附桂王为总兵”,以“舟师驻南澳”。至明末清初,多次成为势豪的勒索对象。......
2023-08-30
[436]为祖先找风水,往往成为子孙在现实生活中所利用的一种策略。白堠人崇信风水现象,似乎正是出于这种策略的考虑。因此寻求好风水葬祖先成为人们追求富贵的手段,崇尚风水成为社会的习俗。这些表明25岁的举人杨之徐对风水的本质和危害有深刻的认识,是非常反对风水的,并以此对信奉风水的三兄杨凤来作过劝告。......
2023-08-30
在白堠村口的西山下地方,原有一座“义祠”,专门祭祀“义勇公”,相传建于明末清初。及三路夹攻,五人膺背受敌,众救不及,遂被害。乡民在五人牺牲后,专门设神牌供奉于村中社庙,名曰“义勇公”。“义勇公”形象的确立,塑造了白堠人“义”的品格,从而完全改变了明嘉靖年间“贼巢”的社会形象。......
2023-08-30
杨之徐等士绅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建构乡村社会的同时,对于整个村落兴盛的社会形象,亦着意进行塑造。在与各地文人互相唱和过程中,不断挖掘当地人文,进而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堠乡十二景”的创造。但白堠杨之徐,在晚年竟创出“堠乡十二景”,并附以诗歌,言之凿凿,使人闻后,无不向往。赋役制度和村民的传统生计亦发生很大变化。......
2023-08-30
自明末白堠科举崛起后,经过长期积累,尤其是科举的鼎盛,白堠渐渐超越湖寮、茶阳,而发展成为清远河流域乃至粤东地区的文化中心。在文人互相唱和过程中,不断挖掘当地人文,进而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杨之徐《堠乡十二景》的创造。各地文人,和之者众多。士绅之间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地方文化交流,提高了白堠的文化地位。其中不少很有成就,对推动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08-30
康熙以来,白堠人金榜题名不断,科举获得相当成功。但另外一面,成功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是也是难以想象的。科举功名的取得,虽有如杨之徐等少年得志者,但更多的是付出长期努力的代价。至雍正末年,竟占了相当一部分。在一系列制度化措施的支持和鼓励下,白堠科举在康雍年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随着科举人才的崛起,这批士绅在乡居过程中,以正统儒家理念重新整合清初以来的地方社会,从而对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3-08-30
关于杨淮和“杨李”的故事,民间一直有各种版本流传,至今仍为村民津津乐道。山寇张琏为乱,新泉公被本乡李某杀死。敦义公困顿讼狱者数年,卒之获解脱于理刑某公,而李氏凶首伏法诛。经过一番曲折后,终于将“凶手”绳之以法,只是一般案件,而并非什么“惊天”大案。遂大噪,拔刀杀人,害同姓住下村者近百人。时新泉公病,乘舆而行,为贼所及,遂殒命。......
2023-08-30
各族内部如何完成这份差役,则各显神通,各自采取应对的措施。族绅萧其寀有感于此,捐出每年收租20余石的田产,以每年所入作为五年轮差之费用。此田因而名为“义田”,为当役之专项经费,由专人负责董理。为纾民困,他倡设“安均田”,以每年所收租谷补助应役的正户。特从尝产中划出了113石租谷,作为每年“纳丁粮及公费之需”,成为应役的专项经费。官府文献亦显示,“摊丁入地”后,百姓差费摊派基本解决。......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