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白堠乡的故事:乡村社会建构的地域史脉络

白堠乡的故事:乡村社会建构的地域史脉络

【摘要】:在白堠村口的西山下地方,原有一座“义祠”,专门祭祀“义勇公”,相传建于明末清初。及三路夹攻,五人膺背受敌,众救不及,遂被害。乡民在五人牺牲后,专门设神牌供奉于村中社庙,名曰“义勇公”。“义勇公”形象的确立,塑造了白堠人“义”的品格,从而完全改变了明嘉靖年间“贼巢”的社会形象。

在白堠村口的西山下地方,原有一座“义祠”,专门祭祀“义勇公”,相传建于明末清初[17]道光二十年(1840)冬,由增生杨景行担任总理,进行重修。[18]村民平时作福,要请义祠神牌供奉。[19]清嘉庆年间开始出现的湖寮广福宫保生大帝作福,也专设“义勇公”神牌进行供奉。[20]溯其缘由,实为纪念因护家卫乡而牺牲的白堠乡勇丘子康等人。

在明末社会动荡的环境下,白堠士绅所倡办的乡兵因保障地方有力,成为维护地方社会安定的主力。至崇祯十六年(1643),白堠乡兵再一次重创来自饶平的“贼寇”。

崇祯十六年八月,饶平“贼寇”陈鸾、丘缙纠集党徒,由饶平上下扇掳掠至大埔枫朗,各乡震动。白堠、湖寮出动乡勇,进行抵抗:

时贼分三路,一由石云楼,一由黄沙坑,一从溪背坪,势甚猖獗。义勇丘子康、陈日维、丘照璘、吕士奇、吴必显,率丁壮奋勇杀贼,贼皆披靡。以三路,背腹受敌,贼众我寡,五人皆没于阵。乡众痛五人之亡也,次日复磨厉以往,贼遁去。是年贼不入境,五人血战之功也。[21]

关于义勇丘子康、陈日维、丘照璘、吕士奇、吴必显五人率白堠乡兵抗“贼”及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康熙五十年(1711)杨士薰的堂弟、91岁的庠生杨士锡(1622—1713)是这样回忆的:

十六年八月,贼首陈鸾、丘缙集伙数千,由饶平上下扇至枫朗屯札,以五人故,未敢径抵白堠。五人侦知其实,纠集本乡暨湖寮二处乡壮百余人,于初八日堵御群贼于员潭头。贼分三路出,五人奋勇,先陷其阵,贼皆避易。及三路夹攻,五人膺背受敌,众救不及,遂被害。然贼俱丧胆,旋退去。阖乡感五人之功,祀之于社庙。[22]

民国年间丰顺县学者李介丞在所著《明季岭东山砦记》中,认为丘子康等为湖寮人,死于湖寮,实为误解。“湖寮在大埔县东南。明崇祯十六年癸未,土寇陈鸾、丘缙纠党由饶平上下扇掠枫朗、湖寮。乡人联合丁壮御于圆潭头,义勇丘子康等五人战死。贼乃不敢入境。”[23]实际上丘子康等五人都是白堠人,并战死于白堠。

乡民在五人牺牲后,专门设神牌供奉于村中社庙,名曰“义勇公”。后又于村口西山下,建专祠奉祀。“义勇公”形象的确立,塑造了白堠人“义”的品格,从而完全改变了明嘉靖年间“贼巢”的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