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与反清势力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征战,各地相继陷入战火。同时正朔不明,国法家法难行,地方割据势力纷纷崛起,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因击败叶阿婆等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有功,被明政府委以官职,“当事嘉其能,委守丰顺营”。明亡后,先后归附南明隆武政权朱聿健、永历政权朱由榔,被授为总兵官,“明亡,附桂王为总兵”,以“舟师驻南澳”。至明末清初,多次成为势豪的勒索对象。......
2023-08-30
明末清初的潮州及其所属的大埔,先是发生地区性的动乱,后为全国性的王朝更替之乱,社会动荡不安。崇祯元年(1628),平远县发生苏峻等“五总之变”,引起粤东地方社会动荡。一直延至明末,大埔地方时受骚扰。明亡后,粤东土豪竞起,先后有江龙、刘良机、吴六奇等占据大埔。至顺治八年(1651),始归入清朝版图。但至顺治十年,又经历郝尚久“反清复明”之变。而在沿海,郑成功的南明势力与清兵在潮州地区进行了长达九年的拉锯战,直至康熙元年(1662)据守南澳的郑军将领陈豹向清朝投降。康熙十二年又卷入“三藩之乱”,潮州再次成为主战场之一。直至康熙十六年,刘进忠投降清朝。康熙十九年清兵攻克达濠寨,丘辉逃往台湾。从此,清王朝对潮州的统治终于得以稳固下来。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同年开海禁。至此,粤东地方近60年的动乱局面,终于结束,地方社会秩序渐趋稳定。[1]
面对如此频繁而巨大的社会动荡,乡村社会如何应对?学术界对此多有研究,其中典型的有陈春声的《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等,揭示了从明嘉靖到清康熙100余年间潮州地方社会动乱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紧密的互动关系[2]。但关于一个具体的乡村聚落如何应对,研究成果很少。目前所见,较著者有赵世瑜的《社会动荡与地方士绅——以明末清初的山西阳城陈氏为例》[3]等。本章以堠南贡生杨士薰为中心,探讨在明清之际社会动乱的背景下,以士绅为主导的乡村社会如何进行应对,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杨士薰(1623—1688),字伯解,别号南麓,为杨淮的四世孙。关于其生平,乾隆《大埔县志》载其传记曰:
天性孝友,刻励绩学,补校官弟子员。旋食饩,应选拔。尝倡族人兴复宗祠,趣治土堡。适沸,赖堡保聚。耿逆之变,闽永定城陷,妇女系累,鬻于途,辄倾襄倡亲友代为赎还。乡有烟户杂派,苦累小户,乃集合乡议,巨族独办,次联二三姓,或四五姓协办,五股匀值,不偏累下户贫民,时甚赖之。子之徐成进士,寿六十有六,即于是腊而终。乾隆二年(1737),以孙黼时赠文林郎、翰林院编修。[4]
杨士薰出身于大家族。据乾隆族谱统计,杨淮有2个儿子,5个孙子,28个曾孙,79个玄孙(其中夭亡6人)。即杨士薰有27个堂叔伯父,72个堂兄弟。其中其父有6兄弟,本人有5兄弟:长兄士兰;次兄士隽,岁贡生,康熙二十七年(1688)惠州龙川学训导;三兄士蔚,康熙十四年任粤闽赣义军首领,被杀;自己第四,五弟士旐,庠生。
杨士薰生于天启三年(1623),天资颖异,“甫及童,即抱志欲成大名,发愤勤读”。年十九娶堠北萧氏,为顺治八年(1651)举人、十五年进士萧翱材之姊。崇祯年间考中秀才,顺治八年清政府第一任大埔县令上任后,重新考取庠生。顺治十一年考取拔贡,但未任官职。“丁酉廷对,部司授以教习。父(即杨士薰)力辞不就,冀得一第而后甘心。奈五战数奇,竟以明经老。”[5]卒于康熙二十七年。除偶尔外出考试外,一直居于村中,以教读为业。在明清之际,他担任族长,掌理族务,修复土堡,重建祖祠,救助被掳永定妇女。他的一生,见证甚至参与了明清之际的乡村社会变迁过程。
有关白堠乡的故事 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的文章
清与反清势力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征战,各地相继陷入战火。同时正朔不明,国法家法难行,地方割据势力纷纷崛起,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因击败叶阿婆等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有功,被明政府委以官职,“当事嘉其能,委守丰顺营”。明亡后,先后归附南明隆武政权朱聿健、永历政权朱由榔,被授为总兵官,“明亡,附桂王为总兵”,以“舟师驻南澳”。至明末清初,多次成为势豪的勒索对象。......
2023-08-30
[436]为祖先找风水,往往成为子孙在现实生活中所利用的一种策略。白堠人崇信风水现象,似乎正是出于这种策略的考虑。因此寻求好风水葬祖先成为人们追求富贵的手段,崇尚风水成为社会的习俗。这些表明25岁的举人杨之徐对风水的本质和危害有深刻的认识,是非常反对风水的,并以此对信奉风水的三兄杨凤来作过劝告。......
2023-08-30
在白堠村口的西山下地方,原有一座“义祠”,专门祭祀“义勇公”,相传建于明末清初。及三路夹攻,五人膺背受敌,众救不及,遂被害。乡民在五人牺牲后,专门设神牌供奉于村中社庙,名曰“义勇公”。“义勇公”形象的确立,塑造了白堠人“义”的品格,从而完全改变了明嘉靖年间“贼巢”的社会形象。......
2023-08-30
各族内部如何完成这份差役,则各显神通,各自采取应对的措施。族绅萧其寀有感于此,捐出每年收租20余石的田产,以每年所入作为五年轮差之费用。此田因而名为“义田”,为当役之专项经费,由专人负责董理。为纾民困,他倡设“安均田”,以每年所收租谷补助应役的正户。特从尝产中划出了113石租谷,作为每年“纳丁粮及公费之需”,成为应役的专项经费。官府文献亦显示,“摊丁入地”后,百姓差费摊派基本解决。......
2023-08-30
自明末白堠科举崛起后,经过长期积累,尤其是科举的鼎盛,白堠渐渐超越湖寮、茶阳,而发展成为清远河流域乃至粤东地区的文化中心。在文人互相唱和过程中,不断挖掘当地人文,进而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杨之徐《堠乡十二景》的创造。各地文人,和之者众多。士绅之间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地方文化交流,提高了白堠的文化地位。其中不少很有成就,对推动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08-30
杨之徐等士绅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建构乡村社会的同时,对于整个村落兴盛的社会形象,亦着意进行塑造。在与各地文人互相唱和过程中,不断挖掘当地人文,进而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堠乡十二景”的创造。但白堠杨之徐,在晚年竟创出“堠乡十二景”,并附以诗歌,言之凿凿,使人闻后,无不向往。赋役制度和村民的传统生计亦发生很大变化。......
2023-08-30
明中叶以来,赣闽粤交界地区一直动荡不安,乡村向有修筑土堡楼寨以自卫的传统,[29]“贼寇”来则入为防守,走则出为耕种。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安全,老三池淼庵在村中筑有土围子。面对此次改朝换代的全国性社会大动荡,为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各乡村纷纷在平地修筑土堡,在山中修筑楼寨,增强自卫能力。[35]建筑土堡楼寨以防寇自卫,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而乡村之远于城者,则有土堡楼寨。[36]为此,村民修筑了许多防御性的土堡楼寨。......
2023-08-30
白堠人以读书为时尚,村中众多学馆,皆由村人所设,聘请有学识的族人教导家中子弟。如杨之徐之兄贡生杨凤来,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在其所撰《教条》中,明确指出了读书与做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认为“为学”与“为人”,应该是一回事。关于白堠人的在书馆中的读书生活,下以杨清裔所定《馆规》为例:学贵先难,志期向上。规行矩步,不讽佻达之青衿;行表言坊,允称威重之君子。从其所定“馆规”而言,对于学习方法尤为注意。......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