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理区位对大埔白堠镇的重要性

地理区位对大埔白堠镇的重要性

【摘要】:揭阳、普宁,为西南内地。[55]大埔虽地处山区,但介于福建和广东两省之间,与六县交界,是连接沿海与内地的重要通道,因而地理区位十分重要,被称为是“汀潮间一枢轴”。而白堠为其总揽,距县城茶阳60华里,是大埔东南地区至饶平县与平和县的必经之地,位置十分重要。清远河虽为小河,但其腹地处于闽粤交界地区,同时又处于山海之间,因而交通地位相当重要。至明末以后,清远河上游地区已达到相当的开发程度。

大埔潮州属县,潮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号称岭东第一大雄镇。康雍年间曾任潮州普宁、潮阳知县,被称为“循吏”的蓝鼎元对潮州的形势有一概述:

潮为郡,当闽广之冲,上控漳汀,下临百粤,右连循赣,左瞰汪洋,广袤四五百里,固岭东第一雄藩也。附郭曰海阳,为十一邑领袖。潮阳在其南,澄海在东南,惠来在西南,皆海国。揭阳、普宁,为西南内地。大埔在郡北,程乡、镇平、平远在西北,饶平在东北,五邑皆介万山中,而饶疆亦大半海国焉。[53]

大埔位于潮州北部山区,“其地皆复岭重冈,滨海只三四百里许,当山海之交”[54],是沿海平原地区与内陆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关于其地理形势的重要性,蓝鼎元有具体的描述:

县小赋薄,而以大为名,埔邑是也。其地广二百二十里,袤一百七十里,洵不小矣。山多田寡,硗确崎岖,名为大而实未大耳。介闽粤两省之交,东邻永定,西瞰海阳,南接平和,北控程乡,西南与饶平错壤,东北为上杭连界,六县唇齿,辅车相依。虽曰僻处山陬,实汀潮间一枢轴,可不谓雄且壮乎![55]

大埔虽地处山区,但介于福建和广东两省之间,与六县交界,是连接沿海与内地的重要通道,因而地理区位十分重要,被称为是“汀潮间一枢轴”。具体方位参见图1-1。

图1-1 乾隆年间潮州府地图(周硕勋《潮州府志·疆域全图》)

白堠村所在的清远河流域,位于大埔县东南部,地处两省三县的交界地区,东与福建省平和县相连,南与饶平县接壤,地理位置相当重要。而白堠为其总揽,距县城茶阳60华里,是大埔东南地区至饶平县与平和县的必经之地,位置十分重要。在嘉靖五年(1526)建县之初,白堠成为全县所设11个关隘之一,并为南部关隘的总会。“白堠隘,在县东南六十余里。白罗、进灌、帽山、九峻山、大产各处总会于此,故立隘以戒不虞。”[56]白堠地理位置如此重要,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

白堠为一方圆20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清远河一水中开,从东向西将盆地分为南、北两半。清远河虽为小河,但其腹地处于闽粤交界地区,同时又处于山海之间,因而交通地位相当重要。

该河因主要流经清远都地方,又有清泉溪、远水溪汇入,因而名为清远河。至湖寮梅子潭后,与源自汀州的大河(即今汀江)和源自龙川的小河(即今梅江)相对称,又名小溪。清远河源头有二,一为芦溪,“源发三团,自漳、汀流入坪回,南行至赤石岩,与河头水会”。[57]一为河头溪,源自平和高山、官寮,流经县城九峰、赤石岩入大埔县境。两溪于赤石岩汇合后,名为清远河。经白富、古村、柘林、富宅溪、双溪、黄砂、枫朗、白罗等村落后,流经白堠,再经湖寮入三河汇入韩江。途中所“受诸涧水”,较大的有家荣水、富溪水、清泉溪、远水溪、横溪、调河水、石圳溪、旧寨水等。据统计,全流域“总集雨面积1603平方公里,大埔境内721平方公里,干流总长137公里,大埔境内83公里;自然总落差194米。流域内山高林密,植被较好,雨季雨量充沛而集中,水流湍急,洪水易涨易退,冲刷严重”[58]。大埔县东南部的主要村落,基本位于清远河及其主要支流河畔。

具体而言,白堠位于清远河下游的一个冲积盆地上,四面环山。东有郭山嶂,“盘围如城郭,故名”。南有南阳岽,“尊崇丰伟,岿然壮观,与郭山嶂对峙”[59]。北有天保山,“其山崇峻,顶稍平阔。乡人筑土寨于上,以避寇乱。其东北有五岳山,状如莲花,亦称莲花山,崇峻壮丽”。西南有西山,西有马山,“其形头高如马,下有溪滩,名滑濑,船行颇险”。[60]清远河从郭山嶂下进入白堠盆地,再由险峻的马山下流出至湖寮等地,至三河汇入韩江约50里。白堠的山形水势,也因之在各乡村中号称全县之最。“乡之盛者莫如白堠,远则西岩万笏,秀若列眉,近则马山一峰,桀如注涧。”[61]如果控制了马山,即控制了清远河地区。因此建县之初所设之白堠隘,就建于马山顶上。(盆地形势参见图1-4、1-5、1-6、1-7)

白堠盆地界于东南沿海与内地的山海之间,白堠人通过水陆交通,与外界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成为影响当地生计的重要因素。在当时条件下,水运是主要的交通方式。清远河航运的发展,与山区开发和地区经济发展是相一致的。

明嘉靖年间建县以前,官府对清远河流域控制能力薄弱,因而常有“山大王”“盗贼”之类反官府的事件出现。弘治、正德年间温火烧等人十数年的“叛乱”,[62]就以这一带为基本住地。正德十二年(1517)南赣巡抚王阳明在粤东的征剿活动,所攻打的白土村、赤石岩、箭灌、大重坑、苦宅溪、白罗、南山等村落,均位于清远河上游的河畔。[63]表明在正德年间,这些地方已有相当程度的开发,形成了不少村落。嘉靖末年的“张琏之乱”,所建立的“飞龙国”,[64]其核心区域也主要是白堠以上的清远河流域地区。

至明末以后,清远河上游地区已达到相当的开发程度。曾任福建寿宁县知县的大埔湖寮人邬须明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所撰之《王公置渡遗爱碑》曰:“埔之南有村落曰白罗,民居无虑千家。长江横亘,上溯闽漳,下通潮梅,往来者如织,诚如白堠、湖寮,同一要冲。”[65]可见清远河航运已相当繁忙,白堠已成为连接闽广地区的重要通道。

雍正初年蓝鼎元所著《大埔县图说》,勾画了白堠的水上交通网络:

其川之大者有三,曰大河,曰小河,曰小溪。大河在县西,上接神泉河,合大靖、小靖诸溪之流,凡水自平和、南靖、永定、上杭来者,皆入焉。潮人赴闽汀、江浙,必由之水道也。小溪,在县西南,自平和赤石岩而下,合清远、黄砂诸流,曲折北注,与大河交会,潮人由平和入漳州必由之水道,至赤石岩而陆矣。小河在县西北,源出惠州之龙川,合长乐、兴宁、程乡、镇平诸溪之流,下三河,潮人赴江西、广省必由之水道也。凡邑之水,皆汇三河。[66]

小溪即白堠村落所在的清远河,自平和县的赤石岩和长乐墟以下至三河,皆可通航。由白堠东溯清远河而上,至平和赤石岩或县城九峰登岸,陆路至小溪镇下九龙江,可至漳州、厦门,这是潮州人经平和至漳州、厦门的必经之水道。或至大埔双溪、枫朗登岸,陆路可致饶平下善、茂芝、三饶、黄岗等地。

由白堠沿清远河西下,至三河。北可溯大河而至上杭、永定、汀州等地,通江西、江浙乃至京城。“潮人赴闽、汀、江、浙必由之水道也。”西溯小河至程乡[雍正十一年(1733)升为嘉应州]、兴宁、长乐而至东江、省城,“潮人赴江西、广省必由之水道也”。南出三河坝而沿韩江经高陂、海阳、潮州城而出海。

嘉靖五年(1526)建县以来,在大埔县南部地区,逐渐形成以白堠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络。清远官路从县城通到白堠,再由白堠通至饶平县,成为连接大埔东南部与沿海地区的唯一陆路官道。“自西门外南出,经永安社抵清远各处。又自白堠经黄兰至九峻岭饶平界止。计一百二十里。”[67]崇祯八年(1635),该路又被拓宽。“兵备道严尔吞檄行修葺,知县张燮任、清二都芟草凿石。未通者创开,经行者修广,往来皆称便焉。”[68]

至明末,白堠基本上形成了通往周边地区的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具体路线参见图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