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21]按照无为的方针去作为,以无事、不扰民的原则去做事,以恬淡虚无的心态去体味世道。因为内心清净,没有任何妄想、分别、执着,无私无我,才能够与宇宙融为一体,因而,无所不为,无所不能。......
2023-08-27
把老子视为谋略家,这大概是老子最不能接受的。因为他的学说就是针对权术和诡诈而提出来的,他平生致力追求的便是去消灭它(王夫之《庄子解》云:“内篇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以脱卸其矫微权诈之失”)。
面对当时的社会,孔子与老子的感受大约相同: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所不同的是,孔子认为这是礼乐崩坏的原因,老子认为这是“道”失落的恶果。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看来老子对孔子及其儒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德”“仁”(当然包括体现这些的礼乐制度)都在痛斥和摈弃之列。老子还没有就此止步,他甚至提出了“绝圣弃智”,即将人类的一切文明现象统统划入了他攻击、消灭的范围。
那么,老子的学说到底是要引导我们去干什么呢?回答异常明确:什么也不干!自自然然、不要作为,即无为。任何蠢蠢欲动不知足的欲求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如何才能做到无为呢?老子提出了“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究竟怎样方可称得上“损之又损”呢?为此,老子给我们介绍了许许多多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我们看到了老子那深邃的哲理思想和高明的生存智慧。
于是,反对有为,摈弃谋略智慧的老子,却又不自觉地走进了有为,运用起谋略智慧来了。
在王权一统的禁锢被破坏、权力和财富的重新分割面前,人心中的欲望被大大地唤起,为国者、为家者、为名者、为利者……纷纷出笼、奔走忙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用寥寥数语点画出了这一时代的风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然而,就在这世人对功名利禄热情得难以自持时,有一双眼睛却显得出奇的冷静,一切人生的躁动在这里消失了。这种不动情感、保持着距离的冷眼旁观,很自然使老子能看到那些在功利场上的“性情中人”尚且难以看到的许多东西,能看到在那耀眼的文明的表象下所隐藏着的深刻危机,能看到在人与自然中某些美好东西的悄悄流失(“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的确,当人们为达到一个又一个的目的殚心竭力、大显身手时,却往往不知不觉地在渐次丧失那天地间最珍贵的东西——自然(包括人的自然和事物的自然)。要求“不物于物”,抗议“人为物役”虽出自庄周之口,但反对人异化的思想至少可追溯到老子那里。为了根除这种异化现象,老子提出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无为”主张。值得注意的是,这“无为”并非是消极的无所事事,其妙旨司马谈早已窥探得十分明了: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史记·太史公自序》)
可见,无为是为了使自己“究万物之情”“为万物主”,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
无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顺应自然,不要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故有人解释“无为”即是“无违”,它在主要方面应是积极的、进步的。
老子强调,作为统治者尤其要懂得和运用“无为”这一宝器,应该把它视为“君人南面术”的“君道”。因为统治者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限定的,所以他们就要顺应这一“自然”,即“无为”才能“无不为”(通俗地讲,表面不管什么,实际上却无所不管)。否则,不是“无为”,而是“有以为”,统治者不是处“无”,而是占“有”,那就被局限了,那就不可能总揽全局了。因为任何“有”,都是可能被穷尽的、暂时的,它只能是局部。
只有“无”“虚”“道”才能优胜于超越于任何“有”“实”“器”,因为它才是全部、根源、真理、存在。而这正与君主所应处的无上位置、所应有的优越态度、所应采的统治方略相适应。正如《韩非子·解老》所阐释:“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
老子提出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做法,实际上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它与《孙子兵法》中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兵家“诡道”有同工之妙。后代统治者乃至黎民百姓都从中学到了不少处世的智慧,如“韬光晦影”“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等等。章太炎先生曾在《訄书·儒道》中说:“以为后世阴谋者法。”老子著言立说本想“以脱卸其矫微权诈之失”,却有人将其“脱卸”之术引为“阴谋者法”,这大约是老子始料不及的吧!
在老子这种辩证的高明的处世智慧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在这个充满着矛盾对立(如刚柔、强弱、贵贱等)的世界中,老子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
“弱也者,道之用也。”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老子认为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守雌”“贵柔”,这样才能守住自己并且持久而有韧性,才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掉。老子的这种观念并非是凭空而得到的,他是“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汉书·艺文志》)
盛衰兴亡的历史无疑是一面镜子,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老子在这里强调对立项的依存渗透,中和互补,避免剧烈的动荡、否定、毁灭、转化,在一定对象和一定情况下,显然有其重要的合理性。
有关春秋韬略的文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21]按照无为的方针去作为,以无事、不扰民的原则去做事,以恬淡虚无的心态去体味世道。因为内心清净,没有任何妄想、分别、执着,无私无我,才能够与宇宙融为一体,因而,无所不为,无所不能。......
2023-08-27
孔子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通达权变的思想中,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毋必毋固”,即不绝对肯定什么,也不拘泥固执什么。孔子还将这种思想进一步提炼成四个字:毋必毋固。这种“毋必毋固”的观点显然已含有对任何外在权威的否定,这与孔子一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这正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2023-08-30
消除罪恶的唯一办法是停止人们的胡作非为,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以“无为”代替“有为”,事事纯任自然,不要进行人为的干预,重新恢复那种自然的和谐统一状态。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以“无为”的领导方式,来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
2023-10-29
《淮南子·泛论训》曾云:“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春秋时代,古代所尚的礼乐仁义开始分崩瓦解,这已频频见诸先秦诸子之说。谋与略,因不合乎他的仁义标准,被一一裁汰。宋襄公不明时代已变、民风已改,仍把仁义作为去取霸业的主要手段,这势必为“智巧”“奸诈”之徒乘机利用。......
2023-08-30
纵观近三百年的春秋史,可以说是一部霸权的兴衰史。齐桓公去了,晋文公去了,楚庄王也去了,霸权在经历了它辉煌的年代后,也迎来了它衰败的末日,日渐专权的卿、大夫们,便成了它的掘墓人。诸侯们在为旧势力掘墓时,也“培养”和“选择”了自己的掘墓人,这些或许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然而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它从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23-08-30
既然“无为不等于不为”,不是叫人们无所事事,那么,“无为”与“有为”有什么区别呢?所谓“无为”并不是说受到外物刺激也没有反应,受到攻击也不躲避和反击,面临困难而不想办法克服。“无为”与“有为”的分界线就看是否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就是“无为”,把个人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2023-10-29
郑国的君主之所以能在春秋之初捷足先登霸主的擂台,荣膺“小霸”之称号,担当起揭开春秋霸业序幕的历史使命,这与西周末年史伯的预言有很大的关系。他于是去向素负远见卓识盛名的史伯讨教。接着郑桓公向史伯询问天下大事,史伯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西周将于三年之内弊败,继之而兴的将是齐、晋、秦、楚。史伯的预见,使得郑桓公提前一步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及时地将郑国民众从关中地区迁到河济之南。......
2023-08-30
老子之所以这样神秘,是由于他的身世已经很难被确切地考证。老子的著作也被称为《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经》。关于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对“道”的贡献在于,他把“道”进一步加以抽象,使“道”成为一个哲学形而上的概念。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宇宙论。......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