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夫人邓曼是个幸运的女人,以至我们在今天还能知其人知其事。楚王回到寝宫,将此事告诉了邓曼。楚王认为邓曼的分析在理,马上派人去追赶楚师,可惜未能追上。他表现出的这一副专横独断、自以为是的样子,足见邓曼知人之明。伐罗惨败,楚王自知是自己用人不当造成的,故对其他将帅概不追究。若论轻重,恐怕邓曼之发现更为重要。邓曼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她能将自己的想法明晰地表达出来,让人易于理解,便于接受。......
2023-08-30
晋楚城濮之战前,楚国令尹子文传政子玉,子玉在蔿邑练兵时,一天下来,“鞭七人、贯三人耳。”
楚国的元老旧臣皆登门贺子文,认为他举荐得人。“鞭七人、贯三人耳”,在他们看来是治军有方的体现。当时唯年幼的蔿贾后至不贺,子文问之,蔿贾答曰:“不知所贺?‘鞭七人、贯三人耳’,照我看来这只能体现子玉是一个暴戾刚愎且又无礼的人。倘若让他带领超过三百乘的军队出去作战,我想他是难以再率整师而回的。等到他能凯旋时,再祝贺也不算晚吧?”
后来的事还真让这位年轻的后生说中了,城濮之战中,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子玉被晋军打得一败涂地,致使楚国在好长一段时间里也难以与晋国争锋。
“鞭七人、贯三人耳”,也许只是子玉在某一天所做的事情,相对他一生中林林总总的所作所为而言,它或许只能算得上是子玉人生之木上的一片叶子。然而就是通过这片“叶子”,蔿贾却看到了那个弥漫在子玉人性上的“残忍之秋”,洞悉了那片生长在子玉未来人生路上的“失败之林”。
如何治军、怎样用兵,是春秋那个争霸时代里人们非常关注的大事。统军者的道德理想和价值取向,无不可以从中得以体现。宋襄不进击未阵之敌、不重伤、不擒二毛的“义举”,晋文城濮之战后对晋军火烧楚营、大火数日不熄的叹息,楚庄邲之战后不为京观的举措,这些无疑是在向世人表白,他们不是贪求近利为战而战的庸主,征服人心、霸主天下,才是他们最后要去企及的目的。
据兵观志,是当时人们去观察敌军主帅意向的一种重要手段,故而也有一些心怀异志的将帅常利用这点做起文章来。例如抱着篡位野心的公子弃疾率兵过郑时,命令部队秋毫不犯的做法,其本意是想让自己率领的楚军给诸侯留下一个“仁义之师”的印象,从而为自己的篡位赢得广泛的外援。没想到他这种一反楚军传统的异常之举,正好给了那些明眼人去把握他内心隐秘的一个凭据,当时在郑国执政的三卿(子皮、子产、子大叔)皆知其将有篡王之举了。
早在这之前,齐国大夫崔杼就上演过类似的把戏。崔杼曾经娶了个美貌的妻子,齐庄公常借故来与他美貌的妻子幽会。戴了绿帽子的崔杼心中自然难受,伺机报复便成了他余生最大的愿望。
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齐庄公让崔杼率兵攻打鲁国的北境,由于崔杼一心想复仇雪耻,所以这次出兵他不想得罪鲁国,以便为日后报仇捞点资本。于是他一反过去的做法,率兵只来而不寇,不许部队对鲁民有过多的侵扰。正当鲁襄公对齐兵压境深感忧患时,鲁大夫孟公绰据崔杼率兵的这些异常举动去安慰襄公道:“崔杼将有大志,他此次来其心不在我们这里,他一定会很快撤兵,您担忧什么?”
果然,齐军来了什么也没有得到就迅速撤离了。不久,“崔杼弑君”成功。
从谋略学的角度来看,崔杼、公子弃疾摆弄“仁义之师”的骗局并不怎么成功,因为他们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企图。只不过让他们觉得万幸的是,他们谋略所施的对象齐庄公、楚灵王并没有觉察到,以致他们的阴谋最后一一得逞了。
俗谚道:“泥鳅暴跳,必有风暴。”“秋后蚱蜢叫,石板要晒翘。”反常的现象,往往昭示着某种始料不及的反常事情的骤然降临。倘若齐庄公、楚灵王能早点窥探出崔杼、公子弃疾那反常举动背后的用心何在,想必他们也不会死于非命了。
因此,善于捕捉信息,掌握一叶知秋的本领,不仅是施谋主体必不可少的,也是被施谋的客体去戳穿对手圈套所必备的。
孙子根据前人和自己的大量实践经验,曾就军事学的角度为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据兵观志的方法,其内容之丰富、其观察之敏锐、其分析之透辟,即使是在千秋之后的我们看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写道:“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有关春秋韬略的文章
楚武王夫人邓曼是个幸运的女人,以至我们在今天还能知其人知其事。楚王回到寝宫,将此事告诉了邓曼。楚王认为邓曼的分析在理,马上派人去追赶楚师,可惜未能追上。他表现出的这一副专横独断、自以为是的样子,足见邓曼知人之明。伐罗惨败,楚王自知是自己用人不当造成的,故对其他将帅概不追究。若论轻重,恐怕邓曼之发现更为重要。邓曼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她能将自己的想法明晰地表达出来,让人易于理解,便于接受。......
2023-08-30
能钓到整整一个封国的,当然不是太公手中的那根三尺鱼竿,而只能是太公胸中的那根智慧之竿。有的确实是未遇上“周西伯”,有的恐怕是缺乏太公这样的“垂钓智慧”,其所怀之“才”,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之才了。太公由垂钓入仕,凭智谋兴周,从一个渭河之滨的老叟一跃为东海之滨的封君。齐国的出现,无疑是人的谋略智慧结出的硕果。太公至国后,垂钓的智慧亦用于治国之中。......
2023-08-30
郑大夫子展根据当时大国对越是不服的小国越是想征服的心理,建议郑一反平常唯唯诺诺、亦步亦趋的做法,提出欲盟先战、欲亲先叛的策略,从而激起晋国的愤怒和强烈的征服欲,然后郑再俯首称臣,与晋结盟,以期达到郑国不再让楚国染指的目的。郑国首先选择了邻国宋作为挑起战端的突破口,宋为晋的同盟国,宋晋关系一向密切,向宋挑战,无疑也是给晋下战书。正是这种精准,使郑国能达到欲盟先战、欲亲先叛的预期目的。......
2023-08-30
如果说庆父还只是乱乱鲁国“公室”,那么“三桓”则是从根本上架空和削弱鲁国“公室”,让它名存实亡了。“三桓”立稳足跟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与“公室”争夺的斗争。三分公室,表明鲁国“公室”在与“私家”斗争中的全面失败。鲁国人民从此只向三家交纳,再由三家转向“公室”进献,这就是所谓的“四分公室”。可见,没有民众的拥护,面对着步步紧逼的“三桓”,鲁国“公室”只能是一筹莫展。......
2023-08-30
楚灵王乘驿车至罗汭(汨罗江)会合诸师,吴王为探虚实派其弟蹶由至楚营犒劳军队,楚人不理会这一套,准备杀了他用其血来涂鼓。没想到蹶由答道:“吉利!”使者还报楚成王,楚成王觉得蹶由所论甚善,于是便放了蹶由一条生路。蹶由论占,其善在何处?于是在这片相对自由的土壤里,在这种备受礼遇的氛围中,智慧之花得以绚丽绽放。春秋是自由的花朵。......
2023-08-30
向戌虽无孔墨之贤,所在宋国亦无晋楚齐秦之大,而他扬言:“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因此,弭兵休战成了当时中小国家一种普遍的强烈的愿望。就这样向戌在很短的时间内召集了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蔡、邾、滕十四国的代表,从而在宋国召开了规模盛大的弭兵会议。......
2023-08-30
由于实施空城计的一方已基本上放弃了自己的军事抵抗,所以这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为,他把宝完全押在了敌方只是有可能犯的判断错误上,一旦被识破,后果不堪设想。随着现代侦察技术日益完善和远射火器的迅猛发展,“空城计”的实施机会已越来越少了。......
2023-08-30
纵观近三百年的春秋史,可以说是一部霸权的兴衰史。齐桓公去了,晋文公去了,楚庄王也去了,霸权在经历了它辉煌的年代后,也迎来了它衰败的末日,日渐专权的卿、大夫们,便成了它的掘墓人。诸侯们在为旧势力掘墓时,也“培养”和“选择”了自己的掘墓人,这些或许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然而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它从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