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从韩非子《春秋韬略》中的鞭七人、贯三人耳看智慧战略

从韩非子《春秋韬略》中的鞭七人、贯三人耳看智慧战略

【摘要】:晋楚城濮之战前,楚国令尹子文传政子玉,子玉在蔿邑练兵时,一天下来,“鞭七人、贯三人耳。”“鞭七人、贯三人耳”,在他们看来是治军有方的体现。“鞭七人、贯三人耳”,也许只是子玉在某一天所做的事情,相对他一生中林林总总的所作所为而言,它或许只能算得上是子玉人生之木上的一片叶子。

晋楚城濮之战前,楚国令尹子文传政子玉,子玉在蔿邑练兵时,一天下来,“鞭七人、贯三人耳。”

楚国的元老旧臣皆登门贺子文,认为他举荐得人。“鞭七人、贯三人耳”,在他们看来是治军有方的体现。当时唯年幼的蔿贾后至不贺,子文问之,蔿贾答曰:“不知所贺?‘鞭七人、贯三人耳’,照我看来这只能体现子玉是一个暴戾刚愎且又无礼的人。倘若让他带领超过三百乘的军队出去作战,我想他是难以再率整师而回的。等到他能凯旋时,再祝贺也不算晚吧?”

后来的事还真让这位年轻的后生说中了,城濮之战中,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子玉被晋军打得一败涂地,致使楚国在好长一段时间里也难以与晋国争锋。

“鞭七人、贯三人耳”,也许只是子玉在某一天所做的事情,相对他一生中林林总总的所作所为而言,它或许只能算得上是子玉人生之木上的一片叶子。然而就是通过这片“叶子”,蔿贾却看到了那个弥漫在子玉人性上的“残忍之秋”,洞悉了那片生长在子玉未来人生路上的“失败之林”。

如何治军、怎样用兵,是春秋那个争霸时代里人们非常关注的大事。统军者的道德理想和价值取向,无不可以从中得以体现。宋襄不进击未阵之敌、不重伤、不擒二毛的“义举”,晋文城濮之战后对晋军火烧楚营、大火数日不熄的叹息,楚庄邲之战后不为京观的举措,这些无疑是在向世人表白,他们不是贪求近利为战而战的庸主,征服人心、霸主天下,才是他们最后要去企及的目的。

据兵观志,是当时人们去观察敌军主帅意向的一种重要手段,故而也有一些心怀异志的将帅常利用这点做起文章来。例如抱着篡位野心的公子弃疾率兵过郑时,命令部队秋毫不犯的做法,其本意是想让自己率领的楚军给诸侯留下一个“仁义之师”的印象,从而为自己的篡位赢得广泛的外援。没想到他这种一反楚军传统的异常之举,正好给了那些明眼人去把握他内心隐秘的一个凭据,当时在郑国执政的三卿(子皮、子产、子大叔)皆知其将有篡王之举了。

早在这之前,齐国大夫崔杼就上演过类似的把戏。崔杼曾经娶了个美貌的妻子,齐庄公常借故来与他美貌的妻子幽会。戴了绿帽子的崔杼心中自然难受,伺机报复便成了他余生最大的愿望。

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齐庄公让崔杼率兵攻打鲁国的北境,由于崔杼一心想复仇雪耻,所以这次出兵他不想得罪鲁国,以便为日后报仇捞点资本。于是他一反过去的做法,率兵只来而不寇,不许部队对鲁民有过多的侵扰。正当鲁襄公对齐兵压境深感忧患时,鲁大夫孟公绰据崔杼率兵的这些异常举动去安慰襄公道:“崔杼将有大志,他此次来其心不在我们这里,他一定会很快撤兵,您担忧什么?”

果然,齐军来了什么也没有得到就迅速撤离了。不久,“崔杼弑君”成功。

从谋略学的角度来看,崔杼、公子弃疾摆弄“仁义之师”的骗局并不怎么成功,因为他们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企图。只不过让他们觉得万幸的是,他们谋略所施的对象齐庄公、楚灵王并没有觉察到,以致他们的阴谋最后一一得逞了。

俗谚道:“泥鳅暴跳,必有风暴。”“秋后蚱蜢叫,石板要晒翘。”反常的现象,往往昭示着某种始料不及的反常事情的骤然降临。倘若齐庄公、楚灵王能早点窥探出崔杼、公子弃疾那反常举动背后的用心何在,想必他们也不会死于非命了。

因此,善于捕捉信息,掌握一叶知秋的本领,不仅是施谋主体必不可少的,也是被施谋的客体去戳穿对手圈套所必备的。

孙子根据前人和自己的大量实践经验,曾就军事学的角度为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据兵观志的方法,其内容之丰富、其观察之敏锐、其分析之透辟,即使是在千秋之后的我们看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写道:“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