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钟仪回晋国,晋景公接见,命运改变

钟仪回晋国,晋景公接见,命运改变

【摘要】:晋景公听从了范文子的建议,以厚礼款待钟仪,让他回去作为晋国的和平使者。钟仪知道,晋国是北方之国,崇德尚礼之风大大超过南方,因此坚持以德至上,时刻表现出君子风范,这是在有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多变情形下应保持的不变原则。晋景公的接见,对钟仪来说是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绝好机遇。

机遇的出现,往往不是人为的。机遇的失去,则往往是人为的。能否抓住机遇,是区分愚与智的关节点。古往今来的所谓成功者与失败者,尽在这得失之间。

鲁成公九年(前582),一天,晋景公视察关押在晋的战囚,发现一个穿着特别的俘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随口问起陪同的官员:“那个戴着南人帽子的,是什么人?”

陪同的官员禀报:“是郑国献来的楚囚。”

听说是个南方劲敌楚国的囚徒,晋景公的兴趣就更大了,叫人将其松绑招来询问,囚徒钟仪拜叩谢恩,晋景公问道:“祖传的职业是什么?”

“世代乐官。”

“能奏乐吗?”

“这是先人之职,我岂敢再从他业?”

晋景公让人搬来一架琴,钟仪旋即奏了一首南曲。

晋景公又问:“你认为你的君主楚共王怎么样?”

开始钟仪避而不答,认为这不是他这等小人所能知晓的事情,在晋景公的一再追问下,钟仪才回答说:“他为太子时,有师傅教导,早晨请教于婴齐(子重名),晚上访问于侧(子反名)。至于其他的情况,就一概不知了。”

视察回来,晋景公对这个囚徒一直难以忘怀,觉得此人非同寻常,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与范文子谈起了这件事,范文子马上肯定地说:“此楚囚一定是个君子,开口便言祖先之职,是不背其本;奏乐而操南调,是不忘其旧;问君主而答太子之事,是无私;在您跟前直呼楚国大臣(子重、子反)的名字,是尊君。有仁德才不背本,有信义才不忘旧,有忠心才能无私,有敏达才能尊君。用仁德来接待事情,用信义来固守它,用忠心来完成它,用敏达来推行它,即便是要去做的事情再大,也一定会成功。君主何不放他回去,让他结成晋楚两国之好?”

晋景公听从了范文子的建议,以厚礼款待钟仪,让他回去作为晋国的和平使者

几句简单的问话,寥寥数语的对答,一个人的命运就因此而决定了。这除了是智慧使然,我们又能做出何种解释呢?

钟仪在成公七年(前584)就成了晋囚,一关便是两年,其间无人过问。若不是晋景公这次视察,若不是其与众不同的服饰引起晋景公的注意,何时才能重见天日,也许是生是死也都难以预料。因此,对于晋景公的这次接见,钟仪自然知道它的重要性。如何在简短的提审应答中运用才智去征服对手,这一定是钟仪在那些漫长的囚禁日子里反复思考过的问题。因为对于一个任人摆布的战囚来说,这或许就是他唯一的自救方法。而对于有可能提出的问题该作怎样的回答,也许在钟仪的心里已演绎了无数次。钟仪知道,晋国是北方之国,崇德尚礼之风大大超过南方,因此坚持以德至上,时刻表现出君子风范,这是在有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多变情形下应保持的不变原则。而事实上这正迎合了景公和范文子追求晋国霸业中兴的心理,把诸如“忠诚”“无私”“尊君”这类春秋时代仍很珍视的品质在一次简单的对话中就巧妙地展示给了对方。

晋景公的接见,对钟仪来说是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绝好机遇。但是,钟仪若在这次接见中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顿生钦佩之情,那么这种机遇无疑又成了一种厄运,因为自此以后钟仪就会被视作一般平常的战囚,有可能再也无人问津,或戮或刑,那真正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抓住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这在处于劣势,尤其是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对方手里时,是必须具有的一种生存本领。

钟仪没有长篇的议论,没有滔滔不绝的表白,而是将世人津津乐道的人生道理通过自己的操行体现出来,用个体的人格和呼力去征服对手,凭借着智谋为自己搭起的阶梯,从一个阶下囚而一跃为座上宾,从一个两年无人过问的囚徒,一夜间成为晋楚两国的和平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