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夫人邓曼是个幸运的女人,以至我们在今天还能知其人知其事。楚王回到寝宫,将此事告诉了邓曼。楚王认为邓曼的分析在理,马上派人去追赶楚师,可惜未能追上。他表现出的这一副专横独断、自以为是的样子,足见邓曼知人之明。伐罗惨败,楚王自知是自己用人不当造成的,故对其他将帅概不追究。若论轻重,恐怕邓曼之发现更为重要。邓曼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她能将自己的想法明晰地表达出来,让人易于理解,便于接受。......
2023-08-30
禹决伊阙、沟回陆、通三江,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因人之心也;汤王以七十里、武王以百里,制夏桀、商纣,因民之欲也。故云: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
善因者,臂无须加长,声无须加疾,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就可使见者远、闻者彰。
向戌虽无孔墨之贤,所在宋国亦无晋楚齐秦之大,而他扬言:“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时人不仅没有讥其张狂,反而遂成其愿,何也?向戌因时顺势取民心也。
春秋经过郑庄、齐桓、晋文、楚庄的称霸,连年不断的战争使人民苦不堪言。尤其是中小国家,它们既蒙受着战争的创伤(如宋被楚围困九月,城内出现易子而食、析骨而炊的惨状中可见一斑),又要承载着朝贡霸主的重负(如从上述子产毁馆垣、子产争承的史实中可见一二)。春秋中叶的晋楚交替称霸,使中小国家往往无所适从。朝晋暮楚,便成了当时的一大历史现象,许多中小国家不但要朝贡晋,而且还要朝贡楚。因此,弭兵休战成了当时中小国家一种普遍的强烈的愿望。
这时争霸的晋楚在通过长期的交战后也逐步地认识到,仅凭武力他们谁也无法征服谁。残酷的战争也削弱了他们自己的力量,晋国内部异姓贵族势力的兴起壮大,楚国边界吴国的屡屡进犯,使他们开始感到了身心疲惫自顾不暇的危机,于是双方要求握手言和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了。
早在向戌打算以弭兵扬其名的前两年即襄公二十五年,晋国的当权者赵文子就明确地提出了“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的想法,向戌的功劳便是将这种想法付诸实践。他利用自己与两个大国的执政者赵文子和令尹子木的私人关系,顺利地完成了春秋史上意义重大的弭兵壮举。
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这次向戌于宋会合诸侯,与以往大国会合诸侯不同,诸侯们少了一种被迫和无奈,多了一份愉悦和惊喜,因此出现了争先恐后、踊跃前来的景象。即便是大国诸侯,这次也达成了少有的共识。向戌到晋国游说时,韩宣子就说:“战争,是百姓的祸害,是财货的蛀虫,是小国的灾难。有人想消除它,即便实际上难以办到,我们也一定要答应下来。不答应,楚国将会答应,并会用此来号召诸侯,这样我们就会失去霸主的地位。”向戌到齐国,齐国执政者陈文子也说:“既然晋楚答应了,我们怎能不同意?而且人说弭兵,我说不行,这不是要我们的老百姓背离我们吗?我们将怎样去驾驭他们呢?”就这样向戌在很短的时间内召集了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蔡、邾、滕十四国的代表,从而在宋国召开了规模盛大的弭兵会议。可见,立谋施略顺乎民心是何等重要。
值得注意的另一件事是,弭兵大会之后,诸侯之间大约四五十年里未出大兵,虽然小战仍间或有之,但宋、鲁、曹、卫皆被免伐。这种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使诸侯间折冲樽俎式的伐交的重要性愈发显现出来,一大批外交人才应运而生。这时在宋国有向戌,在郑国有子产,在晋国有叔向,在吴国有公子季札,在齐国有晏婴……其中“晏子使楚”的一段故事,可以视作在这个伐交舞台上表演的一出千古杰作。
晏婴为齐国灵公、庄公、景公时的三朝元老,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一次他像往常出门那样,身着破旧的皮衣,驾着瘦马轻车出使楚国,楚人对这个其貌不扬,却在诸侯中享有盛名的人颇为不服,便想出一个恶作剧来羞辱他一番。当晏婴一行来到郢都东门时,城门却紧闭不开,晏婴问守门人何故如此,守门人笑笑,指着大门旁刚刚开凿的小侧门说:“相国出入此门已绰绰有余了,为何还要开启大门呢?”晏婴见新开的小门又窄又矮,正与自己的身材相仿,心里已明白了楚人的意图,便不动声色地说:“哦,这是狗门!出使狗国,当从狗门入,今臣是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晏婴面对楚人的侮辱,没有翻脸斥责,因为这只能闹僵,显得自己笨拙无能,而这也正是楚人所期待的结果。楚人的无理之举虽带有阴险的恶作剧意味,但毕竟具有玩笑性质,所以回击的方式应该也是玩笑式的。婴谓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入,这分明是在骂楚为狗国,但又不说死,给楚人留一个台阶,说自己出使楚国不当从此门入。晏婴的反击可谓辛辣锐利,但在紧要处却收住锋芒,让对方既感到了疼,却又抓不住把柄,只得暗吞苦果。这种有理有利又有节的做法是由使臣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的,因为不能把事情弄得太僵,还有重要的使命去完成呢。
楚人自讨没趣后,只得开启大门让晏婴进入。楚人在城门前的第一个回合落马后并不心甘,于是楚王想在庙堂之上与晏婴再较较劲,他傲慢地俯视着身高不过三尺(据《孔丛子·对魏王》载:“晏子长不过三尺”)的晏婴说:“嘻嘻,我看你们齐国是没有人了吧?”
对楚王的鄙视,晏婴装着不知,故作惊讶地答道:“您是不是弄错了,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如雨,呵气成云,大路上人山人海、比肩接踵,何为无人?”
楚王哈哈一笑,然后摇摇头说:“不,不,如果是这样怎么会把你派来呢?”
晏子听到此,似乎“如梦方醒”,哈哈一笑道:“原来您说的是这呀!我们齐国有个规定,朝廷选派使臣是根据所使对象而定的,有德有能的入去见有德有能的君主,无德无能的人去见无德无能的君主。婴在齐国是最无德无能的人,所以只配出使楚国。”
楚王的脸一下涨得通红,一时竟无言以对,没想到欲借晏婴的生理缺陷予以攻击,最后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看来在生理上做文章是难以击败这个善于机辩的晏婴的,于是楚王搬上了他的第三套节目,他想你晏婴不是会狡辩吗,那么我现在就把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摆在你面前,让你纵使有浑身解数也失去效用。这一次,楚王觉得已胜券稳操了。
是何“事实”使得楚王这样充满信心?原来楚王抓住了一个在楚为盗的齐人,并将其押至堂上。如果晏婴承认这一事实,显然有损齐国的形象;不承认它,显然是睁眼说瞎话,更不行。怎么办?晏婴没有急于去回答这个棘手的问题,而是去举出另一个事实:“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仅仅是叶子相似而已,味道则大不相同,之所以会这样,是水土不同使然。”接着晏婴话锋一转,从这个自然的事实引出一个类似的人间事实,那就是:“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使民善盗呢?”楚王一听,为之一惊,不能不对这个虽外表丑陋却通身充满灵气的智者叹服,于是自嘲道:“与圣人是不能开玩笑的,我这是自讨没趣啊!”
孔子曾赞扬道:“夫不出于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晏子春秋·杂上》)
司马迁的敬仰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史记·管晏列传》)
像子产、晏子这类人的智慧,何止是折冲千里!即或是千年之后的我等小辈,倘若能效其一二,亦能立于不败之地了。
有关春秋韬略的文章
楚武王夫人邓曼是个幸运的女人,以至我们在今天还能知其人知其事。楚王回到寝宫,将此事告诉了邓曼。楚王认为邓曼的分析在理,马上派人去追赶楚师,可惜未能追上。他表现出的这一副专横独断、自以为是的样子,足见邓曼知人之明。伐罗惨败,楚王自知是自己用人不当造成的,故对其他将帅概不追究。若论轻重,恐怕邓曼之发现更为重要。邓曼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她能将自己的想法明晰地表达出来,让人易于理解,便于接受。......
2023-08-30
由于实施空城计的一方已基本上放弃了自己的军事抵抗,所以这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为,他把宝完全押在了敌方只是有可能犯的判断错误上,一旦被识破,后果不堪设想。随着现代侦察技术日益完善和远射火器的迅猛发展,“空城计”的实施机会已越来越少了。......
2023-08-30
纵观近三百年的春秋史,可以说是一部霸权的兴衰史。齐桓公去了,晋文公去了,楚庄王也去了,霸权在经历了它辉煌的年代后,也迎来了它衰败的末日,日渐专权的卿、大夫们,便成了它的掘墓人。诸侯们在为旧势力掘墓时,也“培养”和“选择”了自己的掘墓人,这些或许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然而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它从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23-08-30
于是子产争承,从中午开始,一直坚持到晚上,晋人才松口答应子产的要求。在对晋国和整个局势的认识上,子产较之子大叔可谓清楚明白得多。子产争承,其意义是深远的,事后孔子评价道:“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子产争承和拒献玉环,它们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郑国,它们为中小国家在大国的淫威下图生存、图活法树立了样板。......
2023-08-30
蹇叔对随军的儿子说:“晋人必在殽山袭击秦师,殽山有二陵,南陵为夏后皋之墓,北陵为文王避雨之地,你一定死在这两陵间,让我就在那里去收拾你的尸骨吧!”这说明锦囊妙计若无人采纳,也无异于粪土瓦砾。弦高急中生智,使毫无防备的郑国免遭了覆顶之灾。这年的四月,晋军在殽山一带截击秦军,俘获了孟明、西乞、白乙等将领。故秦穆公虽有殽之役的耻辱,亦有后来渡河焚舟,封殽尸而还的雪耻之功。......
2023-08-30
京,亦是一个大都,它超过了规定的制度,对郑庄公仍然构成威胁,故谋臣祭仲劝阻郑庄公不予答应。这对于不仅想稳固君位,而且想称霸诸侯的郑庄公来讲,实在是一着下招,最好的办法是让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逐渐昭著于世人。果然,共叔段到京后,首先使郑国西边和北边的城邑在接受郑庄公的统治时,也同时接受他的统治。武姜也积极行动,将届时开启城门在内策应。至此,共叔段的势力被彻底击溃。......
2023-08-30
与郑国命运相似的陈国,亦是楚庄王北进称霸要征服的另一个重要目标。陈灵公假意表示改正,暗中唆使自己的两个儿子杀了洩治。于是庄王复封了陈国。“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达其义;匪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楚庄王存郑复陈,颇似齐桓公迁邢存卫,退兵待郑人修复城墙再攻取,又有点像晋文公退一舍而取原。......
2023-08-30
能钓到整整一个封国的,当然不是太公手中的那根三尺鱼竿,而只能是太公胸中的那根智慧之竿。有的确实是未遇上“周西伯”,有的恐怕是缺乏太公这样的“垂钓智慧”,其所怀之“才”,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之才了。太公由垂钓入仕,凭智谋兴周,从一个渭河之滨的老叟一跃为东海之滨的封君。齐国的出现,无疑是人的谋略智慧结出的硕果。太公至国后,垂钓的智慧亦用于治国之中。......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