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二十年,费无极见全线出击的时机已成熟,便对楚平王说:“太子建与伍奢将据方城以外之地叛楚,自成一国。齐、晋于外辅佐,其事将成。”楚平王听信了费无极所说的话,只是由于事关重大,于是他从老远的城父把伍奢召来查问,想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伍奢回答说:“君王纳太子建之妻的过错已经够重了,怎能又听信谗言而一错再错呢?”费无极在一旁催促平王说:“君王若不当机立断,就要束手被擒了!”......
2023-08-30
春秋初期,陈国内乱,公子完避难奔齐,齐桓公任命他为工正,这是陈氏(即田氏,古时陈田音近,陈公子完至齐后,改陈为田)立足于齐国的开始。田氏与齐公室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一直颇受齐国历代君主的恩宠。
但是随着齐公室的日渐衰落,田氏不想成为其殉葬品,开始另谋出路,便渐渐生出“反骨”来。齐景公当政时(前547年—前490年),田桓子利用减轻剥削的方式,与公室展开了争夺民众的斗争。过去齐国的量具是升、豆、区、釜、钟,从升到釜是四进位制,从釜到钟是十进位制。田氏另外制作了一套家量,从升到釜是五进位制,从釜到钟仍是十进位制,这样田氏的家量显然比齐国通行的公量大得多。田氏往外借粮时用家量,收回粮食时用公量,这就是所谓的“大斗出,小斗进”。田氏用这种手段获取了民心,民众大量归附田氏门下,田桓子将这些依附的民众变作“隐民”,使其不受国君的控制。如此一来,公室的劳动力大量流失,而田桓子的“隐民”不断增多。在田氏的新斗面前,公室节节败退,日渐徒具虚名。从此,田桓子创制的新斗成了他后来的子孙们与公室较量的一件锐利武器。
田桓子的儿子田乞看到当时国氏、高氏在齐国位高权重,他要夺取齐国的政权,就必须先除掉这两只拦路虎。不过就田氏当时本身的力量而言,还无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于是田乞导演了一出漂亮的离间戏。
田乞先装出一副侍奉国、高二氏的样子,每逢上朝必陪坐在他们的车上,一个劲地说诸大夫的坏话:“他们都很傲慢,想不再听从你们的号令。他们私下里谋划道:‘高氏、国氏受君宠信,必然会胁迫我们,何不将他们去掉呢?’他们已经在图谋你们了,你们应该早点考虑对策才是。而最好的对策莫如将他们一网打尽,不留后患。千万不要犹豫呀,迟疑不决没有不坏事的。”
田乞把这边的火点起来之后,又跑去对那边的诸大夫说:“国、高二氏要发难了,仗着国君的宠信来对你们下毒手,他们说:国家患难之所以多,完全是你们造成的,只有将你们全部铲除干净,国君才能安定。据我所知,他们已经定下了计划,我们何不趁他们没有动手时先下手呢?等他们发难之后再吃后悔药,就来不及了!”
国、高二氏以为田乞是亲近他们的,于是对其所言深信不疑。诸大夫以为田乞一向接近国、高二氏,对国、高二氏的底细一定有所知晓,于是也信其所言。他们再从彼此的眼睛中看到了那被田乞已经煽动起来的怒火时,于是更信了。
诸大夫听从了田乞的安排,于鲁哀公六年(前489)夏季六月二十三日起兵冲进宫,国、高二氏的军队随即进宫救援,双方发生激战。由于国人都站在田乞和诸大夫一边,国、高二氏军队战败,高氏的当权者高张逃往鲁国,国氏的当权者国夏亡奔莒国。
田乞的儿子田常(即田成子)为齐国左相时,田氏代齐的路上又遇到一只拦路虎——齐简公的宠臣、任右相的监止。当时有个叫御鞅的官员曾英明地断言:“田常和监止不能并存!”田常也意识到了他与监止之间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将无法避免,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田常继续实行其先辈田桓子的办法:“大斗出,小斗进”。田常用这一祖宗法宝所取得的功效,在当时齐国流传的一首歌谣中便生动地体现出来了:
“妪乎采芑(采芑菜的老妪),
归乎田成子!”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经过精心的准备和策划,田常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五月先发制人,杀了监止和齐简公,立了简公之弟骜为齐平公。从此,田常独揽了齐国之政柄。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田常对残留的旧贵族鲍氏、晏氏以及有势力的公族赶尽杀绝,将安平以东至琅琊的地区划为自己的封地,其面积大大超过了齐平公的食邑。同时为了避免他国干预,田常主动归还鲁、卫被齐占领的土地,与晋、韩、赵、魏结盟订约,派使者去吴、越访问。这些措施和对策,不仅巩固了田氏在齐的统治地位,而且逐渐获得了他国的承认。《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云:“齐自是称田氏。”姜氏政权已名存实亡,田氏代齐姜之君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斗,量具也,它是被人用来量谷物的。然而,它到了二千多年前的田氏手中,却量来了民心,量来了万乘之齐。呜呼!古往今来,天下用斗者对其功能的发挥和妙用,还能超过田氏吗?
有关春秋韬略的文章
鲁昭公二十年,费无极见全线出击的时机已成熟,便对楚平王说:“太子建与伍奢将据方城以外之地叛楚,自成一国。齐、晋于外辅佐,其事将成。”楚平王听信了费无极所说的话,只是由于事关重大,于是他从老远的城父把伍奢召来查问,想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伍奢回答说:“君王纳太子建之妻的过错已经够重了,怎能又听信谗言而一错再错呢?”费无极在一旁催促平王说:“君王若不当机立断,就要束手被擒了!”......
2023-08-30
蹇叔对随军的儿子说:“晋人必在殽山袭击秦师,殽山有二陵,南陵为夏后皋之墓,北陵为文王避雨之地,你一定死在这两陵间,让我就在那里去收拾你的尸骨吧!”这说明锦囊妙计若无人采纳,也无异于粪土瓦砾。弦高急中生智,使毫无防备的郑国免遭了覆顶之灾。这年的四月,晋军在殽山一带截击秦军,俘获了孟明、西乞、白乙等将领。故秦穆公虽有殽之役的耻辱,亦有后来渡河焚舟,封殽尸而还的雪耻之功。......
2023-08-30
纵观近三百年的春秋史,可以说是一部霸权的兴衰史。齐桓公去了,晋文公去了,楚庄王也去了,霸权在经历了它辉煌的年代后,也迎来了它衰败的末日,日渐专权的卿、大夫们,便成了它的掘墓人。诸侯们在为旧势力掘墓时,也“培养”和“选择”了自己的掘墓人,这些或许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然而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它从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23-08-30
能钓到整整一个封国的,当然不是太公手中的那根三尺鱼竿,而只能是太公胸中的那根智慧之竿。有的确实是未遇上“周西伯”,有的恐怕是缺乏太公这样的“垂钓智慧”,其所怀之“才”,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之才了。太公由垂钓入仕,凭智谋兴周,从一个渭河之滨的老叟一跃为东海之滨的封君。齐国的出现,无疑是人的谋略智慧结出的硕果。太公至国后,垂钓的智慧亦用于治国之中。......
2023-08-30
孔子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通达权变的思想中,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毋必毋固”,即不绝对肯定什么,也不拘泥固执什么。孔子还将这种思想进一步提炼成四个字:毋必毋固。这种“毋必毋固”的观点显然已含有对任何外在权威的否定,这与孔子一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这正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2023-08-30
《淮南子·泛论训》曾云:“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春秋时代,古代所尚的礼乐仁义开始分崩瓦解,这已频频见诸先秦诸子之说。谋与略,因不合乎他的仁义标准,被一一裁汰。宋襄公不明时代已变、民风已改,仍把仁义作为去取霸业的主要手段,这势必为“智巧”“奸诈”之徒乘机利用。......
2023-08-30
阳处父令士兵驾好战车,做出一副等待子上回复、随时进退的样子。阳子诈胜,倘若没有商臣的诈败,那么阳子之胜顶多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名义上而已。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太子商臣,他不仅能行诈,而且能识诈,从而使他在楚国内部险恶的权力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成为楚穆王。......
2023-08-30
也许在越灭吴后的归途上,范蠡思索的正是这一问题。历史很快证实了范蠡的论断。范蠡与文种的两种结局,说明了隐在人生中的价值所在。无论作为仕者还是隐者,范蠡无疑都是历史上少有的成功者。范蠡的一再成功表明了,人类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不是土地,也不是权势,而是人的智慧、人的韬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范蠡被迫弃政从农从商,又实是古代士大夫们的一种悲剧,古代智慧和谋略的一种悲剧。......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