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春秋韬略》揭示三桓渗透鲁公室

《春秋韬略》揭示三桓渗透鲁公室

【摘要】:如果说庆父还只是乱乱鲁国“公室”,那么“三桓”则是从根本上架空和削弱鲁国“公室”,让它名存实亡了。“三桓”立稳足跟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与“公室”争夺的斗争。三分公室,表明鲁国“公室”在与“私家”斗争中的全面失败。鲁国人民从此只向三家交纳,再由三家转向“公室”进献,这就是所谓的“四分公室”。可见,没有民众的拥护,面对着步步紧逼的“三桓”,鲁国“公室”只能是一筹莫展。

所谓“三桓”,是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前711—前694)的子孙,故以此称之。

鲁桓公死后,其子鲁庄公继位。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庄公病重,其异母弟庆父认为夺权的时机到了,企图勾结胞弟叔牙杀死庄公。叔牙先假意去探问病情,庄公问叔牙应该让谁来继承君位,叔牙说:“庆父有才干。”庄公察觉出他们有篡国阴谋,赶紧召自己的另一个弟弟季友来商议。季友说,国君应该由您的儿子公子般来继承,他们竟出此言,看来是准备动手作乱了。庄公于是授权季友处理此事,季友派人用毒酒杀死了叔牙,因庆父并未直接出面,又没有抓住其谋反的直接证据,故主谋庆父未受到追究,从而留下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祸根。

不久庄公死在路寝(君王处理政事的宫室),公子般继承了君位。可公子般即位后不到两个月,就被庆父所指使的圉人荦刺杀于党氏家。圉人荦与公子般曾有一段旧怨,一次圉人荦调戏公子般的妹妹,公子般大怒,使人鞭打了圉人荦。庄公得知后曾对公子般说:“怎么不杀了他呢?这个人可是力能举鼎呀。”当时,公子般并未在意。

季友在公子般被杀后,出奔陈国。庆父与庄公的夫人哀姜合谋,立了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启为国君,是为鲁闵公。同时把圉人荦作为替罪羊给杀了,以此来搪塞国人。不久闵公召回了季友,庆父见自己所立的闵公并不怎么听话,又故技重演,唆使被夺了田产的鲁大夫卜齮行刺闵公于路寝之侧门。可这次鲁国国人再也忍耐不下去了,不到两年,庆父竟谋害了两位国君,把鲁国搅得一团糟,这怎能不引起国人的公愤呢?庆父怕被诛讨,逃到了莒国。季友见庆父走了,从避难的邾国又回到鲁国,立了庄公之子公子申为国君,是为僖公。为了彻底铲除后患,季友重贿莒国,要莒国交回庆父,当莒国解送庆父至鲁国的密地时,庆父想做最后一次挣扎,派公子鱼先回京都求情,被季友坚决拒绝。公子鱼只得哭着回到密地,庆父听到公子鱼的哭声,知大势已去,未等公子鱼禀报,便上吊自杀了。

鲁僖公见季友平乱有功,想封给季友一座城。季友却说:“我跟庆父、叔牙,都是先君桓公的儿子,为了国家,我逼死了他们,现在还是请封他们的后代吧!这样可使百姓皆知君主不忘祖宗。”于是鲁僖公立公孙敖继庆父之位,称孟氏;立公孙兹继叔牙之位,称叔氏;季友称季氏。从此,开始了鲁国“三桓”的历史

如果说庆父还只是乱乱鲁国“公室”,那么“三桓”则是从根本上架空和削弱鲁国“公室”,让它名存实亡了。

“三桓”立稳足跟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与“公室”争夺的斗争。三家大夫为了扩充自己的力量,采取了各种方法。例如季氏不让妻妾们穿丝织品,用节省下来的财富到处收罗人才。为了增加自己的土地,把公田收归私有。至春秋后期,季氏已拥有了大量的私田和大批私附的民众,私家武装达七千人之多,势力超过了国君。

由于各家私田越来越多,公田的收入愈来愈少,公元前594年,鲁国公室不得不宣布“税亩”制度,承认私田合法,公田、私田一律收税。这实际上是公室在不能消弭私田的情形下,与私田的拥有者争利的一种手段。

公元前562年,季武子将鲁国公室的上下二军改为上中下三军,季、叔孙、孟三家各得一军,各征其军之土地赋税,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三分公室”。

三分公室,表明鲁国“公室”在与“私家”斗争中的全面失败。从此,三家势力的发展不可遏制。同时,三家势力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由于各自在其土地上采用的征收制度不同,季氏采用征税制,叔孙氏仍保留奴隶制,孟氏则是新旧并用,这样其后果自然有所区别了。季氏适应当时形势所用的征收制度,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得到民众的支持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季氏的势力发展最快,后来成为鲁国实际上的执政者。

公元前537年,三家废掉原来的三军,仍恢复两军,但把它们分为四份,季氏独得两份,孟氏、叔孙氏各得一份,三家把公室的军赋瓜分了个干净。鲁国人民从此只向三家交纳,再由三家转向“公室”进献,这就是所谓的“四分公室”。由此,鲁国实际上已分为三国,鲁君不过保存了一个宗主的虚名和一部分的民赋而已。

有道是:不到黄河不死心,看到破败的“公室”,鲁国的君主们自然不甘心,一场反夺权的斗争便紧张激烈地开展起来。

公元前530年,鲁昭公支持季氏的家臣、费的邑宰南蒯叛变季氏,但最终由于费邑民众支持季氏,前528年,南蒯叛乱失败,南蒯不得不逃亡齐国

公元前517年,季平子的叔父季公若投靠公室,鲁昭公觉得这是击败季氏的机会,他要其子公景去串通旧贵族郈孙氏,待一切准备好后,昭公曾征问子家驹的意见:“季氏无道,僭越公室已久,我想杀了他们,你看如何?”

子家驹认为不可,但昭公决心已定,于是年九月发兵突袭季氏,杀了季平子的弟弟公之,一举占领了季氏家宅。季平子要求昭公或把自己囚禁在费邑,或让自己只带五辆车子出亡,但均遭拒绝,看来季氏被灭在即。

叔孙氏和孟氏知道,倘若季氏被灭,下一步就该他们遭殃了,鲁昭公的目的实际上是要消灭整个三桓势力。于是两家联合出兵,把鲁昭公赶出了鲁国。鲁昭公出亡后,季平子竟将象征君王的宝玉“瑶屿”佩戴在身上,俨然一副鲁国国君的样子。

公元前510年,鲁昭公死在国外。晋国的史墨评论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同情)之?”(《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观念较之春秋初期已有了很大变化。国君被逐,季氏“篡政”,已被人民认为是理所当然之事。后来鲁哀公也曾想借助强越从“三桓”的手中夺回权力,但结果是哀公在“三桓”的联合进击下,被迫逃出了鲁国,得到了与昭公同样的下场。可见,没有民众的拥护,面对着步步紧逼的“三桓”,鲁国“公室”只能是一筹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