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夏商周的王权,正是这种权力意志的最高体现。尤其是与宋国的战争,使其蒙受了很大的损失。郑庄公的霸业,显然与他是王朝卿士、独揽着执政大权、频频以周天子的名义四处征讨的政治优势密切相关。王权与霸权,终于面对面地走到了兵戎相见的战场。周天子想扼杀新兴的霸权于摇篮之中,反而使自己的威风一扫而尽。春秋一代,天子亲征,只此一役,标志着王权对霸权的最后一次出征。......
2023-08-30
齐景公有一次在酒宴上对晏婴感慨道:“如果人不会死,我们就能一直这样酣畅淋漓地宴饮下去,那将是多么快乐的事呀!”
晏婴笑道:“如果人不会死,那么快乐将是古人的快乐,就不会轮到君主您了。齐国这块地盘最初属于爽鸠氏,快乐自然将属于爽鸠氏,这可不是君主您所希望的吧?”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艳的花朵,也要凋零;再圆的明月,也会阴缺。生命如此,世事亦然。
纵观近三百年的春秋史,可以说是一部霸权的兴衰史。齐桓公去了,晋文公去了,楚庄王也去了,霸权在经历了它辉煌的年代后,也迎来了它衰败的末日,日渐专权的卿、大夫们,便成了它的掘墓人。
正如天子王权的破坏者诸侯是天子分封的一样,诸侯霸权的破坏者卿大夫则是诸侯分封的。诸侯们在为旧势力掘墓时,也“培养”和“选择”了自己的掘墓人,这些或许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然而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它从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权力重心的不断下移,这种低贱者对高贵者的挑战和对旧权威否定的行为本身,正说明了历史的进步和人的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
于是诸侯被卿大夫逐走,甚至被篡位夺权,也渐渐少有人兴师问罪了。季平子赶走鲁昭公多年,昭公一直流亡在外,最后客死异乡。这件事要是发生在春秋早期,一定会引起他国的注意和干预,可这时在国际上没有引起什么反响。赵简子对此曾不解地问起史墨,史墨平静地解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三王)之姓(子孙),于今为庶。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或许其他诸侯也曾想过要帮鲁昭公,然而此时他们已自顾无暇,其处境并不见得比昭公好多少。如果说在公元前546年晋、楚弭兵之前,各国诸侯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对外(对外争霸、对外兼并和反兼并);那么之后,各国诸侯的注意力就主要放在对内(与卿大夫争夺政治权力)了。然而令诸侯们懊悔不已的是,当他们把注意力转向内部时,感到为时已晚了,卿大夫们早就悄悄地攫取了实权,将“公室”已经架空。郑国的“七穆”,鲁国的“三桓”,宋国的戴、庄、桓等族,晋国的韩、赵、魏、范、中行、智、邵、栾、先等族,卫国的宁、石二氏,齐国的国、高、隰、崔、庆、管、鲍、田诸氏……他们早已按捺不住寂寞,纷纷走上前台,要求对权力进行重新分配,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
齐景公想留住逝水的年华、永享欢乐的梦幻,其实反映了春秋末年没落的诸侯们企图安于现状、保位守成的普遍愿望,这种愿望无疑在卿大夫们步步紧逼的脚步下,在“三分公室”“四分公室”“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相继出现的严酷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
有关春秋韬略的文章
历经夏商周的王权,正是这种权力意志的最高体现。尤其是与宋国的战争,使其蒙受了很大的损失。郑庄公的霸业,显然与他是王朝卿士、独揽着执政大权、频频以周天子的名义四处征讨的政治优势密切相关。王权与霸权,终于面对面地走到了兵戎相见的战场。周天子想扼杀新兴的霸权于摇篮之中,反而使自己的威风一扫而尽。春秋一代,天子亲征,只此一役,标志着王权对霸权的最后一次出征。......
2023-08-30
蹇叔对随军的儿子说:“晋人必在殽山袭击秦师,殽山有二陵,南陵为夏后皋之墓,北陵为文王避雨之地,你一定死在这两陵间,让我就在那里去收拾你的尸骨吧!”这说明锦囊妙计若无人采纳,也无异于粪土瓦砾。弦高急中生智,使毫无防备的郑国免遭了覆顶之灾。这年的四月,晋军在殽山一带截击秦军,俘获了孟明、西乞、白乙等将领。故秦穆公虽有殽之役的耻辱,亦有后来渡河焚舟,封殽尸而还的雪耻之功。......
2023-08-30
能钓到整整一个封国的,当然不是太公手中的那根三尺鱼竿,而只能是太公胸中的那根智慧之竿。有的确实是未遇上“周西伯”,有的恐怕是缺乏太公这样的“垂钓智慧”,其所怀之“才”,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之才了。太公由垂钓入仕,凭智谋兴周,从一个渭河之滨的老叟一跃为东海之滨的封君。齐国的出现,无疑是人的谋略智慧结出的硕果。太公至国后,垂钓的智慧亦用于治国之中。......
2023-08-30
孔子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通达权变的思想中,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毋必毋固”,即不绝对肯定什么,也不拘泥固执什么。孔子还将这种思想进一步提炼成四个字:毋必毋固。这种“毋必毋固”的观点显然已含有对任何外在权威的否定,这与孔子一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这正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2023-08-30
《淮南子·泛论训》曾云:“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春秋时代,古代所尚的礼乐仁义开始分崩瓦解,这已频频见诸先秦诸子之说。谋与略,因不合乎他的仁义标准,被一一裁汰。宋襄公不明时代已变、民风已改,仍把仁义作为去取霸业的主要手段,这势必为“智巧”“奸诈”之徒乘机利用。......
2023-08-30
也许在越灭吴后的归途上,范蠡思索的正是这一问题。历史很快证实了范蠡的论断。范蠡与文种的两种结局,说明了隐在人生中的价值所在。无论作为仕者还是隐者,范蠡无疑都是历史上少有的成功者。范蠡的一再成功表明了,人类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不是土地,也不是权势,而是人的智慧、人的韬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范蠡被迫弃政从农从商,又实是古代士大夫们的一种悲剧,古代智慧和谋略的一种悲剧。......
2023-08-30
使楚国衰弱的头号“功臣”,当然非佞臣费无极莫属。赶走太子建,害死伍员父兄后,费无极为了除掉政敌,于鲁昭公二十七年,又精心策划了一起“郤宛之难”。可以制造“罪证”。郤宛之难,引起了国人的愤慨。阖庐采用伍员之计,楚军果然是倾巢出动,在吴国三支部队的轮番侵扰下:“楚于是乎始病。”伍员此计的精髓在一个“更”字上。本来劳师出征,是我劳敌逸之事,但用了一“更法”,情形就不同了。......
2023-08-30
郑国的君主之所以能在春秋之初捷足先登霸主的擂台,荣膺“小霸”之称号,担当起揭开春秋霸业序幕的历史使命,这与西周末年史伯的预言有很大的关系。他于是去向素负远见卓识盛名的史伯讨教。接着郑桓公向史伯询问天下大事,史伯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西周将于三年之内弊败,继之而兴的将是齐、晋、秦、楚。史伯的预见,使得郑桓公提前一步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及时地将郑国民众从关中地区迁到河济之南。......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