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春秋韬略:大国衰落,仇恨终得泄

春秋韬略:大国衰落,仇恨终得泄

【摘要】:一个大国的衰落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自巫臣兴吴,楚国的危机一天天加深。遂率所统五千人马进击子常之部,楚军大败,子常逃至郑国。伍员逃离楚国到此次带着吴军杀回来,前后经过了十九年,而此时杀他父兄的两个仇人楚平王和费无极皆已作古。于是只得掘出楚平王之尸,鞭之三百,以泄这十九年来一直积聚在胸中的仇恨。

一个大国的衰落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自巫臣兴吴,楚国的危机一天天加深。楚国在楚灵王时,便开始走下坡路。楚灵王背弃了楚庄王的武德精神,完全凭欺诈诡计来逞一时之能,他召蔡灵侯,又设伏甲杀了蔡灵侯即是一例。叔向曾就此事的恶果精辟地论述为:“不信以幸,不可再也。”(《左传·昭公十一年》)的确,观楚灵王时的楚国,“仅自完也,以持(守)其世而已”。(叔孙昭子语,见《左传·昭公十九年》)

楚平王用佞臣费无极,将伍员、伯嚭赶到敌国吴国,从而为楚国的危亡种下了祸根。

楚平王死,楚昭王立,令尹子常当政,因贪求蔡昭侯的佩玉和皮衣,唐成王的肃爽马,将他们分别囚禁于楚三年,以致蔡侯回国渡汉水时,沉玉水中,发誓道:“我要是再渡汉水往南,有大河为证!”

为雪在楚被囚之耻,蔡侯四处活动,他先送儿子元入晋为人质,请求伐楚,不成。于是又送质子乾于吴,并与唐侯联合助吴伐楚。

鲁定公四年(前506),吴军由淮水乘舟而上,到蔡国之境舍舟登陆向南,与楚军夹汉水对峙。楚左司马沈尹戌向令尹子常建议:“您率军与吴在汉水周旋,我绕至吴军的后面发方城以外的楚军毁掉在淮水中的吴军船只,再掉头断绝吴军的退路,然后我们从前后两面夹击,一定能大获全胜。”

沈尹戌与子常商量好后,便分头行动。如果楚军能照此计划行事,吴、楚谁胜谁负还难以料定。但子常怕左司马抢了功劳,待其一离开,在楚大夫史皇的怂恿下率楚军渡过汉水急战,三战皆败北。

这一年十一月,吴楚两军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东北)对阵,阖庐弟夫概王请求出战,未被允许。夫概王认为臣子只要按义行事,可以不待君命。遂率所统五千人马进击子常之部,楚军大败,子常逃至郑国

吴军乘胜追逐楚军至清发(水名,在今湖北省安陆市西八十里石门山下)时,夫概王止住了吴军的追击,说:“困兽犹斗,何况人呢?楚军知道不免一死,便会同我拼死决战,这将对我不利。我们不如放慢追击的速度,让楚军觉得有时间渡河,这样先开始渡河的楚军知道过河可以免死,后渡河的楚军必羡慕先渡河的。如此一来,楚军只顾逃命,便丧失了斗志,然后我们可伺其半济而出击。”

生与死,在战争中往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置之于死地,未必就死;留出一线生机,也未必可生。韩信背水、项羽沉舟,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著名战例。《尉缭子·制谈第三》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一贼仗剑击于市,市人见之纷纷逃避,不是市人都不如贼,而是“必死”与“必生”这两种精神不能相较量。《吴子兵法·励士第六》也举了一个相似的例子,一亡命徒隐伏旷野,上千人追捕他,然而没有一个追捕者不是在瞻前顾后,这是因为害怕亡命徒会突然跳出来伤害自己。所以一人拼命,能使上千人害怕。

追击逃敌,围困敌师,也说明了此理。为了减少己方的损失,也往往采用不置敌于死地的战术,《孙子·军争》云:“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让敌人在本能的求生中丧失斗志,成为一盘散沙,从而更能达到消灭敌人之目的,故《吴子·治兵第三》亦云:“必死则生,幸生则死。”

不追击穷寇,是为了不使自己蒙受更大的损失。但若为了需求,不留下后患,又必须一追到底时,就不能放松半点。毛泽东的“宜将胜勇追穷寇”思想,就是根据当时的特定情形而提出来的。因此对穷寇是否追逼,则当视具体情形而定。

夫概王“放楚军一马”,有可能使“困兽犹斗”的楚军,顷刻成了争渡求生的乌合之众,夫概王抓住机会发动攻击,使楚军死伤无数,血染清发,正像吴子所说的那样“幸生则死”,渡过清发之后,吴军五战五捷,一举占领了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只带着他的妹妹季芈逃出。

伍员逃离楚国到此次带着吴军杀回来,前后经过了十九年,而此时杀他父兄的两个仇人楚平王和费无极皆已作古。于是只得掘出楚平王之尸,鞭之三百,以泄这十九年来一直积聚在胸中的仇恨。

伍员曾在逃离楚国时对他的好友楚大夫申包胥说:“我必覆灭楚国!”

申包胥回答说:“您努力去做吧,您能灭楚,我必兴之!”

至吴军占领郢都,楚昭王逃到随国后,申包胥便去了秦国为楚乞师,他对秦哀公晓以吴灭楚对秦不利的道理,没想到秦哀公婉言拒绝,他要申包胥就馆静候,申包胥回答说:“寡君逃亡草莽之中,没有一个安身之地,我怎敢有片刻的休息呢?”于是靠着庭墙而哭,七天七夜,滴水不进,哭声不绝于耳。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秦哀公终被感化,叹道:“楚虽无道,有此忠臣,能不存乎?”

于是对申包胥吟诵秦诗《无衣》: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

与子偕行!

申包胥知秦哀公已决定出兵援楚,顿首九次后便瘫坐于地。

秦师一出,立即将吴军赶出了楚境,捷足先回吴国的夫概王自立为王,被阖庐击败后逃到了楚国。楚因惧怕吴军卷土重来,只得迁都至鄀(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

阖庐之时的吴国,用伍员、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霸道之业,可谓如火如荼。

然而,就在吴国得意四方之时,它的近邻越国已在悄悄兴起。吴军在楚时,越国就曾偷偷摸进过吴国的后院。吴开始感到,要想继续霸业,就必须搬掉眼前这块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