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看准这一时机,听从管仲的建议,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借联合中原各国驱逐夷狄势力之机,达到号令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尊王”只是一种手段,霸权才是齐桓公要达到的目的。一件“尊王”的外衣,便使得一切不合理变得“合理”起来。于是齐桓公“尊王”喊得愈响,他的霸业就愈盛,王权自然也就愈衰。“尊王”,真可谓是历史上最大的骗局、最大的谎言!“尊王”,更是大韬略!......
2023-08-30
楚庄王于邲之战的当年冬季,乘胜讨伐宋的附庸国——萧(今安徽省萧县),宋大夫华椒率蔡军援萧。萧俘获了楚国的熊相宜僚和公子丙。楚庄王赶紧派使者对萧人说:“不要杀他们,我将退师。”萧人不听,遂将两人杀害。楚庄王一怒之下,率大军灭了萧国。
灭了萧国后,楚庄王马不停蹄地着手伐宋一事。为了挑起事端,激起国人对宋的愤怒,他故意派宋之旧仇申舟聘于齐。早在鲁文公十年(前617)宋公从楚穆王田猎时,因宋公违命,时任楚左司马的申舟用笞击宋公御者的办法以示对宋公的惩罚。当时就有人对申舟说过“国君不可侮”,申舟认为“岂敢惜死以弃官职”。时过二十多年,厄运果然降临在申舟的头上,因出使齐国必经宋国,且庄王令申舟过其境时不许借道,这无疑是要申舟再侮辱一次宋国。
申舟知此行必死,故在把儿子申犀托付给楚庄王之后才衔命而去。经过宋国时,被宋人拦住,宋大夫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借道,这是视我之国土如楚之边邑。视我国为边邑,就是亡国。杀了楚的使者,楚必来伐我,伐我也是亡国,反正一样都是亡国。”于是杀了申舟。
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后,投袂而起,不及纳履就冲出王宫,随从追到寝宫的前庭才送上靴子,追到寝宫门外才递上佩剑,追到大街上才让他坐上车子。
看到楚庄王这一连串表现怒态的动作,不禁令人顿生疑惑:以楚庄王之智,应当会料到申舟被宋杀害的结果。他有意派宋的仇人过宋,又不准借道,显然他要的就是用一人之命来换取伐宋之口实。他在申舟出使前就对申舟许下诺言:“杀汝,我伐之。”可见,他并没有把申舟的性命看得怎么重要。可他听到申舟遇害的消息时,为何要做出那投袂而起,履、剑、车后及之极度愤怒的模样呢?
往深处一想,疑云顿释。楚庄王这种不惜以臣命挑起事端的做法,既不光彩也不道德,然而他不能让臣民洞悉到这点。为了迷惑国人的视线,他同时又派了公子冯聘于晋,也不向必经之国郑国借道,由于郑新附楚,故公子冯不会被害。这样不借道于郑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不借道于宋的真实意图,使目的不单一地显露出来。当听到臣子遭难后,庄王所表演的那出极示怒态的戏,这又可以给人以假象,以为他这个君主是多么看重臣子的生命,让臣民和死难者的家属感到有这样的君主岂不是一种幸运!
要臣民为自己去送死,又要臣民对自己感激涕零,这就是所谓的君人之术吧?
获得了出师的理由之后,楚庄王于是年九月发兵围宋。宋派使者至晋告急,晋景公欲起兵援宋,大夫伯宗劝阻道:“楚正强盛,晋不可与之争锋。然而宋为晋之盟国,若见死不救,晋今后无以号令诸侯。为了稳住宋国不降楚,看来只有派解扬去宋,要他瞒骗宋人说,晋师已全部出发,就要赶到了。”
晋大夫解扬使宋过郑时,被郑人俘获交给了楚人,楚庄王以重金为诱饵,要解扬告诉宋国晋军不会来了。解扬开始拒不答应,后在再三的劝诱下才答应下来。当楚人让解扬登上楼车向宋军喊话时,解扬却向宋军传达的是晋军即到的消息。楚庄王闻讯大怒,要杀了解扬,他派使者斥责解扬:“你既然答应了的事,却为何不遵守诺言?不是我们不讲信用,而是你抛弃了它,现在赶快接受惩罚吧!”
解扬辩解道:“我听说,君主能制命叫义,臣子能奉命叫信,欲为义者不行两信,欲为信者不受二命。可见,君子贿赂臣子就是不知命!受命而出,宁死不废命的忠臣,难道是用钱财可以贿赂得了的吗?臣之所以当时许诺君主,是想借此机会来完成我君的使命,既然死能完成君命,这是为臣的福分。寡君有信臣,下臣死得其所,还有什么别的追求呢?”
楚庄王见解扬临死不乱方寸,言辞有理,确实是位难得的壮士,杀了可惜,便把解扬给放了。
宋军因得到解扬的报告,士气受到鼓舞,楚军围攻宋都,历时九月不能下,楚庄王于是打算撤围罢兵。这时申舟之子申犀叩首庄王马前:“臣父明知会死,也不敢废弃王命,可王现在要抛弃诺言了!”
庄王一时语塞,为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在一旁建议道:“修造房屋,开田种地,作久围之计,宋国终必听命。”
宋人听说楚军要筑屋种地,非常恐惧。宋大夫华元于是夜入楚师,登上楚军主帅子反的睡床,要挟道:“寡君派我将宋国的困境告诉你:敝邑已经在易子而食,析骨而炊!虽然如此,楚要想与宋订立屈辱亡国的城下之盟,我们决不会答应。请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将唯命是从。”
子反不得已与华元私盟,许诺退师,并禀告了楚庄王。庄王佩服华元的大智大勇,感叹道:“君子哉!”于是退师与宋讲和,以华元为人质,盟誓罢兵而去。
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在其后期,崇尚武德,不争一地之得失的做法,频频得到中原诸侯和君子们的称道,楚国再也不是被人不屑的蛮夷,而成为继齐桓、晋文之后,中原的真正霸主了。
有关春秋韬略的文章
齐桓公看准这一时机,听从管仲的建议,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借联合中原各国驱逐夷狄势力之机,达到号令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尊王”只是一种手段,霸权才是齐桓公要达到的目的。一件“尊王”的外衣,便使得一切不合理变得“合理”起来。于是齐桓公“尊王”喊得愈响,他的霸业就愈盛,王权自然也就愈衰。“尊王”,真可谓是历史上最大的骗局、最大的谎言!“尊王”,更是大韬略!......
2023-08-30
从诗言志中不仅能窥探出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亦能从中洞晓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我们知道《诗经》里的十五《国风》是各国的地方乐调,这里的言志者不是以个体而是以一个国家的整体出现的。因此,善观者便可从这些诗的情趣的雅俗、格调的高下、器度的宽狭、旨意的远近中看出其各自不同的前景。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即季札)聘鲁,请观于周乐。自《郐风》以下再未作弹评了。......
2023-08-30
萨顿假说揭示性状背后的真相关于真理,其实最早应该都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萨顿观察的对象是蝗虫细胞。文章末尾提出假说,认为染色体携带遗传单位,而遗传单位在性细胞的染色体分裂时的行为就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物质基础。确实,萨顿提出的假说在当时并没被多数人认同。......
2024-07-06
如果说庆父还只是乱乱鲁国“公室”,那么“三桓”则是从根本上架空和削弱鲁国“公室”,让它名存实亡了。“三桓”立稳足跟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与“公室”争夺的斗争。三分公室,表明鲁国“公室”在与“私家”斗争中的全面失败。鲁国人民从此只向三家交纳,再由三家转向“公室”进献,这就是所谓的“四分公室”。可见,没有民众的拥护,面对着步步紧逼的“三桓”,鲁国“公室”只能是一筹莫展。......
2023-08-30
诗以言志,古人们赋予诗的这种功能和使命,正为那时的谋略家们提供了一扇窥视对手心底隐秘的窗口。赵文子对郑伯说:“这七位大夫皆尚武力,请他们赋诗来表达国君对他们的恩赐之情,我也可以从中观察这七位大夫的志向。”子西赋《诗经·小雅·黍苗》之四章:“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2023-08-30
宣伯知道,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仅凭叔孙氏一家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扳倒季、孟二家的。出师前,宣伯又唆使穆姜像先前那样命令成公去掉季、孟二子。不过,宣伯将去不去掉季、孟二子,与鲁国的去从、晋国的霸业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对于刚刚得志于鄢陵、欲乘势扩大威望和影响的晋国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宣伯谋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023-08-30
纵观近三百年的春秋史,可以说是一部霸权的兴衰史。齐桓公去了,晋文公去了,楚庄王也去了,霸权在经历了它辉煌的年代后,也迎来了它衰败的末日,日渐专权的卿、大夫们,便成了它的掘墓人。诸侯们在为旧势力掘墓时,也“培养”和“选择”了自己的掘墓人,这些或许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然而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它从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23-08-30
蹇叔对随军的儿子说:“晋人必在殽山袭击秦师,殽山有二陵,南陵为夏后皋之墓,北陵为文王避雨之地,你一定死在这两陵间,让我就在那里去收拾你的尸骨吧!”这说明锦囊妙计若无人采纳,也无异于粪土瓦砾。弦高急中生智,使毫无防备的郑国免遭了覆顶之灾。这年的四月,晋军在殽山一带截击秦军,俘获了孟明、西乞、白乙等将领。故秦穆公虽有殽之役的耻辱,亦有后来渡河焚舟,封殽尸而还的雪耻之功。......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