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遭受暴力恐怖袭击的现实威胁巨大,反恐斗争面临严重挑战。目前,“东突”恐怖组织攻击目标的趋势是向新疆以外地区延伸。这些人员是广州面临的重要的“存在型”恐怖主义威胁,一旦他们制造恐怖袭击,将非常专业并造成很大危害。......
2023-07-28
晋国见郑国被楚围攻,派荀林父统领三军救郑。至黄河边时,听到了郑已与楚讲和的消息,荀林父打算班师而还,他对属下说:“待楚师回去后再兴兵伐郑,不为迟。”可见他并不想与强楚直接交锋。
上军统帅士会也极力拥护这一决定,他进一步分析道:“我听说用兵,观隙而动。德、行、政、事、典、礼合乎其道,不可敌也。楚君讨郑,怒其背约而哀其卑辞,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去年入陈,今年入郑,民不疲劳,国无痛怨,政有常法。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将士辑睦,各行其是,互不干犯。军之政教不待约敕号令而自备,军中百官各司其职,能用法典。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贵贱有等,礼不失顺。其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怎么可以为敌呢?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这可以说是士会对楚为何能在后来的邲之战中获胜的超前总结。
中军副帅先縠却反对道:“这样不行。晋之所以能称霸,是军队勇武、群臣尽力的结果。今天失去了郑国,不可谓力;有敌而不战,不可谓武。由我失霸,不如战死。况且已整师而出,闻强敌而退,非大丈夫之为。始受命为军队统帅,结果干出非大丈夫所为之事,只有诸公能这样,我不能也。”于是擅自率己所统之部渡过黄河。
韩厥对荀林父说:“先縠率偏师陷敌阵,你的罪过大了。身为元帅,师不用命,是谁的过错?失去属国郑又丧亡了军队,为罪已重,不如进军,罪由大家一起来分担,这样不是更好吗?”
荀林父不得已率师渡河。
楚庄王听说晋师过了黄河,便准备饮马黄河后返回楚国,他也不想与晋争锋。近臣伍参请战,令尹孙叔敖呵斥道:“去年入陈,今年入郑,我们不是无仗可打。如果此战不捷,你伍参的肉够吃吗?”
伍参以牙还牙:“如果作战胜利,你孙叔敖就只能算是一个无谋之人了;如果不胜,我伍参之肉将在晋军,你能吃得上吗?”
令尹孙叔敖对伍参未加理会,令战车掉头南向。伍参仍不甘心,继续向庄王进言:“晋国荀林父新任政,尚不能专断。其副帅先縠刚愎自用,不听调遣。其三军三帅各行其是,群龙无首,士兵们也不知听谁的。此次交锋,晋军必败。况且以君避臣,回去将对国人如何交代?”
楚庄王的心病就在这里,不幸被伍参言中,本不想与强晋作战,看来还是不得不应战。于是令孙叔敖车辕北向,驻军于管(今河南省郑州市境),等待晋军前来决战。
刚刚降楚的郑国,见晋军来了,立即派使者郑皇戌到晋军那里表白:“郑国被迫从楚,是为存社稷之故,其实我们对晋不敢有二心。现在楚军因屡胜而有骄气,且久暴师于外,士卒疲劳,又不设备,楚军必败无疑。”
先縠听郑使如此说,更坚定了他与楚作战的信心:“败楚服郑,在此一举!”
还是栾书道出了郑人心中的隐秘:“郑劝我战,我胜就来服,不能就往从楚。以我之胜负来决定去从,故郑人之议不可从。”
荀首、赵朔同意栾书之议,赵括、赵同则支持先縠。由此看来,晋楚双方主帅在战前都无战胜对方的把握,想战胜对方,又怕万一失手,患得患失,迟疑不决,这时和与战的可能性都存在。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晋军内部的分歧更大,权力失控,战与不战争论不休,主帅荀林父又无威望统一部下的意见,不时出现部下所为与统帅的命令相悖的事情。故未战之前,晋军已自乱。晋军虽有士会、栾书、荀首、赵朔这些有见地的将领,也无法使晋军逃脱失败的命运。
本来,驻军管地后,楚庄王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以求和为上,这样既可不冒胜负难料的战争危险,又可不背以君避臣的不好名声,回去对国人有个交代。于是他先后两次派人出使晋师,晋人也同意了,并且双方约定了会盟的时间。
然而,一切看来似可避免的战争却在两名泄私愤的晋军将领的挑拨下变成了现实。
晋将魏锜求公族不成,赵旃贪卿位未得,两人一直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晋国。此次见晋楚和盟在即,便力争出任与楚讲和的使者,其实是想陷晋军于战败之地。结果是以媾和者的身份出使,却以挑战者的面目出现,从而激起楚军大怒而全线出击。
就在这两位揣着个人的目的主动出使楚师时,郤克曾英明断言:“二位抱私怨者去了,如果我军不作防备,必败。”
先縠却说:“郑人来劝战,不敢听从;楚人求和,不能相好。出兵作战没有统一的命令,多备有何用?”
士会提醒道:“还是防备一下为好。如果那两位激怒了楚师出战,我等丧师就无日了。若楚无恶意,我们设防备也不损害和好;若楚以恶来,有备就不会失败。”
先縠不愿设防,故遇敌先败;士会设伏兵七处,故所统上军不败;赵婴齐所属之部先准备了渡河的船只,故战败后能先渡河撤走。
值得一提的是,在兵戈相接的实战中,我们看到了充满着许多智慧和谋略的个人故事,这些虽然难以左右和影响整个战局,但对我们仍有所裨益。
向晋军挑战的三位楚军勇士许伯、乐伯和摄叔,在众多晋军的追逐下,立即陷入了绝境:乐伯的箭袋里只剩下最后一支箭,如果用它来射杀追赶的晋军,显然已无济于事。正在危难之际,战车的正前方出现了一只飞奔的麋,乐伯灵机一动,他想就用这支箭来向晋军显示一下自己高超的射技吧!于是,他引弓放箭,只见麋应声倒下,当即死亡。当车趋近时,可以看到箭是从麋背而入,而直抵麋的心脏。摄叔赶紧下车捡起死麋奉献给领兵赶来的鲍癸,谦恭地说道:“因为还不到一年里献兽的季节,故请原谅我现在冒昧地将这只麋送给您的从者作为膳食之用吧!”
鲍癸听到这里,马上制住了晋兵的追击,感慨地说:“其车左善射,其车右善辞,皆君子也。”
于是许伯等三人幸免得脱。
战斗打响后,晋军败溃。晋国逢大夫赶着战车,载着两个儿子逃命。在树林中他发现了弃车逃奔的晋将赵旃就在身后,赶紧告诫他的儿子们不要往后看。孰料他的两个儿子偏要往后看,而且还大声地喊:“赵将军就在后面!”逢大夫非常恼怒,命令两个儿子下车,指着眼前的一棵树说:“我将在这里来收你们的尸骨!”因为他的车不能载多人,不得不只载着赵将军逃走。第二天,逢大夫果然在那棵树下找到了两兄弟的尸首。
晋军将领荀首在溃退时得知儿子知罃被楚军俘虏了,于是率领他的族兵返回来救儿子,其所统下军也多跟随而来。这时魏锜为荀首驾车,荀首在射箭时,发现有好的箭便放进魏锜的箭袋里,魏锜怒斥道:“不求子、却爱箭,用董泽(今山西省闻喜县东)柳制作的箭,你用得完吗?”
荀首却说:“不得他人之子,我的儿子要得回来吗?这就是为什么我不用好箭乱射的缘故。”
旋即荀首果用好箭射杀了楚国的连尹襄老,将其尸体载在车上。又射伤了楚庄王的儿子公子縠臣,并将其俘获,俱载而归,后来荀首果用公子縠臣和连尹襄老之尸换回了知罃。
从荀首回师射杀连尹襄老和俘获庄王之子的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晋军在楚军的进击下,并非完全失去抵抗能力,晋军的惨败与主帅荀林父的一道“先济者有赏”的鼓励逃跑的命令不无关系。这促成了中军与下军争舟抢渡,“舟中之指(被砍断的欲攀缘上船者的手指)可掬”的惨状。战斗打到黄昏时,楚军进驻邲(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地,晋军余部夜里仍在抢渡黄河,折腾了整整一晚上。
邲之战后,潘党建议楚庄王将晋军将士的尸体堆在一起,封土以为“京(高丘)观”,并说:“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楚庄王道:“这些事不是你能知晓的。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诗经·周颂·时迈》说:‘武王把干戈收藏起来,把弓矢装进箭袋,追求美德,便得有天下。’所谓武,它有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等七个内容。如今我使两国弃尸荒野,这是残暴;炫耀武力来威胁诸侯,这是不戢兵;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怎得定功?违背民欲,民怎能安?无德而争诸侯,用什么来和众?乘人之危以为己利,拿什么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样,凭什么去告示子孙?古代明君做京观,是用来惩罚邪恶的。而现在晋无大罪,其民尽忠报君,我又靠什么来做京观呢?我此时应该做的,就是为楚国先君起宗庙,将服郑胜晋之事禀告先君而已。”
楚庄王于是在黄河边祭祀河神,作先君诸王之庙,告成事而还。
楚庄王不为京观,满口武德,打了胜仗,能反省自己的不足,能正确地评估对手的优点,这与之前趾高气扬,观兵成周、问鼎中原的楚庄王已有很大的区别。甚至较之城濮之战后,晋军大焚楚营的行径也文明得多。楚庄王指出武的宗旨是止戈,武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武的目的就是“不武(止戈)”,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到了战争的本质,并自觉地将这种认识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之中。庄王之所以具有这种胜不骄横、安能思危的长远眼光,是他在自己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前人和自己的经验教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正如邲之战前栾书对楚庄王所分析的那样:
“楚自克庸(前611年庄王灭庸)以来,其君无日不在治理国民而训导他们: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怠;在军事上无日不在整治军备,向军吏们告诫:胜之不可保,纣虽百胜而终无后。”
邲之战的胜利,正是对楚庄王这种清醒、戒惧、谨慎的一贯作风所给予的丰厚报酬。
有关春秋韬略的文章
广西遭受暴力恐怖袭击的现实威胁巨大,反恐斗争面临严重挑战。目前,“东突”恐怖组织攻击目标的趋势是向新疆以外地区延伸。这些人员是广州面临的重要的“存在型”恐怖主义威胁,一旦他们制造恐怖袭击,将非常专业并造成很大危害。......
2023-07-28
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晋魏锜求公族未得,而怒,欲败晋师。赵旃求卿未得,且怒于失楚之致师者。士季使巩朔、韩穿帅七覆于敖前,故上军不败。⑥参之肉其足食乎:言外之意即:若战而不胜,虽杀伍参不足以谢国人。听说晋军已经渡过黄河,楚庄王打算退兵,他的宠臣伍参主张迎战。......
2023-09-22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秋七月,晋师及齐国佐盟于爰娄54,使齐人归我汶阳之田55。......
2023-09-22
刑罚的作用是“诛恶以禁邪”,惩治恶人以禁止奸邪再作恶,才能在惩治之后防患于未然,惩前毖后是为了防止恶行再次滋长。强夺良家妻女极大地违背了理义道德,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而其中理义之核心则要求行善止恶。善心仁爱之举,被认为是君子之道,理义之准则。[34]以善心善行为行为之标准,止恶扬善,是理义所涵摄对人的要求。......
2023-08-12
医生啄木鸟闻讯赶来,问:“狮子大王,您怎么了?”啄木鸟把鹿骨给狮子看,说:“狮子大王,鹿骨已经安全地取出来,您的身子并无大碍,只要吃点东西就行了。”几天之后,狮子正在吃着鹿肉,见啄木鸟惊慌失措地飞到跟前,哀求道:“狮子大王,快救救我,老鹰正在追我!”其一,较好地刻画了角色的形象,啄木鸟的热忱助人,狮子的忘恩负义、狡猾奸诈。......
2023-08-04
如本篇第一句“虞师、晋师灭夏阳”是《春秋》经文中的一句,后面部分是《穀梁传》的传文。虞 君不但不听,而且自告奋勇愿出兵开路打头阵,帮助晋国攻下了虢邑夏阳。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选自《十三经注疏》本《春秋穀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因为虞国写在晋国之前,不可以不说师。夏阳一失,虞、虢两国都可占领了。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占领了虞国。......
2023-11-29
三日,蒙哥亲督诸军战于钓鱼城下。这日,蒙古东道军史天泽率部也到达钓鱼城参战。钓鱼城攻守战十分激烈,凭借强大的攻势,蒙军多次强行登城,如千户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邓州汉兵攻城,但因所部伤亡惨重,被迫退军。据《元史》本传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传、行状等所载,不少随蒙哥汗出征的将领战死于钓鱼城下,可见钓鱼城之战的酷烈及蒙军损失之严重。......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