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国的衰落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自巫臣兴吴,楚国的危机一天天加深。遂率所统五千人马进击子常之部,楚军大败,子常逃至郑国。伍员逃离楚国到此次带着吴军杀回来,前后经过了十九年,而此时杀他父兄的两个仇人楚平王和费无极皆已作古。于是只得掘出楚平王之尸,鞭之三百,以泄这十九年来一直积聚在胸中的仇恨。......
2023-08-30
楚国从一个蕞尔小国跻身于强国之林,以至耀兵王畿问鼎中原,其经过的历程也是漫长而艰辛的。
楚国在崛起之前,它的周边是一些被中原文化认同的姬姓小国。由于文化的关系,这些姬姓小国往往抱成一团来对付楚国,使楚国在最初的扩张征战中,常常难以得志逞意。楚国要想去逐鹿中原,就必须先制服、吞并这些姬姓小国。而要战胜这些姬姓小国,楚国在实践中已逐渐认识到,仅凭武力是不够的。
鲁桓公六年(前706)楚武王率兵前往伐随,随国派少师前来求和,斗伯比对楚王说:“我们不能得志于汉阳诸姬,其原因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常常是张三军、被甲兵、以武临之,使得他们因畏惧而齐心协力来抵御我们,这样我们就很难离间他们。汉东之国,随为大,而随一向高傲自得,看不起其他小国,小国于随也并不亲附,这正是我们楚国可以利用的。此次来求和的随国少师就是一个典型的狂妄自大的家伙,为了满足其自大的心理,我请求楚王藏其精锐,示之弱旅。”
楚大夫熊率且比担心道:“随国有季梁在,这恐怕不管用吧?”
斗伯比充满信心地说:“此次示弱是为将来计,它的作用在少师得志于其君时才会看到。”
楚武王采用了斗伯比的计谋,让少师满心欢喜地回去了。少师向随侯说,楚军不过是一支不堪一击的羸师弱旅,要求发兵出击,随侯正欲答应,季梁制止道:“楚故意向我展示其羸弱,这显然是诱我上钩,君主一定不要贸然行动!如今我国大臣谀美虚词,人民饥寒交迫,而君想逞志以快,这恐怕只能是凶多吉少。望君还是务力修政,亲结其他姬姓国家,如此才有可能免于祸患。”
随侯见季梁言之有理,于是照季梁之议,施民修政,友结诸侯。楚国见状,便未敢进一步采取行动。
到了鲁桓公八年(前704),随国少师得宠,斗伯比高兴地说道:“可以出征随国了,仇敌有了空子可钻,机不可失呀!”
这年的夏天,楚成王会诸侯于沈鹿(楚地,在今湖北省钟祥市东六十里),以黄、随两国未参加为由,一面派薳章责黄,一面亲率楚军伐随,进兵汉淮之间。
随国季梁建议先向楚国请服,这样可以一箭双雕,一是能懈怠敌军,二是若楚不应许能激怒随军。
少师对这种示弱的方法不同意,他对随侯说:“应当与楚速战,不然我们将失去战胜楚军的机会。”
随侯听从了少师的意见,率军前去御楚。季梁见交战不可避免,又建议道:“楚人尚左,其君必在左师。我们可以避开左师,先击其右师,由于右师没有精锐,一定会被击溃。这样偏师一败,就会带来楚军的全面崩溃。”
少师在一旁摇头否认:“不与楚王正面交战,怎么能谈得上真正的对敌呢?”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策面前,随侯一一听从了少师的败兵之计。少师提出要与楚速战,要正面迎战楚王,正是三年前楚向其示弱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也正是楚国静等了三年想要的结果。
随侯率军与楚战于速杞(随地,在今湖北省应山县城西),随师败绩。随侯遁走,少师被俘。
楚武王不仅采用了示弱懈敌之术,而且非常有耐心,在随国贤者季梁当道之际,便隐而不发,待其少师用宠,才实施出击。楚国在对付周边诸姬小国时,常用此法,屡屡奏效。
鲁桓公九年(前703),楚、巴与邓战交战,楚师先佯败而走,邓人不知是计,遣师急逐。旋即楚师回戈击其前,巴师尾追攻其后,将邓军打得大败。
鲁桓公十二年(前700),楚伐绞,驻兵绞国都城南门。楚大夫莫敖屈瑕设计:“绞国小且轻薄少谋,我们可以让采樵者不设防卫来引诱绞师逐利出击。”
楚王采用了此计,绞国的军队当天就俘获了楚军的采樵者三十人。第二天,绞军蜂拥争出城外追逐楚军的采樵者,于是楚军悄悄移师一部至绞国都城的北门,另遣一部埋伏在采樵者的山下。因楚军先驻扎在南门,故绞军遭遇伏击后纷纷逃向北门,此时早已恭候在北门的楚军迎头痛击绞军,迫使绞国不得已与楚订立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楚国这种以强示弱、诱敌中计的谋略,在我国古代的战争中不乏其例。公元前302年,魏、赵攻韩,齐国发兵救韩。齐国军师孙膑向大将田忌建议,与魏交锋中佯败示弱,退却中以减少炉灶的方法使魏将庞涓判断失误,以为齐军士兵大量逃亡,战斗力锐减,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率轻骑冒进,最后兵败马陵。
示弱,往往是强者攻击弱者时采用的一种战术。《百战奇法·强战》云:“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而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法曰:能而示之不能。”
楚国正是凭借它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一一制服和并吞了周边的诸姬小国。在经历了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的开疆拓土的扩张之后,楚国已是一个立于江汉流域的赫然大国。尤其是楚成王之世,与齐桓对峙于汉水,与宋襄争战于泓水,与晋文周旋于城濮,这些说明了楚国已逐渐具备了争霸的势力,为后来楚庄王的“一鸣惊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关春秋韬略的文章
一个大国的衰落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自巫臣兴吴,楚国的危机一天天加深。遂率所统五千人马进击子常之部,楚军大败,子常逃至郑国。伍员逃离楚国到此次带着吴军杀回来,前后经过了十九年,而此时杀他父兄的两个仇人楚平王和费无极皆已作古。于是只得掘出楚平王之尸,鞭之三百,以泄这十九年来一直积聚在胸中的仇恨。......
2023-08-30
庄公死后桓公即位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石碏知道,自己没有能力除掉州吁,州吁若待在国内,他人也一时很难把他怎么样,只有设法将他支出卫境,然后再假手于人,除掉州吁就有望了。石碏灭州吁和石厚,实际上用了两计:一是“调虎离山”,一是“假手于人”。于是假他人之手便不可避免地成为下一步计划了。而可喜的是,老谋深算的石碏最终都做到了。......
2023-08-30
能轻易得到的东西,也是会轻易失去的东西;不花多大代价的东西,往往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东西。与一个自己尚不能征服的,且比自己还强大的、一直野心勃勃地想来中原做霸主的楚国谋求对自己霸业的支持,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既不现实,也很危险。对于守信用这一点,宋襄公是从来不马虎的。可是他的“盟友”楚成王向来是马虎的,这次也并未对他开恩例外。......
2023-08-30
蹇叔对随军的儿子说:“晋人必在殽山袭击秦师,殽山有二陵,南陵为夏后皋之墓,北陵为文王避雨之地,你一定死在这两陵间,让我就在那里去收拾你的尸骨吧!”这说明锦囊妙计若无人采纳,也无异于粪土瓦砾。弦高急中生智,使毫无防备的郑国免遭了覆顶之灾。这年的四月,晋军在殽山一带截击秦军,俘获了孟明、西乞、白乙等将领。故秦穆公虽有殽之役的耻辱,亦有后来渡河焚舟,封殽尸而还的雪耻之功。......
2023-08-30
纵观近三百年的春秋史,可以说是一部霸权的兴衰史。齐桓公去了,晋文公去了,楚庄王也去了,霸权在经历了它辉煌的年代后,也迎来了它衰败的末日,日渐专权的卿、大夫们,便成了它的掘墓人。诸侯们在为旧势力掘墓时,也“培养”和“选择”了自己的掘墓人,这些或许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然而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它从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23-08-30
能钓到整整一个封国的,当然不是太公手中的那根三尺鱼竿,而只能是太公胸中的那根智慧之竿。有的确实是未遇上“周西伯”,有的恐怕是缺乏太公这样的“垂钓智慧”,其所怀之“才”,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之才了。太公由垂钓入仕,凭智谋兴周,从一个渭河之滨的老叟一跃为东海之滨的封君。齐国的出现,无疑是人的谋略智慧结出的硕果。太公至国后,垂钓的智慧亦用于治国之中。......
2023-08-30
楚国最初的做法: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第一次召集会盟,共有五个诸侯国参与,齐、宋、陈、蔡、邾。蔡国加入齐国联盟,显然对楚国最为不利。所以楚国要出手教训蔡国,迫使蔡国退出联盟,并且也给那些相邻的小国提出警告,以后不许跟齐国套近乎。同样,楚国攻打郑国的理由,也有故意找碴的嫌疑。第二件,楚国派人访问了鲁国。楚国取得了征伐权,但是并没有取消楚王的称呼,等于把周王忽悠了一次。......
2023-10-31
孔子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通达权变的思想中,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毋必毋固”,即不绝对肯定什么,也不拘泥固执什么。孔子还将这种思想进一步提炼成四个字:毋必毋固。这种“毋必毋固”的观点显然已含有对任何外在权威的否定,这与孔子一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这正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