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楚国春秋韬略:智取江汉诸姬,成就巨大赫然大国

楚国春秋韬略:智取江汉诸姬,成就巨大赫然大国

【摘要】:而要战胜这些姬姓小国,楚国在实践中已逐渐认识到,仅凭武力是不够的。楚国见状,便未敢进一步采取行动。楚国正是凭借它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一一制服和并吞了周边的诸姬小国。在经历了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的开疆拓土的扩张之后,楚国已是一个立于江汉流域的赫然大国。

楚国从一个蕞尔小国跻身于强国之林,以至耀兵王畿问鼎中原,其经过的历程也是漫长而艰辛的。

楚国在崛起之前,它的周边是一些被中原文化认同的姬姓小国。由于文化的关系,这些姬姓小国往往抱成一团来对付楚国,使楚国在最初的扩张征战中,常常难以得志逞意。楚国要想去逐鹿中原,就必须先制服、吞并这些姬姓小国。而要战胜这些姬姓小国,楚国在实践中已逐渐认识到,仅凭武力是不够的。

鲁桓公六年(前706)楚武王率兵前往伐随,随国派少师前来求和,斗伯比对楚王说:“我们不能得志于汉阳诸姬,其原因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常常是张三军、被甲兵、以武临之,使得他们因畏惧而齐心协力来抵御我们,这样我们就很难离间他们。汉东之国,随为大,而随一向高傲自得,看不起其他小国,小国于随也并不亲附,这正是我们楚国可以利用的。此次来求和的随国少师就是一个典型的狂妄自大的家伙,为了满足其自大的心理,我请求楚王藏其精锐,示之弱旅。”

楚大夫熊率且比担心道:“随国有季梁在,这恐怕不管用吧?”

斗伯比充满信心地说:“此次示弱是为将来计,它的作用在少师得志于其君时才会看到。”

楚武王采用了斗伯比的计谋,让少师满心欢喜地回去了。少师向随侯说,楚军不过是一支不堪一击的羸师弱旅,要求发兵出击,随侯正欲答应,季梁制止道:“楚故意向我展示其羸弱,这显然是诱我上钩,君主一定不要贸然行动!如今我国大臣谀美虚词,人民饥寒交迫,而君想逞志以快,这恐怕只能是凶多吉少。望君还是务力修政,亲结其他姬姓国家,如此才有可能免于祸患。”

随侯见季梁言之有理,于是照季梁之议,施民修政,友结诸侯。楚国见状,便未敢进一步采取行动。

到了鲁桓公八年(前704),随国少师得宠,斗伯比高兴地说道:“可以出征随国了,仇敌有了空子可钻,机不可失呀!”

这年的夏天,楚成王会诸侯于沈鹿(楚地,在今湖北省钟祥市东六十里),以黄、随两国未参加为由,一面派薳章责黄,一面亲率楚军伐随,进兵汉淮之间。

随国季梁建议先向楚国请服,这样可以一箭双雕,一是能懈怠敌军,二是若楚不应许能激怒随军。

少师对这种示弱的方法不同意,他对随侯说:“应当与楚速战,不然我们将失去战胜楚军的机会。”

随侯听从了少师的意见,率军前去御楚。季梁见交战不可避免,又建议道:“楚人尚左,其君必在左师。我们可以避开左师,先击其右师,由于右师没有精锐,一定会被击溃。这样偏师一败,就会带来楚军的全面崩溃。”

少师在一旁摇头否认:“不与楚王正面交战,怎么能谈得上真正的对敌呢?”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策面前,随侯一一听从了少师的败兵之计。少师提出要与楚速战,要正面迎战楚王,正是三年前楚向其示弱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也正是楚国静等了三年想要的结果。

随侯率军与楚战于速杞(随地,在今湖北省应山县城西),随师败绩。随侯遁走,少师被俘。

楚武王不仅采用了示弱懈敌之术,而且非常有耐心,在随国贤者季梁当道之际,便隐而不发,待其少师用宠,才实施出击。楚国在对付周边诸姬小国时,常用此法,屡屡奏效。

鲁桓公九年(前703),楚、巴与邓战交战,楚师先佯败而走,邓人不知是计,遣师急逐。旋即楚师回戈击其前,巴师尾追攻其后,将邓军打得大败。

鲁桓公十二年(前700),楚伐绞,驻兵绞国都城南门。楚大夫莫敖屈瑕设计:“绞国小且轻薄少谋,我们可以让采樵者不设防卫来引诱绞师逐利出击。”

楚王采用了此计,绞国的军队当天就俘获了楚军的采樵者三十人。第二天,绞军蜂拥争出城外追逐楚军的采樵者,于是楚军悄悄移师一部至绞国都城的北门,另遣一部埋伏在采樵者的山下。因楚军先驻扎在南门,故绞军遭遇伏击后纷纷逃向北门,此时早已恭候在北门的楚军迎头痛击绞军,迫使绞国不得已与楚订立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楚国这种以强示弱、诱敌中计的谋略,在我国古代的战争中不乏其例。公元前302年,魏、赵攻韩,齐国发兵救韩。齐国军师孙膑向大将田忌建议,与魏交锋中佯败示弱,退却中以减少炉灶的方法使魏将庞涓判断失误,以为齐军士兵大量逃亡,战斗力锐减,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率轻骑冒进,最后兵败马陵。

示弱,往往是强者攻击弱者时采用的一种战术。《百战奇法·强战》云:“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而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法曰:能而示之不能。”

楚国正是凭借它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一一制服和并吞了周边的诸姬小国。在经历了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的开疆拓土的扩张之后,楚国已是一个立于江汉流域的赫然大国。尤其是楚成王之世,与齐桓对峙于汉水,与宋襄争战于泓水,与晋文周旋于城濮,这些说明了楚国已逐渐具备了争霸的势力,为后来楚庄王的“一鸣惊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