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桓公跃登霸台亮相前,必得有人为之击鼓奏乐,拉开序幕。齐僖公之子齐襄公继位后,郑国发生了内乱。郑庄公死后,大臣祭仲开始专权。齐襄公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开始插手郑国的内部事务。只是由于齐襄公内行不修,言而不信,又暴虐残忍,诛杀不当,从而延缓了齐国称霸的行程。......
2023-08-30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讲究人为,也强调机遇。秦穆公精心策划,屡叩东关,可谓殚心竭力矣。但此时东边晋国的势力如日中天,晋文公所创的霸业尚有赵衰、先轸等人的拱卫,其根基仍坚如磐石。秦欲东进,难于上青天。穆公图霸中原,时机还不成熟,倘若秦穆公不改变策略,照此一条路走下去,那么他将没有什么建树了。
于是,秦穆公开始把目光从热闹的中原转向清冷的西方,这是一种痛苦的决定,亦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早在秦襄公之时,周平王因襄公护驾东迁有功,不仅赐其诸侯之爵位,还给予他岐山以西的广大地盘。他对襄公说:“西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如果能逐出西戎,就占有其地。”
终襄公之时,秦伐戎至岐。
西戎在先秦时十分活跃,它构成了对中原的巨大威胁,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就是西戎的侵扰所致。平王把踏平西戎的任务交给秦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就在秦穆公大举东征之时,戎王慕穆公之贤名,派由余访秦。由余祖先原为晋国人,后逃入西戎,故对中原文化颇多了解。秦穆公为了向西戎展示秦国的强大,带着由余参观了屋宇宫殿、粮仓积蓄。不料参观后由余却感叹道:“此若使鬼为之,则劳神矣。若使人为之,则苦民矣。”
秦穆公好奇地问由余:“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还不时动乱,而如今戎夷无此,凭什么去治理民众呢?”
由余讥笑道:“这就是中国为何动乱的原因!从上圣黄帝作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上借法度之威责督于下,下则以仁义之德怨望于上,上下交争,钩心斗角,最终导致动乱不宁。至于戎夷则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用什么去治理民众,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
穆公听了由余的这番议论,退下问内史寥:“我听说邻国有圣人,这是国家的忧患。由余贤能,是我的心腹之疾,我将怎么办呢?”
内史寥回答说:“戎王地处僻远,从未听过中国的音乐,您可以向戎王馈赠一些女乐,用以夺其心志。并且向戎王请求延长由余在秦的时间,从而疏远他们的关系。我们呢,留住由余迟迟不遣,以耽误他回戎的日期,这样戎王必然责怪,引起他对由余的怀疑。君臣一旦出现隔阂,就有可能为我所利用。况且戎王一定喜好女乐,势必怠于政事,如此,西戎就危亡无日了。”
秦穆公经此点拨,忧虑全无,高兴地说道:“就这么办好了!”
于是穆公一面天天与由余传器而食,慢慢理论西戎之地形与兵势,一面遣内史寥率女乐访问西戎。戎王果然十分欢喜,终年不返女乐。
由余回戎后,见戎王沉湎女乐,不理政务,屡谏无效,心中开始郁郁不欢。穆公见时机成熟,多次暗中派人动员由余来秦。由余见戎王已胸无大志,不可能再有什么建树,终于答应了秦国的要求。
在对付强悍而少有心计的对手时,从内部瓦解敌人的方法往往比从外部猛打强攻更能奏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时,走投无路的刘邦也采用了陈平所设的类似之计,他当时派人四处散布项羽属下的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人因自居功多,不能裂地为王,欲与汉为一的谣言,从而引起了项羽的猜疑与不信任。一次项羽派使者至汉,陈平以太牢具举进,见使者佯惊道:“吾以为亚父(范增)使,乃项王使!”于是撤去太牢具,更以恶草(粗)具。楚使归报项王,项王又疑起亚父来。当时亚父要项羽速下荥阳城,项王不信,对亚父之议置之不理。亚父见己被疑,愤怒道:“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遂解甲而去。后来汉高祖刘邦回忆起这些往事,评说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百战奇法·间战》云:“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
秦穆公在内史寥的帮助下,施展了一出离间敌国君臣的计谋,终于从西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从而对西戎之众寡、虚实、动静了如指掌,为秦国扫平西戎铺平了道路。《史记·秦本纪》载:“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用由余,霸西戎,不仅使周平王托付给秦国的使命在秦穆公之时得以实现,而且使秦国从此解除了后顾之忧。向西,表面上看是一种退,实际上是为进积蓄着能量。秦穆公的子孙们之所以后来能高屋建瓴,浩荡东下,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这种巨大能量的释放,莫不溯源于穆公此时向西拓展为秦国所做的积聚。
历史就是这样告诉了我们:明智的后退,往往也是一种进攻。退,亦是一种英雄本色。
有关春秋韬略的文章
在齐桓公跃登霸台亮相前,必得有人为之击鼓奏乐,拉开序幕。齐僖公之子齐襄公继位后,郑国发生了内乱。郑庄公死后,大臣祭仲开始专权。齐襄公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开始插手郑国的内部事务。只是由于齐襄公内行不修,言而不信,又暴虐残忍,诛杀不当,从而延缓了齐国称霸的行程。......
2023-08-30
蹇叔对随军的儿子说:“晋人必在殽山袭击秦师,殽山有二陵,南陵为夏后皋之墓,北陵为文王避雨之地,你一定死在这两陵间,让我就在那里去收拾你的尸骨吧!”这说明锦囊妙计若无人采纳,也无异于粪土瓦砾。弦高急中生智,使毫无防备的郑国免遭了覆顶之灾。这年的四月,晋军在殽山一带截击秦军,俘获了孟明、西乞、白乙等将领。故秦穆公虽有殽之役的耻辱,亦有后来渡河焚舟,封殽尸而还的雪耻之功。......
2023-08-30
此其后,宋伐杞,狄伐邢、卫,桓公不救,裸体纫胸称疾1。召管仲,曰:“寡人有千岁之食,而无百岁之寿,今有疾病,姑乐乎!”于是令之县钟磬之榬2,陈歌舞竽瑟之乐,日杀数十牛者数旬。桓公起,行筍虡之间3,管子从,至大钟之西,桓公南面而立,管仲北乡对之。于是伐钟磬之县4,并歌舞之乐5,宫中虚无人。古者钟磬皆有环,悬于钩上。8三君之处:后世学者分析认为在之字后漏掉了“居”字,当为三君之居处。......
2023-10-31
纵观近三百年的春秋史,可以说是一部霸权的兴衰史。齐桓公去了,晋文公去了,楚庄王也去了,霸权在经历了它辉煌的年代后,也迎来了它衰败的末日,日渐专权的卿、大夫们,便成了它的掘墓人。诸侯们在为旧势力掘墓时,也“培养”和“选择”了自己的掘墓人,这些或许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然而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它从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23-08-30
能钓到整整一个封国的,当然不是太公手中的那根三尺鱼竿,而只能是太公胸中的那根智慧之竿。有的确实是未遇上“周西伯”,有的恐怕是缺乏太公这样的“垂钓智慧”,其所怀之“才”,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之才了。太公由垂钓入仕,凭智谋兴周,从一个渭河之滨的老叟一跃为东海之滨的封君。齐国的出现,无疑是人的谋略智慧结出的硕果。太公至国后,垂钓的智慧亦用于治国之中。......
2023-08-30
孔子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通达权变的思想中,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毋必毋固”,即不绝对肯定什么,也不拘泥固执什么。孔子还将这种思想进一步提炼成四个字:毋必毋固。这种“毋必毋固”的观点显然已含有对任何外在权威的否定,这与孔子一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这正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2023-08-30
《淮南子·泛论训》曾云:“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春秋时代,古代所尚的礼乐仁义开始分崩瓦解,这已频频见诸先秦诸子之说。谋与略,因不合乎他的仁义标准,被一一裁汰。宋襄公不明时代已变、民风已改,仍把仁义作为去取霸业的主要手段,这势必为“智巧”“奸诈”之徒乘机利用。......
2023-08-30
阳处父令士兵驾好战车,做出一副等待子上回复、随时进退的样子。阳子诈胜,倘若没有商臣的诈败,那么阳子之胜顶多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名义上而已。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太子商臣,他不仅能行诈,而且能识诈,从而使他在楚国内部险恶的权力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成为楚穆王。......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