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春秋韬略》:明智退为进,秦穆公霸西戎

《春秋韬略》:明智退为进,秦穆公霸西戎

【摘要】:于是,秦穆公开始把目光从热闹的中原转向清冷的西方,这是一种痛苦的决定,亦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平王把踏平西戎的任务交给秦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用由余,霸西戎,不仅使周平王托付给秦国的使命在秦穆公之时得以实现,而且使秦国从此解除了后顾之忧。向西,表面上看是一种退,实际上是为进积蓄着能量。历史就是这样告诉了我们:明智的后退,往往也是一种进攻。退,亦是一种英雄本色。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讲究人为,也强调机遇。秦穆公精心策划,屡叩东关,可谓殚心竭力矣。但此时东边晋国的势力如日中天,晋文公所创的霸业尚有赵衰、先轸等人的拱卫,其根基仍坚如磐石。秦欲东进,难于上青天。穆公图霸中原,时机还不成熟,倘若秦穆公不改变策略,照此一条路走下去,那么他将没有什么建树了。

于是,秦穆公开始把目光从热闹的中原转向清冷的西方,这是一种痛苦的决定,亦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早在秦襄公之时,周平王因襄公护驾东迁有功,不仅赐其诸侯之爵位,还给予他岐山以西的广大地盘。他对襄公说:“西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如果能逐出西戎,就占有其地。”

终襄公之时,秦伐戎至岐。

西戎在先秦时十分活跃,它构成了对中原的巨大威胁,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就是西戎的侵扰所致。平王把踏平西戎的任务交给秦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就在秦穆公大举东征之时,戎王慕穆公之贤名,派由余访秦。由余祖先原为晋国人,后逃入西戎,故对中原文化颇多了解。秦穆公为了向西戎展示秦国的强大,带着由余参观了屋宇宫殿、粮仓积蓄。不料参观后由余却感叹道:“此若使鬼为之,则劳神矣。若使人为之,则苦民矣。”

秦穆公好奇地问由余:“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还不时动乱,而如今戎夷无此,凭什么去治理民众呢?”

由余讥笑道:“这就是中国为何动乱的原因!从上圣黄帝作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上借法度之威责督于下,下则以仁义之德怨望于上,上下交争,钩心斗角,最终导致动乱不宁。至于戎夷则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用什么去治理民众,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

穆公听了由余的这番议论,退下问内史寥:“我听说邻国有圣人,这是国家的忧患。由余贤能,是我的心腹之疾,我将怎么办呢?”

内史寥回答说:“戎王地处僻远,从未听过中国的音乐,您可以向戎王馈赠一些女乐,用以夺其心志。并且向戎王请求延长由余在秦的时间,从而疏远他们的关系。我们呢,留住由余迟迟不遣,以耽误他回戎的日期,这样戎王必然责怪,引起他对由余的怀疑。君臣一旦出现隔阂,就有可能为我所利用。况且戎王一定喜好女乐,势必怠于政事,如此,西戎就危亡无日了。”

秦穆公经此点拨,忧虑全无,高兴地说道:“就这么办好了!”

于是穆公一面天天与由余传器而食,慢慢理论西戎之地形与兵势,一面遣内史寥率女乐访问西戎。戎王果然十分欢喜,终年不返女乐。

由余回戎后,见戎王沉湎女乐,不理政务,屡谏无效,心中开始郁郁不欢。穆公见时机成熟,多次暗中派人动员由余来秦。由余见戎王已胸无大志,不可能再有什么建树,终于答应了秦国的要求。

在对付强悍而少有心计的对手时,从内部瓦解敌人的方法往往比从外部猛打强攻更能奏效。项羽刘邦于荥阳时,走投无路的刘邦也采用了陈平所设的类似之计,他当时派人四处散布项羽属下的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人因自居功多,不能裂地为王,欲与汉为一的谣言,从而引起了项羽的猜疑与不信任。一次项羽派使者至汉,陈平以太牢具举进,见使者佯惊道:“吾以为亚父(范增)使,乃项王使!”于是撤去太牢具,更以恶草(粗)具。楚使归报项王,项王又疑起亚父来。当时亚父要项羽速下荥阳城,项王不信,对亚父之议置之不理。亚父见己被疑,愤怒道:“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遂解甲而去。后来汉高祖刘邦回忆起这些往事,评说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百战奇法·间战》云:“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

秦穆公在内史寥的帮助下,施展了一出离间敌国君臣的计谋,终于从西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从而对西戎之众寡、虚实、动静了如指掌,为秦国扫平西戎铺平了道路。《史记·秦本纪》载:“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用由余,霸西戎,不仅使周平王托付给秦国的使命在秦穆公之时得以实现,而且使秦国从此解除了后顾之忧。向西,表面上看是一种退,实际上是为进积蓄着能量。秦穆公的子孙们之所以后来能高屋建瓴,浩荡东下,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这种巨大能量的释放,莫不溯源于穆公此时向西拓展为秦国所做的积聚。

历史就是这样告诉了我们:明智的后退,往往也是一种进攻。退,亦是一种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