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原霸主兼容并包:南边的强楚与中原诸侯抗衡

中原霸主兼容并包:南边的强楚与中原诸侯抗衡

【摘要】:南边的强楚虽早在郑庄公之时就具备与中原诸侯霸主抗衡的势力,但至楚成王时,仍一直未能控制这一制高点,因此其霸业的影响力远不及中原的霸主们。走出关中,走向中原,这是秦穆公梦寐以求的。言辞之中,明显含有郑君平时没有重用他的愤懑。

秦穆公在登位之后,开始把目光盯着东面热闹的中原,这里是东周王朝统治的中心,是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地带,是霸主们争夺霸权的腹地,“射王中肩”“九合诸侯”的霸业之剧在这里一幕幕上演,谁掌握了这里,谁就占据了霸坛上的制高点。南边的强楚虽早在郑庄公之时就具备与中原诸侯霸主抗衡的势力,但至楚成王时,仍一直未能控制这一制高点,因此其霸业的影响力远不及中原的霸主们。

走出关中,走向中原,这是秦穆公梦寐以求的。然而东进的路上,首先拦住秦穆公脚步的是强大的晋国,为了能过晋国这一关,秦穆公费尽了心思,他用了许多精力来培养与晋国的感情,除了利用传统的婚姻形式来加强联络外,他还多次插手晋国的内政,在晋国动乱的年代里,曾先后辅立了晋惠公和晋文公。在晋文公强大之时,秦穆公成为其最好的盟友。但就总体情况而言,秦穆公的这些努力收效并不太大,因为归根到底,霸主的交椅向来只容得一人,即便是秦晋结好的日子,这种矛盾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只是没有充分暴露而已。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便是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矛盾的结果。

晋文公上台后,为了报复流亡之时郑的无礼行为,与秦联手围郑,使郑都危在旦夕。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国国君建议道:“如果让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师必退。”

郑君同意了,没料到烛之武却推辞道:“我年轻时尚不如他人,如今老矣,更无能为力了。”言辞之中,明显含有郑君平时没有重用他的愤懑。

郑君赶紧抱歉:“我不能早用您,现在危急之时却来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覆灭,对您也没有利啊!”

烛之武见郑君认了错且言语恳切,便答应下来,夜里遁出城外,见秦穆公说:“秦晋围郑,郑已知危亡在即。如果郑亡对君有利的话,那么您就这样努力去做吧。然而您知道,越过他国把郑国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此,灭亡郑国则只能使您的邻国晋国得益,邻国的增益自然对您是没有好处的。您如果网开一面,放郑国一马,让它作为您东进路上的东道主,为您的人马往来提供物资,供其乏困,对您大概没有害处。况且晋国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在晋惠公时就已暴露无遗,这一点您应该深有感触。晋国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今天向东扩展其领土,明天就要向西拓其疆域。向西,如果不损害秦国,其地将从何处攫取?还望君在下一步行动之前,细细地思量一下。”

烛之武虽然是为郑的前途而游说秦,但自始至终似乎没有为郑说一句话,并且宣称只要灭郑于秦有利,鼓励秦君去做此事。就在这为秦设想的过程中,烛之武巧妙地将秦的利益和郑的利益糅合在一起,将秦和晋的利益分割开去,得出亡郑只会对秦不利,存郑反可使秦得到东进路上的东道主的结论,盟友与敌人在这里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人们往往不易接受口口声声只为自己着想的意见,为他人着想尤其是为听话人着想的意见,则常常是人们喜欢听取的。烛之武抓住了人的这一心理,存郑而不言郑。藏起私心,打出为他人着想的公心,不直奔目的,而是巧妙地、悄悄地引导着对方的想法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后达到不言郑而存郑之目的,这确实是一种游说技巧。

这样,烛之武退走的不仅仅是一个秦师,同时他也为秦晋之间的龃龉埋下了伏笔,从而从根本上解除了秦晋联手对付郑的危机,为郑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与大国周旋创造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晋文公死后,秦晋之间的矛盾开始尖锐炽烈起来,秦穆公一个错误的决定,致使秦国企图向东打开出路的部队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