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晋文公智胜曹国:利用死人制服活人

晋文公智胜曹国:利用死人制服活人

【摘要】:晋文公要想称霸,就得遏止楚人北上的势头。晋文公制服卫国后,急攻曹国,但久攻不下,伤亡很大。曹国人将晋军的死尸陈诸城墙之上,想以此来动摇晋军的军心,文公为此深感忧虑。文公从其议,移师曹人墓地。晋军破曹,可以说是利用死人来制服活人的一个战例。这样战斗的重心实际上已由金戈相接转为了一种心理战和精神战。

当子犯对晋文公说“可以用民了”时,楚国的势力正在向北方渗透。汉水流域的许多姬姓小国相继被楚吞并,陈、蔡与楚已结盟,郑、许、曹、卫、鲁等国也倒向楚国一边。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楚军甚至深入到齐国境内,占领了曾是管仲的私邑谷(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境),楚国大有入主中原之势。晋文公要想称霸,就得遏止楚人北上的势头。所谓称霸,实际上也就是与楚争霸。

鲁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冬,楚成王合陈、蔡、郑诸国之师围攻宋国,因宋襄公在晋文公流亡时,曾施惠于文公,故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告急求援。晋大夫先轸对文公说:“报施定霸,就在今天!”子犯亦献策:“曹国新附楚,卫国也刚刚与楚通婚,如果我们去讨伐曹、卫,楚国必移兵相救,这样宋围就可自行化解了。”文公对这种安排十分满意,宋国的赠马之恩不能不报,而自己曾在曹、卫两国所受的窝囊之气亦不能不出,这确实是一个报施复仇定霸一举三得的绝好机会。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文公决定向卫借道先伐曹,卫拒绝借道,晋军只得绕道向南渡过黄河,再向东侵曹伐卫。取卫之五鹿后,与齐侯盟于敛盂,这时卫侯见晋国大兵压境,请求会盟,被晋拒绝。卫成公只得投靠楚,但遭国人反对,被撵出了卫国都城,卫国人想以此来取悦晋国。

楚军见卫倒戈,出兵救卫,被晋击败。这时曾倒向楚国的鲁僖公见晋国强大,杀了曾派到卫国替楚国戍守的公子买以取悦晋国,而向楚国诈称公子买不能尽戍守之职,故杀之以示惩罚。

晋文公制服卫国后,急攻曹国,但久攻不下,伤亡很大。曹国人将晋军的死尸陈诸城墙之上,想以此来动摇晋军的军心,文公为此深感忧虑。这时大家议论道:“我们何不以牙还牙,将军队进驻曹人的墓地?”文公从其议,移师曹人墓地。曹人害怕晋军掘了自己的祖坟,赶紧将所获晋军的尸首收敛入棺,送出城外。晋军趁机攻进了曹国都城。

晋军破曹,可以说是利用死人来制服活人的一个战例。曹军本想通过陈列晋军阵亡者的尸体来震慑晋军,没料到这倒启发了晋军,晋军则摆出要去掘其祖坟的态势来反慑曹军,结果是曹人精神先垮,城池旋即被克。这样战斗的重心实际上已由金戈相接转为了一种心理战和精神战。

战国时齐国的田单即墨时,曾诱使敌国燕军尽掘即墨人的祖坟,从而激起了齐人对燕军的无比愤怒,一举收复了齐国的失地。虽用意与此相反,然事则与此相类:一为夺敌之士气,一为励己之士气。

可见,士气是直接影响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正如拿破仑所说,一支军队的实力,四分之三是由士气构成的。齐鲁长勺之战,曹刿(即曹沫)就是一位善于利用军队士气的谋略大师,他趁齐军“三鼓而竭”之时,让鲁军一鼓作气而大败齐军。楚汉相争的垓下一役,韩信用一曲楚歌使得打算再作困兽之斗的楚军士气顿泄,力能扛鼎的项羽终究只能化作饮恨乌江边的鬼魂。

进入曹都后,文公没有忘记僖负羁的馈食置璧之惠,他下令晋军不得进入僖负羁的家室。当年曾跟随文公出亡而一直抱怨不被重用的魏犫和颠颉听到文公的这道命令时,再也沉默不住了,他们议论说:“不图奖赏有功之臣,却去报答什么施惠之恩!”于是一怒之下,放火烧了僖负羁的家。

文公闻讯后大为光火,他想杀魏犫又惜其才,便叮嘱他的使臣,如果在战斗中已受了伤的魏犫伤势过重的话,就杀了他。当魏犫听到文公的使者来看望自己时,心中已明白了八九。于是紧裹伤口,若无其事地对来使说:“托君之福佑,只伤了一点皮毛。”为了证实自己的话,当着来使的面,魏犫蛙跳了三百、纵跳了三百,终于以自己过人的机敏和顽强的意志保住了性命。

只可惜了颠颉,从君周流天下十九年,也未能抵过那飨君置璧之功而抱怨黄泉。由此可见,忠君还须才来护。有时即便是冤家仇敌,有才有智,也能安然过关,如寺人披,如头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