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晋文公勤王有功,斩获周襄王,彰显霸主地位

晋文公勤王有功,斩获周襄王,彰显霸主地位

【摘要】:之后,晋文公一面辞退秦国的勤王之兵,一面亲率晋军进驻阳樊。是年夏天,周襄王进入王城,俘王子带于温并戮于隰城。周襄王因文公勤王有功,设宴款待。文公请用天子之礼葬己,称得上是自郑庄公以来霸主们最大胆的僭越之举了。原属于周襄王送给文公的南阳八邑中的一邑,原邑易主后,其民不服晋的统辖。楚成王在泓之战后携郑姬而归,秦穆公丧葬以人殉,这些都为时人所不齿,并认为这是他们最终不能称霸中原的根本原因。

晋文公和头须同乘一辆车游于国中时,他从臣民脸上露出的笑容里读到的正是:“我等无忧了!”

晋国自献公后,君主频频易位,内乱纷扰不已,真可谓是国无一日宁、政无一日平。人们早就领教了新君对故君旧臣的报复和打击,故文公登位伊始,国内的动乱又开始酝酿。没想到文公宽容大度,用了一个阉宦和一个窃贼的智谋,换来了晋国企盼已久的上上下下的安宁。

初步安定晋国后,晋文公采用了武职任功、举善援能、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于是一个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强盛晋国开始出现了。

文公即位之时已六十二岁,他知道自己所剩的日子不多了,故在登位后的第二年就急着称霸诸侯,他对子犯说:“我能用民了吗?”

子犯劝阻说:“不行,民还不知义。”

不久,周襄王避昭叔之难,居于郑地,并派使者赴晋、秦两国相告。子犯对文公说:“这是一次天赐的良机,君何不纳王使民知尊上之义呢?这件事我们不去做,秦国一定会去做,这样我则失周矣,到时我们凭什么去主诸侯之盟呢?求霸诸侯,莫如勤王。继祖宗之业,定先辈之功,安疆启土,在乎此举!”

文公于是用财物贿赂居住在晋国东部的戎、狄,打通了东进的道路。之后,晋文公一面辞退秦国的勤王之兵,一面亲率晋军进驻阳樊(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然后兵分两路,以右师围王子带所居的温地(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左师迎周襄王于郑。是年夏天,周襄王进入王城,俘王子带于温并戮于隰城。

周襄王因文公勤王有功,设宴款待。文公趁机请求自己死后能用天子之礼下葬,襄王不答应,说道:“这是周王室的制度决定了的,在没有取代周室之德而有天下的情形下,这是行不通的。一个诸侯用王之葬礼,会造成一国有两王的现象,这恐怕是叔父您也不愿见到的吧?”

周襄王虽于礼制上严格把关,但赏赐土地却慷慨大方,他把周王畿所辖的南阳八邑(阳樊、温、原、州、陉、絺、鉏、欑茅)统统赐给了文公。而文公呢,他似乎对葬礼的兴趣更大于土地,他想辞去南阳八邑,而换取以天子之礼下葬的许可。襄王寸步不让,他宁愿给文公再加封赏,也不能失掉这君臣之分。

文公请用天子之礼葬己,称得上是自郑庄公以来霸主们最大胆的僭越之举了。这就把春秋时期诸侯们的“尊王”“勤王”的良苦用心昭示无疑了。

文公要用天子葬礼,但首先要去得到天子的认可,这就出现了春秋史乃至整个古代史上一种奇特而矛盾的历史现象:僭越天子却要得到天子的认可,僭越礼制却要得到礼制的宽容。这表明传统观念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它深深地制约了人们的这种僭越行为,从而使得这种僭越也只能是一种有限的僭越,它终究超出不了这个大传统所规划的畛域。

文公使周襄王复位后,又问子犯:“我可以用民了吗?”

子犯依然劝阻说:“不行,民还不知道信,君何不用伐原来向人民展示什么叫信呢?”

原属于周襄王送给文公的南阳八邑中的一邑,原邑易主后,其民不服晋的统辖。文公听从子犯的建议,令晋军只带三天的军粮,以三天为期限,届时不下原就退兵。晋军围攻原三天没有拿下,文公下令退兵。这时从城中回来的晋军间谍说,再过不到三日原就要投降了。将士们也请求文公稍候,文公不同意,斩钉截铁地说:“信,一国之宝。得原失信,将怎样去统治人民?这样虽然得到了一个原,而失去的恐怕更多。”

于是令晋军后撤,不料晋军才退一舍,原就投降了。文公以信得原后,又问子犯:“可以用民了吗?”

子犯还是劝阻说:“不行,民还不知礼,君何不举行一次大阅兵,用整顿军纪、崇尚礼节来训导民众呢?”

晋文公于是在被庐举行大阅兵,使原来的两军扩充为三军,任命郤縠将中军,任命郤溱为副将。子犯这时才对晋文公说:“可以用民了!”

以勤王彰义、以伐原示信、以阅兵明礼,从而把义、信、礼作为霸主的政治资本,这实际上是当时贤士俊杰的一种共识。楚成王在泓之战后携郑姬而归,秦穆公丧葬以人殉,这些都为时人所不齿,并认为这是他们最终不能称霸中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