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要战胜这些姬姓小国,楚国在实践中已逐渐认识到,仅凭武力是不够的。楚国见状,便未敢进一步采取行动。楚国正是凭借它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一一制服和并吞了周边的诸姬小国。在经历了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的开疆拓土的扩张之后,楚国已是一个立于江汉流域的赫然大国。......
2023-08-30
和强盗讲信誉,无疑是在开门揖盗。
宋襄公率诸侯之师,策立齐君的成功,大大地鼓动了他称霸诸侯的雄心。既然可以决定堂堂一霸国的君位,那么为何不去试试左右一下整个中原的局势呢?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宋襄公决定先从几个不听命于己的小诸侯身上开刀,这颇有点类似于郑庄公兴霸时的策略,先杀小鸡来给猴看。
他先出兵讨伐与宋有旧怨的曹国,并使之就范,接着拘执了对他不满的滕国国君婴齐,于公元前641年夏天,在曹南(今山东省曹县南)会盟曹、邾两国国君。东夷诸国之一的鄫国也想加盟,但未经宋襄公的许可私下与邾国结盟,使盟主宋襄公很是生气,于是他令邾文公杀掉鄫子去祭祀社神。当时已任司马之职的公子目夷询问宋襄公这样做的理由,宋襄公振振有词地说,杀了一个鄫子可以使东夷诸国慑服。后经公子目夷的劝阻,总算饶了鄫国君主的一条性命。
这样小打小闹,的确也镇住了一些小国诸侯,但宋襄公心里明白,要想做齐桓公那样的大霸主,必须要大会一次诸侯才行。他小打小闹的目的,也正是为这种大行动铺垫基础。而要大会诸侯,就得有大国参加。当时的大国不外齐、楚、晋、秦四国,晋国正处于内乱之中,无暇外顾,秦国地处僻远,中有晋国阻隔,难以前来。故宋襄公只需得到齐、楚两大国的支持,便可实行他大会诸侯的目的了。齐国君主齐孝公,是他宋襄公一手扶植起来的,自然不会存在什么问题,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楚国的态度了。宋襄公自然想过,楚国这个连齐桓公都未能征服的国家,能听命于己吗?然而大出宋襄公所料的是,楚成王接受了宋襄公的邀请,于公元前639年春天亲赴鹿上与宋襄公和齐孝公会盟,并推举宋襄公为三国之盟的盟主,答应了当时已附楚国的中原诸侯国如郑、陈、蔡等也归奉宋襄公为盟主。盟会还决定了,将以三国的名义召集诸侯大会。鹿上之盟,标志着宋襄公的图霸事业所能企及的顶峰。
一切来得这么快,真有点让宋襄公大喜过望,没有刀光剑影的大搏杀,没有一波三折的多磨难,一个多少诸侯梦寐以求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霸主梦,就这么一下子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曾几何时,为了得到它,郑庄公筚路蓝缕,惨淡经营;齐桓公长年征战,奔命四方。而他宋襄公只立了一个齐君,吓唬了几个小诸侯,然后发出一道邀请,就坐在了诸侯霸主的宝座之上,真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
轻易得到鹿上之盟盟主的宋襄公,却忘了人世间有一条最基本的交易原则,即等价交换原则。能轻易得到的东西,也是会轻易失去的东西;不花多大代价的东西,往往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东西。楚国敢与八国雄师决一雌雄,能在一道请帖之下俯首帖耳吗?其中难道就没有蹊跷?
与一个自己尚不能征服的,且比自己还强大的、一直野心勃勃地想来中原做霸主的楚国谋求对自己霸业的支持,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既不现实,也很危险。这一切,他宋襄公想过了吗?
正春风得意,以为霸主梦成真的宋襄公,此时正满脑门子地想着大会诸侯的事,自然很少去想这类事情,也许意识到了一二,但仍心存侥幸。而他的庶兄公子目夷一直是清醒和理智的,他再三劝阻宋襄公:“宋为小国,却去争做盟会的主人,这将是宋国的祸患啊!”
就在鹿上之盟的那一年秋天,宋襄公召集楚、郑、陈、蔡、曹、许等诸侯国君在盂地(今河南省睢县境)会盟。楚成王这次反应非常迅速,接到宋襄公的邀请后就动身北上,宋襄公颇为感动,向以仁义为上的他一改过去以兵车相会的旧例,为了表示彼此的诚意,决定这次会盟诸侯不带兵车,并且以身作则,只带几名随从赴会。
公子目夷清楚素有蛮夷之称的楚国从来不讲信义,故极力劝说宋襄公一定要带兵车前往,免遭不测。
“不可!我已和诸侯约定不以兵车相会,怎能自我约定,又自我毁弃呢?”对于守信用这一点,宋襄公是从来不马虎的。
可是他的“盟友”楚成王向来是马虎的,这次也并未对他开恩例外。当宋襄公召他时,他就心怀不满地对他的左右说:“他竟然召我!我将前去好好地羞辱他一下!”
于是他暗设伏兵,在盟会上拘捕了宋襄公,并向宋国威胁道,若不服楚,就杀了他们的国君。至此,宋襄公似乎有点悔悟了,他对公子目夷说:“你赶紧回去守国吧,宋国就托付给你了,我没有听你的话才落到了这般田地啊!”
公子目夷为了使楚成王的阴谋破产,归宋后,一面设防守国,一面向楚人传过话来:“我们宋国赖社稷之神的保佑,已有新君了!”
这一招果然灵验,宋国既然有了新主,执杀宋襄公已失去意义,楚成王见宋国在公子目夷的领导下做好了准备,于是释放了宋襄公。
人曰:“吃一堑,长一智”。受辱于盂、虎口逃生的宋襄公,照理可以完全清醒过来了,也许在被执时有所悔悟,但被释后,宋襄公依旧我行我素,还是那个宋襄公。公子目夷见状,无可奈何地叹息道:“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有关春秋韬略的文章
而要战胜这些姬姓小国,楚国在实践中已逐渐认识到,仅凭武力是不够的。楚国见状,便未敢进一步采取行动。楚国正是凭借它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一一制服和并吞了周边的诸姬小国。在经历了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的开疆拓土的扩张之后,楚国已是一个立于江汉流域的赫然大国。......
2023-08-30
纵观近三百年的春秋史,可以说是一部霸权的兴衰史。齐桓公去了,晋文公去了,楚庄王也去了,霸权在经历了它辉煌的年代后,也迎来了它衰败的末日,日渐专权的卿、大夫们,便成了它的掘墓人。诸侯们在为旧势力掘墓时,也“培养”和“选择”了自己的掘墓人,这些或许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然而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它从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23-08-30
蹇叔对随军的儿子说:“晋人必在殽山袭击秦师,殽山有二陵,南陵为夏后皋之墓,北陵为文王避雨之地,你一定死在这两陵间,让我就在那里去收拾你的尸骨吧!”这说明锦囊妙计若无人采纳,也无异于粪土瓦砾。弦高急中生智,使毫无防备的郑国免遭了覆顶之灾。这年的四月,晋军在殽山一带截击秦军,俘获了孟明、西乞、白乙等将领。故秦穆公虽有殽之役的耻辱,亦有后来渡河焚舟,封殽尸而还的雪耻之功。......
2023-08-30
楚国最初的做法: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第一次召集会盟,共有五个诸侯国参与,齐、宋、陈、蔡、邾。蔡国加入齐国联盟,显然对楚国最为不利。所以楚国要出手教训蔡国,迫使蔡国退出联盟,并且也给那些相邻的小国提出警告,以后不许跟齐国套近乎。同样,楚国攻打郑国的理由,也有故意找碴的嫌疑。第二件,楚国派人访问了鲁国。楚国取得了征伐权,但是并没有取消楚王的称呼,等于把周王忽悠了一次。......
2023-10-31
如果一味地唯梦是尊,让现实被梦牵着鼻子走,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性,则有可能使自己盲人骑瞎马,随时有陷入危险的境界,叔孙豹因梦害己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个在庚宗与他私通的女子赶来献上了野鸡,按古礼,此女子献鸡表示自己已有了儿子。叔孙豹赶紧召见,发现这个儿子正是自己在齐国所梦的那个助己胜天的人!不经过考察,仅凭一个梦就委人以大任,并且深信不疑,结果害了两个儿子不说,还搭进了自己的老命。......
2023-08-30
能钓到整整一个封国的,当然不是太公手中的那根三尺鱼竿,而只能是太公胸中的那根智慧之竿。有的确实是未遇上“周西伯”,有的恐怕是缺乏太公这样的“垂钓智慧”,其所怀之“才”,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之才了。太公由垂钓入仕,凭智谋兴周,从一个渭河之滨的老叟一跃为东海之滨的封君。齐国的出现,无疑是人的谋略智慧结出的硕果。太公至国后,垂钓的智慧亦用于治国之中。......
2023-08-30
孔子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通达权变的思想中,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毋必毋固”,即不绝对肯定什么,也不拘泥固执什么。孔子还将这种思想进一步提炼成四个字:毋必毋固。这种“毋必毋固”的观点显然已含有对任何外在权威的否定,这与孔子一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这正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2023-08-30
《淮南子·泛论训》曾云:“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春秋时代,古代所尚的礼乐仁义开始分崩瓦解,这已频频见诸先秦诸子之说。谋与略,因不合乎他的仁义标准,被一一裁汰。宋襄公不明时代已变、民风已改,仍把仁义作为去取霸业的主要手段,这势必为“智巧”“奸诈”之徒乘机利用。......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