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齐桓托孤:宋襄公立公子昭为齐君

齐桓托孤:宋襄公立公子昭为齐君

【摘要】:当时有一件颇让人费解的事,就是正处于鼎盛时期的齐桓公和管仲却把公子昭托付给了宋襄公,要他日后立公子昭为齐国君主。公元前642年,宋襄公率曹、卫、邾等国军队,打败了齐国,终于不负齐桓公和管仲的重托,把公子昭立为齐君,是为齐孝公。公子目夷称道宋襄公的仁义,并非谀美之辞,宋襄公就是以讲仁义、守信用、重然诺而著称于世的,这也正是齐桓公和管仲托孤寄命时所看重的。

齐桓公霸业的突然陨落,中原诸侯一下失去了霸主,谁来接替齐桓公的这一位置呢?

历史在等待着众多诸侯们的回答……

平庸的,尤其是国力不强的诸侯自然是缩起了脑袋。

出人意料的是,一个比二等国郑、鲁还要相差一大截的宋国诸侯站了出来——

他就是宋襄公

这就像在拳击的擂台上,一下子冒出个侏儒来,难免引来了阵阵嘘声。

长期以来,人们对宋襄公的这种“自不量力”的做法嗤之以鼻,对他的“仁义之师”极尽挖苦和讽刺,对他的迂腐和顽固抱以轻蔑和耻笑。不过细想起来,也情有可原,这在自古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观念中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一个失败者的阴影,往往会遮住人们的视线,使人们难以看到他身上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当时有一件颇让人费解的事,就是正处于鼎盛时期的齐桓公和管仲却把公子昭托付给了宋襄公,要他日后立公子昭为齐国君主。倘若宋襄公真像后来人们所耻的那样,齐桓公和管仲怎么会把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和前途押在这样一个君主身上呢?凭着齐桓公的威势和管仲的圣贤,在众多的诸侯国中他们为何偏偏选中一个殷商余裔的区区宋国呢?想必他们自有他们的道理,历史证明,他们这一着棋走对了。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率曹、卫、邾等国军队,打败了齐国,终于不负齐桓公和管仲的重托,把公子昭立为齐君,是为齐孝公。

齐桓公和管仲没有看错人,他们早就觉察到宋襄公不是一个满足现状,仰大国之鼻息而维持生存的庸主,他守信义、重然诺、雄心勃勃,将来必有所作为。齐桓公晚年,虽然短见频出,引起国内动乱,自己也未得善终。但是他一直坚信宋襄公的能力,在管仲死后,他并没有把公子昭改托他人,在这一点上,可谓不乏远见。

从宋襄公率诸侯之师打败齐国,成功地立了一个大国之主这件事来看,宋襄公图霸是有一定能力的,并非完全是自不量力,只是在未来的争霸中,他所采用的方式不能因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显得过于陈旧和迂腐,这才最终导致了他的霸业失败。

在整个春秋历史上,属于中小国家的诸侯敢于称霸,并且还有所作为的只有宋襄公一人(事实上,不少学者仍认为他是“五霸”之一,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五霸”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为“五霸”另一说),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宋襄公必有不少过人之处。“兹父让贤”就是一显例。

宋襄公本名兹父,其父病重时,他作为太子,应是君位的当然继承人。但是他认为庶兄公子目夷比自己贤能,甘愿放弃即将可得的君位,坚持要父亲立公子目夷为储君,他恳求父亲说:“目夷年长且好行仁义,请君父立目夷!”

宋桓公见他说得真诚恳切,便去征求公子目夷的意见,公子目夷急忙推辞道:“能谦让国君之位,世上没有比这更大的仁义了。要说讲仁义的话,太子比我强,且舍嫡立庶,不合传统啊!”

公子目夷称道宋襄公的仁义,并非谀美之辞,宋襄公就是以讲仁义、守信用、重然诺而著称于世的,这也正是齐桓公和管仲托孤寄命时所看重的。

兹父虽让贤未成,但是他认为公子目夷比自己贤能,却是颇有眼光的,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公子目夷确实有胜出宋襄公的许多地方。

宋襄公讲仁义和信用本无过错,只是他不分对象,不论场合,才使得他固执的仁义和信用,最终成了他霸业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