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易牙之行:从救世主到弃儿

易牙之行:从救世主到弃儿

【摘要】:易牙即雍巫,一次齐桓公慨叹道,人世间的山珍海味都尝遍了,据说婴儿的肉很好吃,可惜没有吃过。易牙听到这话后,赶紧把自己最小的儿子蒸熟了献给齐桓公,甚得齐桓公的欢心。齐桓公提出的三个人选,管仲都以“非人情”为由予以否定,看来桓公与管仲的选人标准是大相径庭的。一个一生都在救世的人,最后却不能拯救他自己,从救世主到囚徒,从世界的中心到无人问津的弃子,齐桓公经历了人世间最剧烈的震荡和最深刻的变迁。

如果把齐桓公的霸业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管仲之谋则是这座大厦的支柱。支柱一旦倒塌,大厦也就岌岌可危了。

齐桓公一生中有个最英明的决断,那就是他起用了管仲。虽然他本人不擅深谋远虑,甚至在许多大事上,常常是短见频出,但是有管仲在,有管仲的提醒和帮助,他能克服自身的这些缺陷,使得他的霸业得以迅速地发展。可以说,他的每一步成功,都浸透了管仲的心血与智慧。也许正因为这,使得他太依赖管仲了,而一旦离开了管仲,他便显得无所适从,这就不可取了。

公元前645年,管仲倒在了病榻上,齐桓公便惶恐不安起来,谁来接替管仲的相位呢?他左思右想得不出结果,最后还是不得不来求教管仲:“群臣中还有谁可为相者?”

管仲想知道齐桓公的想法,故说:“最了解臣子的莫过于君主。”

“易牙如何?”易牙即雍巫,一次齐桓公慨叹道,人世间的山珍海味都尝遍了,据说婴儿的肉很好吃,可惜没有吃过。易牙听到这话后,赶紧把自己最小的儿子蒸熟了献给齐桓公,甚得齐桓公的欢心。在齐桓公的眼里,这是易牙忠君的表现,故把易牙作为第一人选。

管仲摇头:“杀死自己的儿子来迎合君主,非人情,不可。”

“开方如何?”开方本是卫国人,事齐桓公十五年,从不回家省亲,而齐卫之间,不容数日之行,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颇得齐桓公赏识,故开方作为第二人选。

管仲摇头:“背离亲人来迎合君主,非人情,难近。”

“竖刁如何?”竖刁知道齐桓公好女色,又生性爱妒,于是自施宫刑来为齐桓公治理宫中之事,取得了齐桓公的信任,故竖刁作为第三人选。

管仲仍然摇头:“自刑来迎合君主,非人情,难亲。”

齐桓公提出的三个人选,管仲都以“非人情”为由予以否定,看来桓公与管仲的选人标准是大相径庭的。蒸子、背亲、自刑,从这三件事中,桓公看到的是忠,管仲看到的却是伪;桓公看到的是亲是近,管仲看到的却是难亲难近。一是从一己之私欲出发,一是从天下之公理出发,其高下短长,自然分明。

管仲死后,齐桓公的耳边再也没了管仲的提醒,他的那些缺点就恶性膨胀起来,对于管仲临死前的忠告也渐渐忘在脑后,难亲难近的三子,受到了齐桓公的亲近,最终导致了三子专权的局面。

齐桓公喜女色的结果,又导致了内宠太多,五公子皆求立的宫廷内部的权力之争,加上与楚交战的频频失利,这些内忧外患,搞得齐桓公焦头烂额,此时年迈的齐桓公已无力挽回霸业将倾的颓势,厄运终于在易牙和竖刁的作乱中降临。

一天,躺在病榻上从昏迷中醒来的齐桓公忽然发现身边没有一个人,他依稀记得自己好多天没吃东西了,饥饿加上重病,使得他不能挪动身子,不知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又过了多久,忽见一妇人来到身边,他如见救星一样,张口便道:“我想吃。”

妇人回答:“我无法弄到吃的。”

“我想喝。”

“我无法弄到喝的。”

齐桓公惊问:“什么缘故?”

妇人说:“易牙、竖刁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所以无法弄到。”

齐桓公这才知道,原来这位妇人是冒着生命危险、翻越高墙来见他的,若不是这位好心的妇人来看他,他恐怕死前连个人影都见不到。齐桓公悲悔交加,慨然叹息道:“圣人所见真是深远啊!如果九泉之下死人有知的话,我将以何面目见仲父(管仲)哟!”说完,就在所寝的寿宫之中自杀了。

齐桓公死后六十七日,竟无人来收敛,以致尸虫出户。

那个曾龙颜一怒,让蔡国危于累卵,让强楚如履薄冰的齐桓公哪里去了?那个曾甘霖一洒,让卫人如归,让邢民忘亡的齐桓公哪里去了?那个北伐山戎,南征楚蛮,击鼓耀兵于流沙之中,束马悬车于太行之麓的齐桓公哪里去了?那个犯晨夜、冒霜雪、蒙矢石、驰阬谷、陷阵却敌于疆场之上的齐桓公哪里去了?那个执牛耳于盟坛之上,制诸侯于樽俎之间,起生灵于涂炭,扶社稷之将倾的齐桓公哪里去了?……

一个一生都在救世的人,最后却不能拯救他自己,从救世主到囚徒,从世界的中心到无人问津的弃子,齐桓公经历了人世间最剧烈的震荡和最深刻的变迁。

伟大与渺小、光荣与耻辱,有时竟是那么对比鲜明地交集于一身。人们知道那个诸侯宾服、周王赐胙、“五霸桓公为盛”的齐桓公,人们也知道那个弃之病榻、被人遗忘、“尸虫出于户”的齐桓公。

齐桓公用他的伟大谱写了春秋历史上最壮丽的一篇史诗,齐桓公亦用他的渺小铸就了春秋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出悲剧。

不过所幸的是,在临死前,齐桓公终于明白了他的这出悲剧的原因究竟出在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