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与之为取:齐桓公的政治谋略与春秋韬略

与之为取:齐桓公的政治谋略与春秋韬略

【摘要】:为政者给人民以好处,是为了再在人民那里索取好处。所谓“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齐桓公早在柯地之盟上,尝到了返鲁侵地而得天下人心的“与之为取”的甜头,故在日后的霸业中如法炮制,屡试不爽,算起来他在“五霸”之中是一个最“舍得”的君主了。齐桓公正是在这种“予”与“取”的不断交易下,使他的霸业一步步地走向了巅峰。齐桓公知与之为取的另一个典范之作,是他的“迁邢存卫”的壮举。

生活中不懂得给予,什么也怕失去的人,那么他什么也不会得到。农民播下种子,洒下汗水,是为了获取一个金色的秋天。为政者给人民以好处,是为了再在人民那里索取好处。所谓“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史记·管晏列传》)

齐桓公早在柯地之盟上,尝到了返鲁侵地而得天下人心的“与之为取”的甜头,故在日后的霸业中如法炮制,屡试不爽,算起来他在“五霸”之中是一个最“舍得”的君主了。对于一地之得失他并不计较,计较的是能否获得诸侯的信赖和拥戴。齐桓公曾问管仲,他想四处征伐,将以哪些国家为依托呢?管仲回答说,南伐时以鲁,西伐时以卫,北伐时以燕,不过要先归还其被侵之地才能做到这些。于是桓公如数归还,使得四邻大亲,这就为齐桓公后来随心所欲,“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先征之”(《国语·齐语》)创造了条件。齐桓公正是在这种“予”与“取”的不断交易下,使他的霸业一步步地走向了巅峰。

公元前663年,山戎大举侵燕,燕来使告急。齐桓公亲率大军远征救燕,一直打到了孤竹国一带(今河北省西北部)。齐军为追击逃窜的孤竹国国君,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管仲向齐桓公献策说:“我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可能熟悉这一带环境,可挑选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大概就能找到出路了。”

齐桓公依其言,果然老马引大军走出了沙漠。不久,齐军困在山里,找不到水源。齐桓公的左相隰朋上计道:“蚂蚁冬居山之南坡,夏居山之北坡,其穴口的土堆若有一寸高,那么从这个地方往下掘八尺深便可找到水。”

齐军按隰朋的方法,果然寻到了水源。

《韩非子·说林》曾就以上二事评论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确实,人之才识难以万全。故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虚心好学,谦虚谨慎,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齐桓公击败了山戎,又灭了其同盟国令支和孤竹,解除了燕国的威胁,使燕庄公十分感激,当齐桓公返齐时,燕庄公恋恋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齐国境内。齐桓公觉察后,对燕庄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史记·齐太公世家》)

于是把燕庄公所至的齐地划归燕国。

燕庄公本来对齐桓公的鼎力相救已感激涕零,以致他忘了礼制的约定,像送天子一样把齐桓公送出了国境仍依依难舍。此时,齐桓公还要分割自己的疆土给他,使得他只有紧紧握着齐桓公的手,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齐桓公顺势叮嘱燕庄公:复修其先君燕召公之政,按时纳贡于周。

齐桓公劳师远征,几陷危境,未得寸土之利不说,还割舍了自己的一部分土地,这一切似乎为的是末了那一句叮嘱燕君尊王的话。当然,齐桓公不会用付出将士的鲜血和国土的代价,而只是为了一句娓娓动听的话而已,他远征山戎不获寸利的做法,无非是在向世人表白,他齐桓公东征西伐之目的,不是为了扩张领土,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他自己什么也不想得到,他只是想让中原得以安宁,使王室得以尊崇而已。这种“崇高”的境界,自然引来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诸侯闻之,皆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而这种强烈的社会反响,这种使人心归服的效果,正是齐桓公真正想得到的。齐桓公做出什么也不想得到的样子,其目的自然是什么也想得到。

一介武夫,能凭据他的武力征服一个人的肉体,而一名政治家,却能运用他的谋略征服千万人的心灵,这就是赳赳武夫与精明的政治家之间的区别所在。

齐桓公知与之为取的另一个典范之作,是他的“迁邢存卫”的壮举。

卫懿公好鹤,远近闻名。按当时礼制,只有大夫以上的官员才可乘坐轩车,卫懿公却让鹤坐着它去四处周游。故当公元前660年狄人大举侵卫时,国人都说:“让鹤去打仗吧!鹤享有俸禄爵位,我们哪里能作战呢?”

于是狄人灭了卫国,卫懿公也被狄人尸解后吃了。卫国的城墙被毁,国都抢掠一空。待齐桓公派公子无诡率齐军赶来时,狄人早跑了,只留下一片废墟。卫国的国都仅剩下七百三十人,加上从他地逃来的,也只有五千多人。卫国遗民推选了新的国君,齐军驻扎在卫邑曹地为卫守国。为了解决卫国的困难,齐桓公送给了新立的卫戴公五套祭服和可供驱乘的马车,另外加上牛、羊、猪、鸡、狗各三百只和建房用的一些材料,这样才使卫国遗民稍稍安顿下来。

第二年,即公元前659年,狄人又来攻邢。齐桓公、宋桓公、曹昭公亲率大军前来救邢,赶走狄人后,诸侯之师对邢国的财产秋毫不犯。为了使邢、卫两国摆脱狄人的威胁,齐桓公筑城夷仪(今山东省聊城市西),迁邢于此,赠送马车百辆,士卒千人。次年又在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为卫国建新都,并送良马三百匹。

齐桓公率诸侯迁邢存卫之举,使他的威名远播,而当时邢、卫两国人民更是视齐桓公为救世主,《左传·闵公二年》载有:“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齐桓公伐戎救燕,迁邢存卫,非但秋毫不取,还送财物割疆土,失去了些许,却得到“诸侯归之”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的美名。一予一取,失小得大,何乐而不为?

兴灭存亡之德,向来为古之王者所追求的理想,齐桓公做到了。齐桓公虽身为诸侯,却做了王者之事,那么他要去代王发号施令,诸侯们怎能不洗耳恭听呢?中原的诸侯们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到了齐桓公的身边。

当齐桓公击退了山戎北狄,安定了中原诸侯国的北部边境后,便开始专心致志地对付来自南方楚国的威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