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曹沫劫桓,齐桓公守诺言

曹沫劫桓,齐桓公守诺言

【摘要】:并得到天子的许可,会合诸侯,规定宋国的君位。当曹沫收起匕首回到原位时,桓公想翻悔不认,并想处死曹沫。齐桓公再次听从管仲的建议,尽归鲁国三次战败时的所亡之地。齐桓公承诺守信的做法,立刻传了开去,诸侯闻之心悦信服。曹沫劫桓,这在表面上看来于齐不利,但齐桓公能听从管仲的建议坚守诺言,即便这是在武力劫持的特殊情形下所许的诺言。

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准备去四处征伐会盟时,一开始并不顺利,他的第一次联合诸侯的行动就遇上了麻烦事。

常言道,攘外先得安内。齐桓公要想联合诸侯抗击外侵,首先要看他是否有能力安定中原诸侯内部,充当矛盾是非的仲裁者,从而博得各个诸侯的信任。而这是他迈向霸主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当时宋国发生内乱,宋万杀了宋闵公,宋国公族又借助曹国的力量赶走了宋万,立了新君宋桓公。齐桓公觉得这是一次出面联合诸侯平定宋乱的机会,他在管仲的建议下,提出尊崇王室,朝拜天子。并得到天子的许可,会合诸侯,规定宋国的君位。于是齐桓公约了宋、鲁、陈、蔡、卫、郑、曹、邾等国,于公元前681年三月初一至齐国西部的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县北)会盟,并声言谁不参加就要兴师问罪。结果届时只来了宋、陈、蔡、邾四国,其余四国没有参加。

管仲认为不能就此罢休,如果让未赴约的国家轻松地逃脱而不加惩罚,那么日后就再也没有威信来号令诸侯了。他建议齐桓公必须采取行动,让与会国协同讨伐,迫使未盟国就范。但此时宋国国君态度冷漠,夜里偷偷地溜走了。齐桓公一怒之下要举兵去征讨宋国,管仲立即制止说,宋国是肯定要去征讨的,不过因其太远,可以先放一下。不如先向未盟国鲁国开刀,可以立见成效。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意见,果然鲁庄公见齐国大兵压境,立刻许诺以献遂邑来求和,于是两国君主在柯地(今山东省东阿县境)会盟。

在盟会上,鲁庄公将歃血为盟时,不料鲁庄公的随从曹沫突然抽出匕首,劫桓公于盟坛之上,他厉声道:“还我被侵之地!”桓公迫于无奈,只得同意。当曹沫收起匕首回到原位时,桓公想翻悔不认,并想处死曹沫。管仲立刻制止道:“如果被劫时许诺,继而食言背诺,这只能满足一时之小快,却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助了,此举不可取。”

齐桓公再次听从管仲的建议,尽归鲁国三次战败时的所亡之地。

齐桓公承诺守信的做法,立刻传了开去,诸侯闻之心悦信服。不久,齐桓公于公元前680年借天子名义,率齐、陈、曹等国军队伐宋,周天子派大夫单伯与诸侯之军会合,宋国被迫与齐订约。同年冬天,齐、鲁、宋、卫、郑在鄄地(今山东省鄄城县东)会盟,第二年春天复盟于鄄,史书于是记载:“齐始霸也。”(《左传·庄公十五年》)

曹沫劫桓,这在表面上看来于齐不利,但齐桓公能听从管仲的建议坚守诺言,即便这是在武力劫持的特殊情形下所许的诺言。这无疑为齐桓公博得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好名声,而可以信赖的好名声显然是会盟诸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它往往是武力的征服也难以企及的。

一件看似不利的事情,能转化为于己有利的事情,这是一种本领,一种并非人人都能驾驭的谋术。无怪乎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评价管子时说:“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