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象表明,齐国大乱将起。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姜纠和姜小白为了保命,被迫逃亡。管仲于途中劝阻,姜小白置之不理。齐桓公以为管仲是不共戴天的仇人,致书鲁庄公,必须杀死姜纠,送回管仲和召忽,否则将发兵灭鲁。管仲被关进囚车,押解回齐国。管仲侃侃而谈,系统地阐述称霸之道。齐桓公频频点头,完全同意管仲的观点。......
2023-07-21
人,陆行不如车马,水行不如舟船,然能驱乘泛舟,绝江致远,何也?人能以己之不能托于船骥之能。君人之术,霸主之道,亦如是。智士、贤者,乃君王霸主之船骥也。
然而,齐桓公怎么也没想到,他的霸业“船骥”里,最最不可缺少的竟是那个曾想陷他于死地的仇敌管仲。
齐桓公登位后,即发兵拒公子纠一行入境,与鲁战于乾时(今山东省临淄西),大败鲁军,迫使鲁人杀了公子纠,召忽随即自杀殉主。齐桓发兵攻鲁,初衷是想杀掉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阻道:“如果您只想治理齐国,我和高傒协助您就足矣;如果您想去称霸诸侯,则非管夷吾不可。”
齐桓公当然想称霸诸侯,于是为了霸业之宏愿,放弃了一己之私仇,显示了齐桓公以大局为重的胸怀与气度。
霸业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运筹帷幄,靠人才;决胜疆场,靠人才。一个人的智慧和才能毕竟有限,事事能的君主,自古绝无。况且,即便有这么个事事能的君主,那么他的精力又怎能去面面兼顾?故君主的才能不是表现在己有所长上,而是表现在能用人之长上。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汉高祖刘邦曾就他为何能取天下的原因讲过一段精辟的话,这可以作为君主“取之众白”的一个典范: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故有人曾总结道:“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吕氏春秋·任数》)
这样,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又是谋略的竞争了。
齐桓公要用管仲,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将管仲弄回齐国的问题。齐国有鲍子知管仲之贤,那么鲁国也必有知管仲之贤者,如果直接去召回管仲,是断然行不通的。鲍子献计说,只有向鲁国请求把管仲当罪囚押回来,并再三申明齐君要亲自解决管仲才能解恨,这样才有可能在借助齐国新败鲁国的有利条件下,迫使鲁国交出管仲。
鲁国的大夫施伯看出了鲍子的用心,他对鲁庄公说:“齐国并不想杀管仲,要回管仲的真正意图是想用他。管仲乃天下之才子,所在之国,必得志于天下。如果放他回到齐国,势必是鲁国后患的祸根。”
庄公寻问对策,施伯认为只有杀了管仲,还齐国一个尸首,才是上策。
齐国的使者闻讯,赶紧对鲁庄公施加压力说:“我们齐君就是想亲杀管仲,如果不能生得,为臣岂不空请一场?”鲁庄公无法,只得把管仲交给了齐使。
管仲料定鲁庄公在权衡利弊之后,不久又会翻悔。为了早点逃出虎口,使车夫不致因疲乏而影响了赶路的速度,于是即兴编了一首悠扬激昂的黄鹄之曲,教车夫们学唱。就这样边唱边赶路,居然一天走了两天的路程,飞快地离开了鲁国。鲁庄公后来果然后悔,可是派兵已追之不及了。
鲍叔牙早在齐与鲁交界的边境地堂阜(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恭候,待管仲一到,马上解除了管仲身上的桎梏,斋祓后去见齐桓公,齐桓公旋即拜管仲为相,委以国政。
管仲不仅幸免于死,反而受到重用,功劳自然归功于鲍子,故当时有“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之言。确实,没有鲍子的知人,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
管仲后来曾感慨地自述道:“我曾与鲍叔做买卖,分财利时自己多占多取,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我曾为鲍叔谋事却不成功,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机有利与不利之别也。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能,知我不逢时也。我曾三战三逃,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争位事败,召忽殉死,而我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最后,管仲仰天长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子进管仲,以身下之,不为管仲表面的缺失所蔽,可谓知人也;齐桓不计私仇,拔管仲为国相,可谓善任也;管仲不拘小节,不盲从召忽死君,以显功名于天下为己任,可谓知时务也。此三子之智谋,犹如托起齐国霸业的三只鼎足,缺一不可。
古人常训帝者,谛也;王者,往也。意即帝为天下所归往。何以能让天下归往?曰,士所归,天下从之。何以能让士归往?曰,礼贤下之。真正的士,是五帝难得而友,三王难得而师,他们傲禄爵,轻其主,大有非梧桐不栖,非清流不游的凤龙之志。人主只有去其尊贵之色,方可近之得之。故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周公旦为得贤才,常常是“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据说他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的贤德之士就达七十余人。子产相郑,往见壶丘子林,不以相尊,就其弟子之末座。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
齐桓公造访小臣稷,也表现了这种君子用人的风范。当时他一天内三次登门而未得见,其随从开始劝阻说:“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摇头说:“不能这样。轻视禄爵的高士,自然轻其主;轻视霸业的君主,也自然轻其士。纵使他小臣稷轻视禄爵,我怎敢轻视霸王之业呢?”桓公坚持不断地去拜访小臣稷,直到见到才肯罢休。故时人称桓公虽内行不修,霸亦可矣。
宁戚商歌干桓公的故事,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桓公用人的风采。宁戚在卫国不能得志,就搭乘商车远道来齐,暮宿齐都东门之外,饭牛居商车之下。恰遇桓公夜出城门,宁戚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击牛角而歌。桓公闻声,以为非常之人,与之论天下大事,甚是欢心,桓公想委以重任。随行大臣劝说应先派人去了解此人底细,然后再用不迟。桓公认为大可不必,凡人固难完全,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正是君主失天下之士的原因。桓公这种不查底细,不计小过,不因小失大,不因一朝缺失而误人终生的用人方法,确实令千秋之后的我们这些子孙为之汗颜!
桓公正是凭借着他以谋得士、以礼待士、以长取士的殚心收罗,使得他的政廷中人才济济。
有了这些乘风破浪、驰骋千里的“船骥”,齐桓公的霸业可以扬帆启程了。
有关春秋韬略的文章
迹象表明,齐国大乱将起。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姜纠和姜小白为了保命,被迫逃亡。管仲于途中劝阻,姜小白置之不理。齐桓公以为管仲是不共戴天的仇人,致书鲁庄公,必须杀死姜纠,送回管仲和召忽,否则将发兵灭鲁。管仲被关进囚车,押解回齐国。管仲侃侃而谈,系统地阐述称霸之道。齐桓公频频点头,完全同意管仲的观点。......
2023-07-21
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⑨。一说公子雍并未参与君位争夺。《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十二月乙亥,无诡立,乃棺赴。辛巳夜,敛殡。”齐桓公与管仲把孝公托付给宋襄公,立为太子。雍巫受到长卫姬的宠信,他通过寺人貂献给齐桓公美味珍馐,因此也得到齐桓公的宠信,齐桓公答应他立武孟为继承人。冬十月初七,齐桓公去世。......
2023-09-22
大抵春秋之世,最初为齐桓公独霸时代,其次为晋、楚争霸中原、秦霸西方时代,最后为吴、越争霸时代,今依次分述如下〔82〕:齐桓公的霸业,得力于管仲。后桓公、管仲相继死,霸业遂衰。自是晋、秦屡起战争,多为晋所败;终春秋之世,秦人始终不能得志于中原。这时郑居黄河南岸,介居晋、楚二大国之间,为晋、楚争霸中原所必得的与国。春秋的霸局,至是告终。......
2023-08-17
在管仲担任宰相的40年当中,一共面对过四位周王。但是没人想到,这位周王却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而现在周惠王饲养猛兽,建野生动物园,显然会发生伤人事件。周惠王毕竟是符合礼制的继任者,所以管仲别无选择,还是必须不断号召各国诸侯尊王。很显然,这样的周王是需要匡正的,而匡正周王管仲需要的是一个时机。家天下自然需要周王多生儿子,以加强王室的掌控力。周惠王不能免俗,所以流露出想要改立太子的迹象。......
2023-10-31
显然,两个人之所以愿意成为一个组合,必然是相互认同。齐桓公刚刚继位,下令杀牛宰羊,血祭土地神。说实话,齐桓公刚刚上任,在祭祀神灵这样的重大场合,面对文武百官、工作人员以及吃瓜群众,最应该说的是吉祥话。所以齐桓公一声令下,把他推下去砍了!由此判断,齐桓公的确具有称霸的潜质。可以说,齐桓公对管仲的看法,其实是来源于鲍叔牙的推荐。刘备与诸葛亮也是一对成功组合。......
2023-10-31
当时,齐桓公满口答应,支持了管仲的想法。除了对称霸理解不同之外,齐桓公的性格也有很大影响。在管仲拜相之后第三天,齐桓公曾经说了自己的三个毛病。因为去年秋天鲁国为了支持公子纠继位,跟齐桓公在齐国的乾时打了一仗。支持政敌是私仇,侵犯国土是公愤,当然该打。从这一点看,齐桓公选择鲁国作为突破口并没错,但采取战争形式解决问题是否有利呢?......
2023-10-31
周襄王的破例,是表示对齐桓公的特别恩宠,表彰其文武之功德。可以看出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于谦恭的外表下已露出骄傲自矜的端倪,而在是年秋天的葵丘再会上,已完全暴露无遗了。齐桓公霸主中原,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征服和统治了中原。齐桓公在葵丘之会暴露出的骄态,已昭示了他霸业衰落的开始。与此同时,齐桓公九合诸侯的最大功臣和谋主管仲的病逝,也加速了齐桓公霸业衰落的进程。......
2023-08-30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