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秦穆公开始把目光从热闹的中原转向清冷的西方,这是一种痛苦的决定,亦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平王把踏平西戎的任务交给秦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用由余,霸西戎,不仅使周平王托付给秦国的使命在秦穆公之时得以实现,而且使秦国从此解除了后顾之忧。向西,表面上看是一种退,实际上是为进积蓄着能量。历史就是这样告诉了我们:明智的后退,往往也是一种进攻。退,亦是一种英雄本色。......
2023-08-30
在齐桓公跃登霸台亮相前,必得有人为之击鼓奏乐,拉开序幕。
太公开创齐国后,诚如周公旦所料,太公的子孙们接过了那根智慧之竿,继续保持着齐国恢宏大度、活泼开放的优良传统,从而使齐国一直成为周王朝非常重视的头等封国。即便在郑庄公“小霸”之际,齐僖公仍能凭借着自己的势力,充当郑与宋、卫之间的和平使者,从中斡旋,在当时有“小主诸侯盟会”之声誉,更有人送给他“小伯(霸)”之桂冠。
齐僖公之子齐襄公继位后,郑国发生了内乱。郑庄公死后,大臣祭仲开始专权。继位的郑厉公(原公子突)对此深感忧患,于是指使祭仲的女婿雍纠去谋杀祭仲,雍纠在没有摸清其妻底细的情况下,却与她商量起此事来。其妻一时没了主意,便偷偷地跑去咨询她的母亲:“丈夫与父亲,哪一个更亲?”其母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人人都可以做你的丈夫,而能做你父亲的只有一个人,这怎么能相比呢?”就这样,祭仲从女儿那里获悉了厉公与雍纠的密谋,先下手杀了雍纠,厉公因谋败只得出奔逃亡。事后,祭仲大嘲其女婿:“谋及妇人,不也死得活该吗?”由此可以看出谋,尤其是密谋,不可不慎也。厉公去祭仲心切,匆匆谋及雍纠这种见识浅陋的愚夫,等待他的自然是流落异乡的可悲下场。
郑国内乱,使它很快丧失了郑庄公苦心经营所获得的霸主地位。齐襄公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开始插手郑国的内部事务。祭仲赶走厉公后,迎立了公子忽为昭公,不久高渠弥又杀了昭公,立公子亹。鲁桓公十八年(前694),诸侯在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南)盟会,齐襄公于盟会期间杀了公子亹,从而迫使郑国屈服于自己。不久他又暗使力士彭生拉杀鲁桓公,使鲁国也不能奈他何。可以说在齐桓公登位之前,齐国已在向霸主的地位步步逼近。只是由于齐襄公内行不修,言而不信,又暴虐残忍,诛杀不当,从而延缓了齐国称霸的行程。
为了躲避齐襄公的淫威,他的两个弟弟出奔国外,公子纠奔鲁,由管仲、召忽辅佐;公子小白奔莒,由鲍叔辅佐。
鲁庄公八年(前686),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两位大夫戍守葵丘,当时正是瓜熟季节,故约定待明年瓜熟之时再派人去替代他们。可是时间到了,齐襄公不守承诺,两个人于是怀恨在心。齐襄公有个堂弟名叫公孙无知,在齐僖公时颇受优待,齐襄公却将其待遇大大降低。连称、管至父因此与公孙无知联手,以齐襄公的侍妾、连称的堂妹为内应,于是年冬天十二月,乘齐襄公田猎坠车伤足之机,起兵杀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齐君。不久,公孙无知又被雍林人杀掉,齐国出现一时无君的局面。
齐国的内乱,为逃亡在外的群公子返齐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齐国的大贵族国氏和高氏阴召公子小白回国,与此同时,鲁国在得知无知的死讯后,亦发兵送公子纠返国,并派管仲另率一支部队埋伏在莒国通往齐国的必经之路旁,张弓以待。当小白一行路过时,管仲伏弩射小白,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大功告成,赶紧派人驰报公子纠,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闻讯后,便放慢了赶路的速度,过了六天才到达齐国。然而,令管仲和公子纠一行大吃一惊的是,这时捷足先归的小白已被高傒等拥立为齐桓公。
有关春秋韬略的文章
于是,秦穆公开始把目光从热闹的中原转向清冷的西方,这是一种痛苦的决定,亦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平王把踏平西戎的任务交给秦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用由余,霸西戎,不仅使周平王托付给秦国的使命在秦穆公之时得以实现,而且使秦国从此解除了后顾之忧。向西,表面上看是一种退,实际上是为进积蓄着能量。历史就是这样告诉了我们:明智的后退,往往也是一种进攻。退,亦是一种英雄本色。......
2023-08-30
为政者给人民以好处,是为了再在人民那里索取好处。所谓“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齐桓公早在柯地之盟上,尝到了返鲁侵地而得天下人心的“与之为取”的甜头,故在日后的霸业中如法炮制,屡试不爽,算起来他在“五霸”之中是一个最“舍得”的君主了。齐桓公正是在这种“予”与“取”的不断交易下,使他的霸业一步步地走向了巅峰。齐桓公知与之为取的另一个典范之作,是他的“迁邢存卫”的壮举。......
2023-08-30
大抵春秋之世,最初为齐桓公独霸时代,其次为晋、楚争霸中原、秦霸西方时代,最后为吴、越争霸时代,今依次分述如下〔82〕:齐桓公的霸业,得力于管仲。后桓公、管仲相继死,霸业遂衰。自是晋、秦屡起战争,多为晋所败;终春秋之世,秦人始终不能得志于中原。这时郑居黄河南岸,介居晋、楚二大国之间,为晋、楚争霸中原所必得的与国。春秋的霸局,至是告终。......
2023-08-17
蹇叔对随军的儿子说:“晋人必在殽山袭击秦师,殽山有二陵,南陵为夏后皋之墓,北陵为文王避雨之地,你一定死在这两陵间,让我就在那里去收拾你的尸骨吧!”这说明锦囊妙计若无人采纳,也无异于粪土瓦砾。弦高急中生智,使毫无防备的郑国免遭了覆顶之灾。这年的四月,晋军在殽山一带截击秦军,俘获了孟明、西乞、白乙等将领。故秦穆公虽有殽之役的耻辱,亦有后来渡河焚舟,封殽尸而还的雪耻之功。......
2023-08-30
此其后,宋伐杞,狄伐邢、卫,桓公不救,裸体纫胸称疾1。召管仲,曰:“寡人有千岁之食,而无百岁之寿,今有疾病,姑乐乎!”于是令之县钟磬之榬2,陈歌舞竽瑟之乐,日杀数十牛者数旬。桓公起,行筍虡之间3,管子从,至大钟之西,桓公南面而立,管仲北乡对之。于是伐钟磬之县4,并歌舞之乐5,宫中虚无人。古者钟磬皆有环,悬于钩上。8三君之处:后世学者分析认为在之字后漏掉了“居”字,当为三君之居处。......
2023-10-31
纵观近三百年的春秋史,可以说是一部霸权的兴衰史。齐桓公去了,晋文公去了,楚庄王也去了,霸权在经历了它辉煌的年代后,也迎来了它衰败的末日,日渐专权的卿、大夫们,便成了它的掘墓人。诸侯们在为旧势力掘墓时,也“培养”和“选择”了自己的掘墓人,这些或许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然而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它从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23-08-30
能钓到整整一个封国的,当然不是太公手中的那根三尺鱼竿,而只能是太公胸中的那根智慧之竿。有的确实是未遇上“周西伯”,有的恐怕是缺乏太公这样的“垂钓智慧”,其所怀之“才”,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之才了。太公由垂钓入仕,凭智谋兴周,从一个渭河之滨的老叟一跃为东海之滨的封君。齐国的出现,无疑是人的谋略智慧结出的硕果。太公至国后,垂钓的智慧亦用于治国之中。......
2023-08-30
孔子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通达权变的思想中,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毋必毋固”,即不绝对肯定什么,也不拘泥固执什么。孔子还将这种思想进一步提炼成四个字:毋必毋固。这种“毋必毋固”的观点显然已含有对任何外在权威的否定,这与孔子一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这正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