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春秋韬略:垂钓智慧助兴周

春秋韬略:垂钓智慧助兴周

【摘要】:能钓到整整一个封国的,当然不是太公手中的那根三尺鱼竿,而只能是太公胸中的那根智慧之竿。有的确实是未遇上“周西伯”,有的恐怕是缺乏太公这样的“垂钓智慧”,其所怀之“才”,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之才了。太公由垂钓入仕,凭智谋兴周,从一个渭河之滨的老叟一跃为东海之滨的封君。齐国的出现,无疑是人的谋略智慧结出的硕果。太公至国后,垂钓的智慧亦用于治国之中。

殷商季年,渭河边来了一位垂钓的老翁。

后来人们知道,这位老翁在此钓到了一个“泱泱乎大国之风”的东方齐国

这就是太公垂钓干政,受封于齐的动人故事。

能钓到整整一个封国的,当然不是太公手中的那根三尺鱼竿,而只能是太公胸中的那根智慧之竿。

三尺鱼竿只能用来钓鱼,而智慧之竿则能用来钓功、钓名、钓国。两样竿儿,孰重孰轻,一目了然。然而没有鱼竿创造出太公与周西伯的遇合,那智慧之竿恐怕也只能枉枯于胸际。两样竿儿,孰重孰轻,已浑然不清。这就是隐与仕的辩证统一:直奔功利的执着,却往往寄寓于自然山水的游娱之中。

这位太公可谓把鱼钓到了家。

被誉为“万世谋祖”的横空出世,却缘于一根小小的鱼竿,这着实令人反思再三,满腔的才能,需要选择一种适当的方式去实现。才能固然重要,怎样表现和运用才能的智略也许更重要!

这样,我们对那些历史上不绝于耳的“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又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有的确实是未遇上“周西伯”,有的恐怕是缺乏太公这样的“垂钓智慧”,其所怀之“才”,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之才了。

太公由垂钓入仕,凭智谋兴周,从一个渭河之滨的老叟一跃为东海之滨的封君。齐国的出现,无疑是人的谋略智慧结出的硕果。

太公至国后,垂钓的智慧亦用于治国之中。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不偏执于一端,不囿于陈规,因俗简礼,权宜变通,显示出齐国恢宏大度、活泼开放的文化性格,从而与隆礼崇义的鲁国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对太公功业的一种回报,周天子授予他行使特权——“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史记·齐太公世家》)

正是这一特权,为后来的齐桓公“尊王攘夷”、东征西伐、雄霸诸侯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依据。

智者见于未形。早在齐国新建伊始之时,周公旦就叹息道:“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史记·鲁周公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