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郑庄公在黄泉下寻得圆满,春秋韬略揭示真孝心

郑庄公在黄泉下寻得圆满,春秋韬略揭示真孝心

【摘要】:然而,使郑庄公为难的是,他已经发了“不到黄泉,决不相见”的誓言,如果就这样硬着头皮去会见母亲的话,既伤君威,又害面子,或许更得不偿失。史书上记载郑庄公在发过至死不见母亲的誓言后,就“既而悔之”起来。果然,有个叫颍考叔的郑国人,听到这事后,向郑庄公献上了“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的变通办法,从而使郑庄公终于尽到了自己的“孝心”。“君子”之议,不仅没有谴责,反而流露出称许的意味来。

郑庄公迁走武姜后,照理可以松口气,为这场家族内部的权力争夺战画上一个句号了。但郑庄公事后一想,仍觉欠妥。本来赶走共叔段就已达到目的了,却又凭着自己一时的怨愤把母亲武姜撵出都城、幽禁他地,这很容易授人以柄,落个“不孝”的坏名声,而这正是当初他在克段之役中要竭力规避的。共叔段就是丝毫不顾忌传统伦理,才引起京人叛离,归于失败的。看来迁母之举,的确欠考虑。赶紧予以补救,才是明智的做法。

然而,使郑庄公为难的是,他已经发了“不到黄泉,决不相见”的誓言,如果就这样硬着头皮去会见母亲的话,既伤君威,又害面子,或许更得不偿失。怎么办?

史书上记载郑庄公在发过至死不见母亲的誓言后,就“既而悔之”起来。“悔之”,就是郑庄公在此耍的一个小小的聪明。既然史书能够明确地记下这“悔之”,那么当时知道此事的人一定不少。可想而知,必定是郑庄公在人前常常表露出这种“拳拳孝子”的悔悟之情,并把当时自己欲孝不能的两难尴尬昭著于世人了。郑庄公明白,世上自会有为国君排忧解难的忠臣。

果然,有个叫颍考叔的郑国人,听到这事后,向郑庄公献上了“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的变通办法,从而使郑庄公终于尽到了自己的“孝心”。

其实,凭着郑庄公与武姜和共叔段周旋的智谋,他何尝找不到此类变通之法。只是他不能这样,他不能自己主动地去掘地及泉,去隧道里会见母亲武姜。那样的话,味道就变了。于是,君王的面子和尊严不能不要,而母亲呢,亦不能不见,在这道难下的台阶之间,颍考叔便找来了这个“梯子”。同时,郑庄公不自己设法会见母亲的原因,是想通过外人来解决,便可产生一定的社会反响。让问题在社会上绕了这么一个圈子后,其孝其情就昭示无遗了。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左传·隐公元年》)

看来,郑庄公的补救之法,获得了成功。“君子”之议,不仅没有谴责,反而流露出称许的意味来。至此,郑庄公与武姜、共叔段的斗争,才算真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种“义利”两全的成功韬略,在历史上也可谓不多见。

郑国在安定后,迅速强大起来。郑庄公非常庆幸他的祖父给他留下的这块地盘,它的自然环境优越,正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中原腹地,使郑国的商业飞速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繁荣。它的政治环境良好,周边多是些弱小的国家,北边的晋国尚未兴起,南面的楚国势力还难及中原,齐、秦较远,故无边患。正踌躇满志的郑庄公立足于这块宝地之上,怎能不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呢?于是,他把目光移向国外,开始挽弓搭箭,在悄悄地寻觅着他的“猎物”了。